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业、人生的引导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有效缓解研究生的学业、就业、情感压力,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论述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本文引用格式:吴玉杰,等.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85):325-326,331.
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规模日益扩大,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随之而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高校、社会等各方重视。然而,不同于本科生多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多集中在实验室,不便于学院、辅导员从年级、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责任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研究生作为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群体,通常对自己并被社会、他人寄予很大希望。他们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但其实多数研究生是本科毕业直接读研,没有离开过学校,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较少,待人处事甚至跟导师的沟通都缺乏方法,加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常常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及时、得当,研究生没有自助和求助他人的能力、方法,压力越积越大,最终将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危害身心健康乃至生命。近年来,多位学者调查表明[1-3]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二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大方面。
(一)内部原因
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是研究生的自我认知、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内部因素是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无论是保送读研还是通过统一招考读研,这些学生多是同群体中的佼佼者,外界以及他们本身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如果他们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不能正确归因,没有有效的应对方式,容易自我否定,在长期压抑的环境中逐步走向悲观、孤僻、抑郁,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则主要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3,4]研究生阶段的适应压力,贯穿研究生生涯始终的学业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师生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等,容易相互影响,让研究生陷入焦虑、强迫等不良情绪中。另外一方面不容忽视的外部因素是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体系的不完善。研究生与本科生不同,他们的班级概念弱化,缺少集体活动,使得他们归属感缺失。针对本科生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及活动对研究生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囊括研究生参与其中。因此,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需要高校有不同于本科生的政策及方案,而目前我国高校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体系仍不够完善。
三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所示,“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途径。学者认为,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5]。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能提高研究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避免研究生知行不够统一的现状,能从根本上增强研究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从内部因素方面避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进行,能让研究生与导师有更深层面的交流沟通,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能给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减小他们的就业压力;能让研究生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减小人际交往压力。方方面面的压力来源减小,能从外部因素方面避免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四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都是导师制,导师是研究生在校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这个培养,不仅仅指专业课程学习、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高,也应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不少导师在育人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往往更注重甚至只注重学生的科研成果,导致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在承担。但是,研究生班级概念弱化、年龄分布离散、生源复杂等特点使得辅导员在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并不能得心应手,故而效果一般。导师却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上有其独有的优势[6]。
1.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稳定,利于做到学生全覆盖教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面对的研究生通常是一两百人,很难做到全覆盖教育,而导师则在此方面优势明显。每位导师指导的研究生通常是几人或者十余人,并且导师本来就会因科研定期与每位研究生见面,这种全覆盖的师生面对面能保证每一位研究生都能被关注到,研究生思想状态的异常最容易被导师发现掌握,更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导师与研究生有优越的心理距离、特殊的影响力。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是年轻人,与研究生年龄相仿,甚至年轻于某些工作后读研的学生。因而,研究生对辅导员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逆反心理。导师年长于研究生,人生经历更为丰富,研究生对导师有对长者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导师在学术上是楷模是权威,使得研究生对导师有强烈的认同感、向师性,对于导师的言传身教更为信服。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指导能有效减轻研究生的学业压力,他们的治学态度、科学作风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生。这些种种特殊的影响力使得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独特的优势。
3.导师主导的课题组有利于对研究生产生朋辈影响。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甚至生活都主要集中在课题组,与同组的同学之间交流最多,他们有共同的导师、共同的科研环境、共同的研究课题,他们之间的朋辈影响最为明显。导师对课题组的氛围营造,有利于带给研究生归属感,产生积极向上的朋辈影响。
五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导师与研究生的特殊关系、特殊情况制定形式多样的方案方法。
1.落实制度保障。高校应该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优势,引导导师重视自己的“育人”职责,明确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高校要将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并制定相应配套的奖惩机制,对导师有定期的考核检查。
2.提高导师自身修养,树立榜样作用。导师在科研上是研究生的楷模,这种榜样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导师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的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因此,导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学术道德、政治素养、为人处世之道等感染研究生,帮助其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加强培训,提高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导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专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往往知识欠缺,工作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加强对导师的相关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定期组织导师参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问题初步识别等专业培训。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教科书式,可采取案例分析、模拟深度辅导等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形式,从而提高导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在校的几年时间里,导师应注重在每一个阶段对研究生实施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入学阶段,导师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了解研究生的详细家庭背景、求学背景,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能获得家长的支持,使研究生培养工作更有效;对有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可以通过“三助”等形式引导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在减轻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更“亲其师,信其道”;对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导师可以通过深度辅导、与心理咨询师联系寻求帮助等方式帮助学生。
科研培养阶段,导师除了关心、帮助研究生的学业问题,还可以通过例会、报告会等机会与学生讨论热点话题,传达积极的处事方式,引导学生调节消极情绪,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这些思想政治教育都能让研究生正确面对科研、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能在无形中增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在实习就业阶段,导师给予适时地指导可以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条件的导师甚至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减轻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5.营造团结、互助、进取的课题组氛围,产生积极向上的朋辈影响。导师可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定期体育锻炼、户外团队建设、进行爱国主义参观等形式营造团结、互助、进取的课题组氛围。在活动中拉近师生以及课题组学生之间的距离,制止负面风气的侵入,使得课题组的朋辈影响是积极向上的。
6.建立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联动机制。学校、学院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课题组等形式,建立起辅导员与导师之间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使得导师、辅导员能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相辅相成。可利用网络突破时间、地点限制,促成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及时、长效地对研究生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有效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帮助。
六结论
总之,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不仅仅是研究生学业、科研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并且有着其独特的教育优势。高校和导师都应该重视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学校、导师、辅导员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合力,促进研究生品学兼优、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宁成.导师利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1):84-87.
[2]黄永飞,康辉斌.高校在读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30(2):74-77.
[3]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4):91-96.
[4]张润杰,杨娜,王文利.基于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生顾问制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31-35.
[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8.
郭锡熔.论研究生导师带教的新职责—心理疏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351-3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