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导师是研究生“为学”和“为人”的双重引导者。目前,导师参与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和重视不够、“导学”与“导德”脱节的问题。因此,导师首先要转变育人理念,提高自身德育水平。其次,导师可利用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典型案例等方式,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和规章意识、诚信精神,以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另外,导师还要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建立团队协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关键词:导师;环境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发挥作用
本文引用格式:刘倩,等.导师如何在环境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发挥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7):11-13.
How to Exert the Role of Tutor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ostgraduates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ity
LIU Qian,BAI Jian-feng,GU Wei-hua,ZHUANG Xu-ning
(Shangha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e for WEEE Recycling,Shangha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anghai)
Abstract:The tutors are the double leader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conducting oneself.At present,the tu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ostgraduates,which exists some problems.For instance,many tutors have the deficiencies of understanding and paying great atten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And there is a disjunction between the guidance learning and the guidance ethics.Therefore,the tutors should first change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improve their own the level of moral education.Secondly,the tutors can cultivate the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the regulations consciousness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honesty to help them form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by the ways such as social practice,safety education,and typical cases.In addition,the tutors should enhance communication with postgraduates,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team cooperation,and build a good team atmosphere.These measures are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Key words:Tutors;Postgraduates of the environment specialty;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Exerting role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高超的职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做支持[1]。随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2]。由于传统高校教育多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长期缺位,目前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相应的教学和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故要尽快改善这一现状。通过对环境专业研究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其主要包括以下元素: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廉洁自律、严谨勤奋、服务和责任意识等[3]。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需要学校、导师和研究生三方的协同和协调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导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要求[4]。“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导师不仅是研究生为学的指导者,还是其为人的重要影响者,这为导师参与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5]。由于导师是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导师如何在环境专业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发挥作用。
一 导师参与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现状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有利地位使他们对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上海多所大学多个课题组师生进行的题为“导师在研究生职业道德培养中的作用”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96%的导师已经意识到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48.70%的导师更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21.39%的导师认为道德培养更重要。由以上数据可知,不少导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出现“导学”与“导德”相脱节的现象。
(一)导师对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
虽绝大多数导师已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受传统“导学”观念的影响,仍有不少导师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和重视不够,育人理念存在偏差。例如,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三观”已形成,思想和心理已成熟,已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应更多关注其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升[6]。
(二)导师的德育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很多高校在选聘和考核导师时重科研成果,轻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导致部分导师德育水平不高[7]。导师作为研究生科研和思想方面的双重不仅指导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是部分导师因受社会快速变革及各种思潮和诱惑的影响,坐不得科研的“冷板凳”,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急功近利,轻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三)“导学”与“导德”脱节
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就业和职业规划相关课程中都有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但是部分高校对导师参与德育没有明确规定,忽略了导师的作用[7]。另外,部分导师认为学校有就业指导中心和专职的思想政治老师,因此,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的职业技能。这就导致不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重“导学”、轻“导德”,存在“导学”与“导德”脱节的问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2.55%的导师对自己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88.94%的学生选择经常和导师交流的是学习和科研情况。
二 导师在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途径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德商和情商,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执行力和组织协调能力[8]。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因此,导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寻找职业道德元素的切入点,利用日常教学、企业实践、课题组例会等机会,针对具体问题适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转变自身育人理念,“导学”与“导德”协同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导师要加强自身道德和学术修养,严谨治学,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和高尚的学术精神。其次,导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并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5]。导师可通过在教学和科研中引入一些名人传记、革命先烈、时代楷模等的事迹,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对社会和时代有用的人。另外,导师不仅要指导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还要将“导学”与“导德”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二)利用社会实践,培养健全人格
导师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企业和生产一线历练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民生疾苦、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克服他们的“娇、骄”二气,使他们养成坚韧的品性及务实的作风。导师要引导学生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向每一个“社会导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克服困难、不断奋斗的精神。此外,导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自我,找到差距,及时修正,尽可能把踏入社会的前几跤摔在校园内。
(三)以实验室安全教育为抓手,培养规章和责任意识
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周期,要对研究生进行定期的实验室安全和规章制度教育,并将规章和责任意识融入其中。“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意识是安全工作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导师要组织好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研工作的关键点和危险点,进而做好危险防控。其次,导师还要建立监督机制,成立由导师直接负责的实验室安全纠察队,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和违规问题。另外,导师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实验室安全试验标兵给以适当的奖励,而对于不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纠正,造成不良后果的要给予适当的惩戒。责任意识是职业道德中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做好分内事和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当学生未能做好分内事和完成任务,导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不逃避,不推诿。
(四)利用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和典型案例教育的形式,培养诚信精神
诚信是科研工作之本、事业兴盛之基、做人做事之要,因此,导师要将诚信教育融入到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培养环节中。在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导师要组织他们认真学习《科研诚信倡议书》,并签订《科研诚信承诺书》[9]。在科研过程中,要求学生做试验要严谨认真,保证科研数据客观、真实,不得随意篡改数据。在撰写论文时,要求学生规范引用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文献,不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在每周课题组例会上,通过一些科研诚信及科研失信的典型案例对研究生进行诚信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科研诚信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警钟长鸣。要让学生明白是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和底线。
(五)建立团队协作机制,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导师可根据研究内容,将研究生分成几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研究课题或同一课题的不同部分,各组间互相帮助,定期开展交流。这种做法除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外,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学术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这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新的工作团队奠定了基础[8]。
(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经济和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这导致很多研究生产生了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导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可采用邮件和谈心的方式与学生经常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目前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导师也可通过举办学术沙龙、文体活动等方式,增加导师和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健康、开放、温馨的学习及交友途径。
三结束语
环境专业研究生是该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后备军,其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未来我国环保工作的质量。导师作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实施者和监督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此外,导师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中,做好研究生科研道路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尹显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24-25.
[2]黄佳奇.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研究述评[J].当代体育科技,2017,(15):170-171.
[3]孙泽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2):48-49.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14]3号,2014-1-29.
[5]刘彩红,龙晓英,时军.导师视角:如何发挥导师在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教书育人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8):3~4,16.
[6]刘毅杰,任淑红.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探索[J].理论前沿,2014,(9):11-12.
[7]顾慕娴,邹再金.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9):85-88.
[8]贾黎明.导师是老师,还是老板?——试论研究生导师的职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1-5.
[9]军报.军委科技委面向国防科技战线发布《科研诚信倡议书》[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1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