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生阶段学科方法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9 11:0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门立足于音乐学和教育学,又与多个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交叉学科,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方法论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国内音乐教育专业起步较晚,在方法论的研究上略显不足。就大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对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缺少清晰的、行之有效的思路。本文以研究生阶段为切入点,通过对授课方式及方法论的研究分析,对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授课方式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提出高校音乐教育研究生阶段应加入小班讨论课并开设一门关于方法论课程的构想。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授课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朱汇博.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研究生阶段学科方法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6):333-335.

从学科属性上看,音乐教育由音乐学与教育学构成,属于交叉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发展历史年代较短。根据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划分方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研究可以根据改革开放为临界点,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9年,第二个阶段是从1980年至今。在第一阶段,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第二阶段,音乐教育才真正的作为一门被广泛认同的学科存在。确切的说,我国音乐教育研究是“1989年国家教委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列为全国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开始了关于这一学科的专门研究”。

一我国音乐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方针,并且开始就建立在了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所以本学科的起点比较高。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所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如果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来看,就显得非常之少,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全文包含“音乐教育学”并含“方法论”(词频各为5次),只有29篇文献期刊。方法论作为哲学概念,是具有最高层面的指导性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的欠缺,会直接引起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时由于缺乏研究方法的指导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而言,方法论就是如何认识音乐教育,如何发展音乐教育。由于国内目前音乐教育专业整体对于方法论研究非常之少,所以导致众多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无序的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二点:其一,音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字面上可以划分为音乐学与教育学两部分。从学科属性看,音乐学和教育学又需要与其他领域的学科相互渗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都有被利用来解释、解决各种音乐教育现象的问题;其二,音乐教育在其专业方向上来看同时注重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领域的知识构架中实际上是立足于狭义的音乐学、作曲理论和表演三类学科之上的。同时,音乐教育工作者还需要有课堂授课能力,上课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就等同于“实践”。

\

 
对于这样一门综合性强,需要同时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的人文学科,音乐教育工作者将如何学习它呢?或者说是否需要掌握一种(或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来帮助他们认识和学习它呢?在这之前,或许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个问题,即在认识和学习一门学科的过程中,方法论是否真正必要呢?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曾说:“一位作曲家并不需要对自己的作曲实践进行系统和清醒的理论反思,音乐史家也不妨埋头故纸堆,潜心与钩沉索隐。勃拉姆斯几乎从未写过宣扬自己创作思想或创造美学的檄文,而瓦格纳则洋洋洒洒几十万言,淋漓尽致地从各个角度对自己的乐剧实践进行充分的辩护和说明。说‘方法论’的清醒程度而言,瓦格纳显然远在勃拉姆斯之上。但谁敢于断言,瓦格纳对历史和音乐传统的理解比勃拉姆斯深刻?”根据杨燕迪教授上述所言,我们可知方法论学习有其局限性,既然有其局限性的存在,那么笔者为何还要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呢?原因有三:其一,杨燕迪教授是从作曲专业角度对方法论的必要性进行解释,但音乐教育与作曲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后者并不能完全代表前者。其二,从历时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各个专业的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热情比较高,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学界、文化界、思想界都进行了整体的,有深度的理论反思;其三,方法论的讨论活跃了整体学术气氛,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整理归纳,促进了学科的成熟,对于音乐教育这样一门在80年代之后才真正成为学科的学科,方法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方法论不仅包括具体操作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也关注到学科的根本性研究的问题。

二 探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授课方式及研究方法

高校音乐教育大多包含本科、硕士以及博士三个阶段。一般而言,本科阶段更偏向于打基础,从硕士阶段开始,则应逐渐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以硕士阶段为切入点,先讨论授课方式,接着探究研究方法。先讨论授课方式的原因在于前者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实践。

(一)授课方式

传统的专业音乐院校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授课的一般模式是采用的大班课形式授课,通过多媒体等硬件的配合促进教学。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是受众面广,信息量大以及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但从受众群体来看,这种授课方式更适用于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有着一定自律能力的学生;从学科特性来看,这种授课方式更适合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对于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音乐类专业就有着许多局限性。其一,传统大班课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将学生当成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其二,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对于接受课堂知识的效率较低;其三,学生采取的是被动的学习模式,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四,对于学生而言,忽略了学生作为不同个体之间的具体差异。由此可见,传统大班课的授课方式固然有其“高效率”的一面,但其弊端也“暴露”的非常明显,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可能吸取已有的知识,而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从学科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无疑是会阻碍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不断的给予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到了研究生阶段,笔者认为授课方式应包含大班课与讨论课(小班课),基础类课程可用大班课形式授课,而专业课则应采用讨论课形式授课,特别是方法论类的课程。理由有五点。其一,相比较本科生人数而言,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一位导师的研究生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下,具备开展小班课的基础;其二,讨论课可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接受课堂内容的效率;其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由主动与被动转变为互为主体,其结果是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四,讨论课能最大程度的展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产生出新的观点;其五,从学科属性而言,人文学科的重点不是结论,而是问题,相比较大班课而言,讨论课更容易产生出新的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课的特点是人数少,互动多,效率高,不仅能起到传承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通过这种上课方式,通过每位学生对于文献研读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讨论,不仅能掌握每一个研讨主题已有的知识构架,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出对于研讨主题新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对于研讨主题有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在每一个研讨模块的学习中,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会让他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产生新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

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学的内容,而且为音乐教育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学科发展大趋势而言,音乐教育专业未来的研究方法将逐渐呈现综合化、多样化。即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多的借鉴和吸取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来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对音乐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学科特性来看,民族音乐学是具有多重学科相互渗透的特性,这点与音乐教育相似,正如梅里亚姆在其所著的《音乐人类学》中所述:“民族音乐学中孕含着自身分化的种子,因为它一直由两个不同的部分构成:音乐学部分和民族学部分。”并且,民族音乐学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背后的学术理论支撑,从上述两点来看,未来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将不断吸收和借鉴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成果。

“民族音乐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音乐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其核心理念是理解人类“文化中的音乐”(Music in Culture)、“作为文化的音乐”(Music as Culture)以及“音乐就是文化”(Music is Culture)。通过梅里亚姆建立的“音乐—概念—行为”的三维模式,这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更偏向于“人”,而非传统西方音乐学强调的“音本体”。如果肯定这个观点,再加上之前已经讨论过的——“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教育”都是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都包含“音乐学”,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两门学科之间就存在交集,也有了相互渗透的依据。

以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专业课《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例,这门课程系统的教授并讨论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关注焦点。同时将西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前沿学术话题关联研讨,期望在教学中体现出“西学中国化”和“中学国际化”的宏观学术视野。

从课程目标上来看,这门课程共有四个目标。其一,身份转换:让学生迅速从本科生角色转换至研究生角色;其二,视野扩展:从“中国眼中的中国”到“中国眼中的世界”到“世界眼中的中国”;其三,训练升级:从“知识”到“能力”,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一种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其四,教学互动:从“Lecture”到“Seminar”到“Fieldwork”,即从“讲座”到“研讨课”到“实地考察”。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音乐学系的学生转变为真正具备研究素质的学者。

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也需要一门类似的课程。通过吸收和借鉴,音乐教育开设的这门课可以满足四个目标。其一,身份转换: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其二,视野扩展:要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目前国内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并且同时需要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界目前的最新动态;其三,训练升级:从学会“理解知识”到学会“教授知识”,换言之,则是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能力”;其四,教学相长:从“Lecture”到“Teach”到“Education”,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最终的目标就是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从宏观—微观—中观—宏观,先对学科建立起宏观的认识,再对具体现象进行微观的研究,接着通过不同的研究结果来进行中观的比较,最后得出宏观的结论。

三 展望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

对于本学科进行重新思考,讨论本学科的定义,包括学科名称的由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研究方法论以及学科的性质。如“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个什么样的过程?”等。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从音乐学与教育学作为切入口。例如在音乐学方面,可将学生引导进入对音乐的一种宏观认识状态,让其认识到“音乐”这一词条包含的广阔内容,在不同环境中音乐的定义,以及目前人类有从哪些角度对音乐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教育学方面,可让学生讨论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流派,结合历时-共时的维度,比较中西方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不同理解,并分析各自在学科研究中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得出目前在现有体制下中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将如何发展。

四 结语

音乐教育这门学科是否有存在的意义,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他从哲学角度肯定了音乐教育是一门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学科,并且从未停止宣传这一观点。他在第三版《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提到“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从音乐教育学科研究视角来审视,我们会发现音乐教育必须得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音乐教育问题,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音乐教育问题。从这一点来看,音乐教育的学科研究必须博取众家之长,用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从学科特征来说,音乐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所有的结论都只是相对观点,而没有绝对观点,凡是在书本上出现的观点都已经是历史中的观点,人文学科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音乐教育学科在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也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原点”在哪里。因为政治、文化、环境、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以中国人的音乐教育最终还是得交由中国人自己来研究。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其根本综述中所阐释的“鼓励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共享全人类音乐教育的知识、经验和专门技术,通过全世界所有民族地区的音乐来丰富、鼓励和促进音乐教育”。

\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建设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的音乐教育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01):66-69.
[2]杨燕迪.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J].中国音乐学,1998(01):74-81.
[3]艾伦·帕·梅里亚姆著.穆谦,译.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
[4]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7.
[5]王莎莎.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6(5):75-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