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学业有成后回归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国家与社会的政策推动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资源分配的日趋紧张以及创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介绍,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实践;问题
本文引用格式:金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99):35-36.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络绎不绝,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五届累计参与人数达到了947万名。但是,在大学生大规模创新创业之余,还应该看到整体创业成功率不高这一事实
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
创新创业是新时期创业的一种,其内涵在于创业重点落脚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或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种新型创业方式。创新创业有别于传统创业依赖资源密集或劳动密集等类型的创业方式,因此,换句话说,只要能够给资源带来新价值的活动就是创新,大学生在创新教育的指导下,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意义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点:首先,有利于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达到834万人,创历史新高,庞大的毕业人数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为市场注入活力,又能解决掉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一举多得的策略。其次,有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则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就其原则来看,主要需坚持方向性、创新性与协同性原则。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源于上世纪末,2002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创业教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端。
(三)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水平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教育的保障下,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的创业计划大赛,并将这一盛举推广到亚洲各大高校后,中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从2014年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五年累计有230万个团队的947万名大学生参赛;2019年,全国上报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约为10万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2171项,创业训练项目4508项,创业实践项目1768项。在2019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教育部将投入5.9亿支持高校创新实践。
三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的自信不足,不敢创
面对越渐复杂的经济市场与激烈的创业环境,新时期大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存在不敢创新创业的问题[1]。综合而言,创新创业不仅是简单的事业奋斗,其本身是由创业环境和创新资源决定的,虽然我国的创业环境良好,但是创新资源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相关课题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向往,但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大学生更加理性的辨别经济市场,从而又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特点。
(二)创新创业的实践不强,不能创
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力度还不强,高校“以学备用”的人才培养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导致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发展有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存在鸿沟[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不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上的实践能力薄弱,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过程中,对于专业技术的实践与创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未能将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二是社会认知与适应能力不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被禁锢在学校中,无法长时期的历经社会打磨,从而缺少吸引社会经验的经历与磨砺。
(三)创新创业的资源匮乏,不易创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的创新创业资源仅来源于内部家庭部分,吸取到的社会资源极为有限,这便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极大部分由家人资助,很少部分来源于个人或朋友,渠道比较单一,无法通过社会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与技术。创新创业的资源匮乏,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拦路虎,即便有创新的创业思路与完备的创业方针,也很难获得外部力量的支持,从而使创新创业成为空中楼阁。
(四)创新创业的服务缺失,不便创
社会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与政府有利的创新创业支持是活跃大学生创业氛围的重要支撑,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构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覆盖面不全,而社会的非赢利性创业服务组织又较少,无法做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免费服务,从而为刚步入社会大门的大学生创业带来不便。而且,这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服务缺失,难以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创业的自信心,最终影响到创业思维的发展。
(五)创新创业的政策变动,不愿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一方面不断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资金融资、贷款贴息、财税优惠等方面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支持;但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人数增加,对于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实施问题也日渐突出:一是手续相对繁杂,需要涉及到与财政部门、人事部门、工商部门等众多机构;二是创业政策的临时性与单一性比较浓厚,小额担保贷款等财政扶持的覆盖面相对狭窄。
四 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化对策
(一)磨砺心理素质,敢于创业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信心,需要磨砺其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在校园活动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来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通过适时接触创新创业,树立一种敢于创业的自信。例如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大赛,全过程模拟现实场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活动的成功性,使大学生在校园中切实感受到创新创业的氛围。其次,利用大学丰富的课余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助力于创业信心与思维的形成。例如通过校园直播、校园公开课的方式展开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既形成了一定的创业信心,又有利于毕业后创新创业的开展。
(二)提升实践技能,利于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提升,需要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当前大学普遍开设了期末实训、假期实习等实践项目,这是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技能的有利机会[3]。在培养实践技能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创业规划,选定熟悉的行业展开实训操作,从中为创新创业的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二是社会认知与适应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市场调研活动,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定向培养观察力,从而不断提升社会认知能力与适应水平,通过与社会的接触,使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以近来年十分火爆的共享经济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催生出了共享单车、共享雨伞等,而学生可能通过市场调查,对共享经济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创新创业的方向指明道路。
(三)加大资源提供,助力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除了家庭以外,还来源于社会、政府和学校等三个方面。从学校来看,需要抓住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不断拓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获取途径,此外,还有网络众筹、创业投资等资源获取方式[4]。在社会方面,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充当中介作用,为学生与企业搭桥牵线,募集创新创业的启动款项。
(四)完善社会服务,服务创业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使用,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积累一定的关系资源,并养成利用平台解决创业问题的习惯。其次,完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信息平台及指导中心,通过发挥创新创业平台的功能,征集、遴选优秀与具有潜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而构建与社会挂勾的项目资源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源来源[5]。再次,大力完善民间创业中介机构,较系统的规划民间非赢利性质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咨询,从而完善社会服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市场中介作用。
(五)营造政策环境,激励创业
在政策环境的打造上,其在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支持。首先,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政府引导基金的利用机制,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的创业投资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扶持资金利用制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担保中心。其次,有必要改进现有的业务支持政策,以优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无论是财务,税收或融资还是项目支持,都应该根据创业项目的发展潜力,酌情增加支持力度,使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当然,政策的执行需要一系列措施作为保障,从而达到创新创业政策与实施的相互协调,为大学生提供稳定、安全的创新创业环境。
五 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阐释,探讨了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原则、实践意义及发展现状,并归纳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创业信心、创业实践、创业资源、创业服务和创业政策上的问题,从而提出磨砺心理素质,提升实践技能,加大资源提供,完善社会服务和营造政策环境的策略,综合服务助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初铭畅,李晓梅,高薇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63-166.
[2]陈肖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51):105-106.
[3]张祎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11):101.
[4]刘武.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53-55.
[5]葛慧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48):25-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