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湾区背景下香港职业教育对内地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7 17:44: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一种类型教育,加强对其研究是大湾区建设研究的应有之意。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体现出区域化的特点。香港具有本地区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内地可借鉴其经验,通过构建纵向融通横向衔接的职教体系、构建实施教育资历框架、提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法律支持、落实和扩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服务区域功能等举措发展本地职业教育。

关键词:大湾区;香港;职业教育;内地

本文引用格式:孔彤.大湾区背景下香港职业教育对内地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91):286–287.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同样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前不久发布的“职教20条”,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高篇幅、高定位、高支持,均充分表明其也已成为国家战略[1]。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三地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是大湾区建设研究的应有之意,而且显得尤为重要[2]。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了解清楚港澳职业教育的特点、现状及问题,可对内地的高职教育带来启示。

一 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概述

香港职业教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时的徒工制度。18世纪政府基于工业革命的到来产生的工人大量缺乏的问题,首次开办了职业训练学校。1864年,第一所职校在香港诞生。1933年,香港首所官办职业学校诞生。随后一个时期,迎合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政府、教会、慈善组织、商业机构和个人陆续开办各类职业学校。1973年“香港训练局”成立。1982年香港成立“职业训练局”(简称职训局,英文缩写VTC),取代香港训练局。1984年,职训局成立首间发展中心,首个中心为“塑料业训练中心”,其后数年,各种行业的训练中心相继成立。职训局更在香港多个地区设立了工业学院,并在青衣设立香港科技学院。1999年,职训局推行一体化政策,把所有工业学院及科技学院合并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简称“专教院”)。此外,职训局还先后开设不同专业的学院、训练及培训发展中心,更成立“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本科(学士学位)课程,职训局成为香港最大的职业教育机构。当前,职训局下辖13个机构成员,为不同背景及教育程度的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为各行各业培养优秀人才[4]。
 
\

 
二 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

香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为香港职业训练局,负责指导和管理香港的职业教育,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的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服务。它已经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如下特色。

(一)构建起内部衔接、外部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香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等教育较为发达,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职业训练局整合了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并将学历提升到本科层次,这使香港的职业教育既容易建立起内部衔接的体系,也能够得到香港本地和海外大学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内部衔接、外部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立起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资历框架

香港于2008年颁布了《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条例》,从立法层面推动资历框架的构建工作,并于2009年在职业训练局设立教育资历框架秘书处,负责落实推动资历框架的有关工作。创建之初推行的是以能力为本的资历架构。资历架构下的资历均包含三项内容:级别(反映学习内容的深浅和复杂程度)、资历名衔(反映有关资历的性质、学科范畴和等级)、学分(表示取得有关资历所需要的学习量)[5]。2008年推出资历架构的同时,由评审局负责的香港职业资历名册正式使用。资历名册专门负责录入已有的行业种类和市场新增的行业资历。2015年,由评审局和香港教育局制定《通用(基础)能力说明》,以通用能力为本课程资历载入资历名册。截止到2017年1月,各行业咨询委员会颁布了包括汽车业、银行业在内的17个行业能力标准。截止到2017年2月,资历名册已载入了7965项资历。香港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构建起的涵盖七个级别的资历框架,在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搭建起一个立交桥,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

(三)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香港职业训练局成立了一个由22名委员组成的理事会,是职业训练局最高的决策和管理组织,其成员包含政府官员3名,来自工商、服务、劳工和教育界的非政府人士18名,职业训练局执行干事1名,另设立由社会各界成员组成的19个行业训练委员会和6个跨行业的一般训练委员会。理事会的权力及成员构成、训练委员会的建立使职业训练局能充分反映来自校外特别是工商界的意志和诉求,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元治理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这有利于保证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关系,使人才培养和培训符合产业界的需求。

(四)根植社区的职业教育布局

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13个机构成员,共有44所院校和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些教学点分布于香港不同的区域,满足当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形成根植于社区的办学格局,这有利于强化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 香港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早,且长期处于对外开放的状态,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成熟较早,使香港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规范、成熟和标准化,确有很多地方值得内地学习,但以职业训练局为代表的香港职业教育,其成熟、规范和标准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过于专注于现有体系,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对职业教育最新的发展理念关注度不高,在走向多样化方面发展受限,这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或者说,这种状况是与香港地域空间受限、市场需求相对单一相一致的。值得庆幸的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恰好为香港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应抓住机遇,积极投身大湾区建设,加强三地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定能迎来更大的发展。

四 对内地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内地的职业教育局限于中职和专科层次,缺乏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虽然中高本衔接近些年获得普遍关注并进行了有益实践,但仍然表现出,中高职之间衔接不够,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更少,由此形成一种“断头路”式的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低下,许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只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未来发展中,广东可借鉴香港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学分互认、学历衔接、合作办学、资历衔接等内容,构建一个纵向普职融通、横向资历衔接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二)加快教育资历框架的构建和实施

资历框架的建立对于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质监局于2017年批准发布了我国内地第一个教育资历框架――《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是一大进步,但还需要制定配套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等,才能得以真正的实施。内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议配合资历框架的要求,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为实施资历框架奠定基础。

(三)提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法律支持

没有产业界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单靠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无法真正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行业企业便难以真正深入地参与到学校办学活动中来。要使行业企业能够真正参与学校的办学,应从法律上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并成为办学重要主体的资格和权利。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整合校企资源,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区域性的校企合作网络平台,解决校企双方资源有限、双向交流不畅等痛点。

(四)提升服务区域功能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生命力就在于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各院校在服务区域功能发挥方面尚有欠缺,应借鉴香港经验,加强与所在区域的联系,增强服务区域的能力。一是建立开展社会服务、服务区域的机制,设立或健全相关机构或场所,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所在区域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需求。二是各职业院校应紧盯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找准自身定位,定向发力,迎合、支持、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三是人才培养应紧贴产业实际,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大力培养一支能够介入企业实体运作的专任教师队伍,编制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

 
参考文献

[1]赵秀红,徐倩.职教加速发展背后有何深意?[N].中国教育报,2019–03–07.
[2]陈子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N].学习时报,2019–03–01.
[3]宋海洋.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4]梁勇,谢惠芝.香港职业教育的历史变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7,(10):93–96.
[5]香港资历架构网站https://www.hkqr.gov.hk/HKQRPRD/web/hkqr-tc/index.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2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