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7 10:25: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设计教育走向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应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产业变化的要求,也是设计教育自身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进行更深层次改革的有效路径。本文从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实践的视角,对跨学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设置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围绕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跨学科;产品设计;多学科

本文引用格式:周仕参,李婷.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3):35-36.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知识产出的一条基本定律。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全球最佳设计学院时指出最佳院校的共同特色就是走“复合学科”路线,将工程、商学、设计和社会科学结合于一体。产品设计本身就属于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将文、理、艺术等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教学,既是专业自身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1]。

一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培养目标

培养“T”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是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掌握某项特定的专业或职业技能,侧重单一学科知识的获取,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知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解。而跨学科教育则结合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优势,既避免过度的宽泛,也避免过度的专业化,实现知识广度与专业深度的结合,以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T”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未来最具竞争力、最符合设计产业需求的人才。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像字母“T”,“竖”代表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横”则代表关联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体现跨越学科的思考和合作能力。培养“T”型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既是顺应设计产业的发展需求,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培养目标[2]。

二 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

(一)跨学教学管理和组织形式


跨学科教学活动需要跨越不同学科,因此原有的彼此独立的组织结构很难满足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需要对己有的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变革。

1.成立跨学科管理中心。跨学科教学涉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与合作,需要成立更高层面的校级跨学科管理中心或机构以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以保证跨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

2.成立跨学科学院或学系。把跨学科研究与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根据学科的关联性,对已有二级学院或学系进行重新整合,成立新的跨学科学院或学系,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合作创新。

3.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这种组织可以隶属于已有的二级学院,或者由学校直接管理。教师一般来自于不同的学系或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某一复杂问题或主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同时兼顾硕±研究生和博±研究生的培养。

4.成立跨学科教学科研项目小组。根据教学或科研项目的需要,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成立跨学科项目小组,并由项目小组自行管理或由校跨学科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

 
(二)产品设计跨学科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个培养计划内,不同类别课程相互联系和组合的构成形式。课程体系涉及不同课程类型的比例关系、组织与排列形式等,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获得的知识结构。

由于跨学科的设计课程体系植根于各个学校的专业情况,很难一概而论,以下主要结合近几年我校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教学实践情况而展开论述。

1.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按照学科的知识分类来组织课程,体现了学科内部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而跨学科课程体系则是以整体论、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和视角,不拘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边界的束缚。目前,我校设计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主要有如下5种类别课程组成。

(1)公共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公共通识课程来自全校甚至是其他学校的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横向知识。课程主要设置成选修课程的类别,一般供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修。

(2)专业基础课程和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普通专业基础课还是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要求进行设置,如素描、设计表现等。而跨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依据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与专业的关联性来设置其内容和比例。跨学科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通过增加关联的其他学科基础课程的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如增设专门针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概论、C语言、市场营销学等;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在原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形成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在原基础上整合关联学科课程内容,形成设计学科内部交叉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综合交叉的跨学科课程[3]。跨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得把多学科知识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大拼盘,而是以问题或主题为核心,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而相互联系,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品设计专业的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以跨学科的方式介绍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或大三年级,有设置成必修课,也有限选课或选修课,部分课程也作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

(3)跨学科专业提高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在原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其他相关学科课程内容形成跨学科专业提高课程,如家具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智能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等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三两学期。专业模块课程组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而设置,通过对这些模块课进行跨学科整合,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提高跨学科思考和实践能力。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基于学校电子信息的优势和特色,细分出两个专业方向:电子产品设计和数字产品设计。相应设置了两组专业模块课程组,每一专业模块课程组由若干门专业提高课程组成,每一门课程内容以问题或主题为核心进行跨学科整合,保证多学科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

(4)跨学科专业综合课程。这类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类课程组成,如设计实践1、设计实践2和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以及四年级两个学期,主要要求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跨学科专业综合课程,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学科间的综合、与生活的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教学方法的综合等多方面的综合[4]。

(5)跨学科隐性课程。主要由教学计划之外的产学研活动组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更好培养其跨学科思考和实践能力。产品设计专业常见的隐性课程包括学习与考察、设计营、竞赛、讲座、实习以及参与教师设计实践项目等。

\

 
2.产品设计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特点。

(1)课程体系重视广度、深度与整合度的结合。著名的跨学科教育专家克莱恩认为,跨学科教育兼具多学科的广度、学科的深度与跨学科整合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我校产品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梳理非常重视这三个要素的结合。在广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学习领域,跨学科课程内容突破学科知识的边界,包含多个学科知识与视角,同时学生还可以从大量的通识课程中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在深度上,设置多组专业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使学生能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在整合方面,课程内容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综合各个关联学科知识与方法,构建统一的框架,实现跨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2)课程体系以个人为中心。不管是通识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提高课程或综合课程,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不断加大。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除了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外,其它课程尽量设置成自由选修课程或限选课,赋予学生较大限度的选择自由。近几年,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不断优化课程结构,选修课程的比例高于80%,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可供选择的课程也很多,课程体系的弹性很强[5]。

(3)以问题为核心组织跨学科课程。约翰.布鲁贝克认为,跨学科课程组织方式的特点体现在问题上,各门学科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而相互联系。产品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课程,尤其是跨学科提高课程和综合课程,主要以问题或主题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问题不仅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而且贯穿整个课程。课程内容直面社会实际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嘉.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7.
[2]杜清泉.从通识教育谈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62-64.
[3]万秀兰,尹向毅.美国高校交叉学科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12):20-25.
[4]柳洲.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成长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张少楠.产品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2):19-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