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艺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 ——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7:3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服装工程与艺术专业特性,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体系、“小课堂”+“大课堂”结合的课程培养体系、导师组结构以及项目式的综合能力培养方法等多个角度来讨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培养方案,力图针对艺术与工程结合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寻求思路,对于建立完整的服装艺术类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交叉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罗戎蕾,等.艺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1-3.

一前言

        l9世纪中期学徒式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德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最早形式,也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史上的最早形式[1]。然而,与16~18世纪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从哲学中剥离,追求形成独立的、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相反,今天学科的统合正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另一种趋势,这既基于知识自身发展的统合趋势,也有来自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2]。所谓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交叉学科不是多门学科简单堆积起来的拼凑学科,关键是“有机融合[3]。不同学科的人为解决共同问题走到一起,基于合作产生了“多学科”,即组员依赖各自学科的认知,建立起不同领域的联系[4]。服装工程与设计专业是典型性艺术与工程高度结合的应用性专业,而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们对于培养方向也都很困惑,完全的本专业内的学术研究“天花板”效应感受颇深。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新兴技术和传统行业结合,对于建立合理的服装类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二 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招生专业体系

       对于服装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作为种新型的研究生培养路径,侧重研究生候选人的学科背景,侧重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和学科交叉学习能力。针对项目组具体项目类型和实际情况,目前笔者所在项目组关于服装工程与设计的交叉学科方向设定为:服装工程虚拟现实研究方向:该方向具体延伸为服装智能样板设计、服装网络试衣技术、服装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及VR展示;服装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该方向具体延伸为数学艺术图案设计、民族艺术图案仿真设计、三维视觉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但在同时又有相互交叉,服装工程与其他新技术结合的交叉学科孕育了服装虚拟现实方向,需要学生除了服装工程专业知识,还需要熟悉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服装设计与新媒体结合的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需要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同时具有艺术设计的审美和设计基础;服装工程应用方向需要应用3D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符合互联网发展的一体化设计结果,根据现有材料的特性判断应用技术指标是否能达到。服装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在了解服装艺术及工程类学科的研究前沿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新兴技术,可以对相关研究进行有效深入设计。在此背景下,项目组考虑服装工程与设计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专业主要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应用数学专业、文史类专业、纺织品设计专业以及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等。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招生专业结合关系如图1所示。

\



三“小课堂”+“大课堂”结合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体系

        在不同专业学科背景下,服装类艺工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其目标在于培养可以应用多种学科专业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复合型人才。服装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向首先是立足与坚实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具有开阔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成果,从而找到交叉学科的研究结合点,创造性的去发现、解决研究项目的科学问题并完成学术的实践转化。对于非服装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完善本学科的知识补充,对于服装专业背景的研究生,目标性的填充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目前项目组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进行规划。


\



       1.平行学院的专业公选课:无论是哪一种专业背景的研究生,本科经历以单一性质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学生未来研究方向的整个知识体系范畴的完善。针对入学研究生不同的专业背景,选择各学院的各类基础专业课程是打通学科限制的一个方法。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项目组进行有目的研究生研究方向选择跨专业的专业课程选课。一方面,本院校的研究生体系课程特别为其他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开设了系统化的选修课程,学生和导师根据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选课;另一方面,服装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就需要综合性大学的其他平行院校设置研究生的跨专业课程体系,这是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协作和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管理协同化发展。

       2.专业讲座: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类型的专题式讲座,邀请多学科教师共同讲授。从综合大学的角度,邀请国际或国内知名专家到学校做相关报告和研究,每年引进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团队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3.专业单独小课堂:针对研究生具体情况,单独进行知识点的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专业知识结构经过本科学习、研究生的大课堂课程学习,依旧会有知识点和实践能力的欠缺。而每一位导师也不可能完整了解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这样的前提下,由多名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指导专业小课堂,也并且学习过程也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开放的学习场所,要求学生在小专题小项目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自主性的完成学习过程,全面打通并融合各项服装技术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能力。这种专业单独小课堂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源、课堂专题实践书包括教材资源、课堂资源、以及相关社会资源的课堂应用,从而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生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新机制。

四以“项目导师组”形式的研究生指导体系

         每一位导师通常在自己从事领域内有较深的专业基础,即便是做交叉学科研究的导师也不太可能对几门学科都完全精通,从而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因此限制了研究生看待科学问题的学术视野。我校是一门综合性大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方向也在逐年增加,这样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的范围也成阶梯式扩大,可以延伸到各个边缘学科。一名导师来指导研究生来进行科学研究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招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美国,跨学科研究级的成员平均具有1.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在欧洲国家,他们平均具有1.28门学科知识的修养[5]。目前我国总体来说研究生培养体系是在各个院系部的行政结构下的专业设置来实现的,从而导致跨专业的导师相对缺乏。一个方法是成立综合大学下的实体研究生独立招生学院,但这个在实施上不容易实现。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项目驱动的“项目导师组”的形式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例如在服装艺术与信息新技术的结合点,孕育了多种研究方向,例如三维人体测量技术、虚拟现实展示方向等等,这样的研究方向需要服装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研究人员建立项目组,从而也形成以项目为导向导师联合体。这样建立跨学科“项目导师组”就不是简单把各门学科的专业导师罗列在一起,而是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进行,使跨学科导师组可以把专业知识应用到项目的研究中,从而可以脚踏实地指导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五以项目实践为手段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在形成以“项目导师组”为基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下,根据服装专业的专业特性,以项目实践作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手段,针对个体有目标的融入项目模式的研究性培养方向,相比较于课程模式、制度化模式,是一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实解决方案[6]。通常来说以课程模式和制度化模式形成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是通过国家给出相应培养制度及计划,各个综合性院校整合各方资源来实现,这种方式需要较多的外部力量来实现[7]。而借助项目式的实践方式,相对二级学院可以较为灵活的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我校地处浙江这一纺织大省的省会城市,是传统院系文化氛围深厚的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具有深厚国际合作背景、服装行业背景以及广泛企业合作关系,为开展项目式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特别是浙江这样的纺织大省是服装专业的企业项目发展的肥沃土壤。其他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环境、专业特色来选定项目式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方向。

六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

       本项目组在2016、2017的研究生招生范围主要设定在服装工程与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在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项目中,2018年分别招收了三名研究生,本科学科背景分别为环境艺术设计、土木建筑设计以及服装工程与设计三个本科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机土木建筑设计学生都有较好的色彩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平面CAD应用能力,对3D软件和VR应用有一定深入的了解。

        针对跨学科的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立体裁剪、服装构成、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学、服装舒适性与功能、手工艺创新、传统服饰文化鉴赏、时尚艺术与文化、时尚产业导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鉴赏与表现、设计创意与表现、设计思维方法等课程。针对服装工程专业学生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数值分析、数理统计、服装工程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纺织工艺理论、现代纺织品设计原理、工程理论等。导师组结构:服装艺术设计方向导师一名,服装工程及艺术设计方向导师一名,服装信息化方向导师一名,服装工业生产方向导师一名。

       在调整招生的专业结构、补充各个专业欠缺知识层次以及增加不同研究方向导师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项目立项。目前主要项目包括:①数学艺术图案设计方向:个性服装品牌民族艺术-数码印花图案设计系统的开发(企业合作项目已立项),涉及艺术设计、信息处理、传统服饰图案文化等专业方向。②服装3D及VR展示方向:VR/3D技术的明末清初女性服饰造型设计——以《聊斋志异》人物为例(已申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涉及服装造型设计、中国传统文化、3D及VR艺术造型设计等专业方向。③民族艺术图案仿真设计方向::锡伯族图案文化归类及仿真设计研究(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涉及民族艺术文化、计算机信息处理与仿真等专业方向。

七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服装工程与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专业体系、“小课堂”+“大课堂”结合的研究生课堂教学体系、以“项目导师组”形式的研究生指导体系以及以项目实践为实现手段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实施措施。研究对于高校其他应用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可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目前遇到的困难是研究生大课堂的设置,跨学院的课程涉及到一个大学各个学院的课程安排,还有待整个大学的整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的大环境实施来保证。

参考文献

[1]李盛兵.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李雪飞,程永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三种模式及其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10-15.
[3]潘松.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的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40-242.
[4]欧阳国桢,李翔宇.学科交叉重点实验室实证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2):69-72.
[5]项蓓丽.跨学科研究: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5-98.
[6]徐岚,陶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的突出特征-“研究生教育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6(7):104-109.
[7]Carolyn Haynes.Innovations in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2:2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