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高阶环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使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显著标志以及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受各类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在资源配置、平台渠道、合作层次等重要的教育国际化要素上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竞争。找准自身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与办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案将成为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现有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类型、问题及对策的实例分析,为同类型的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
本文引用格式:陈烨,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194-196.
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更是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较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高阶环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过程中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使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高校和学科的显著标志。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江苏省省属重点建设高校,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是典型的地方高校。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层次国际教育学分项目开展情况为例,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在本土研究生国际化视野拓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有效对策,试图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交流项目等具体方向探索地方大学推进研究生层次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措施。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与总体建设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专门条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双边和多边学位互认工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区域的研究生教育合作”,“形成中外研究生互学共融、跨文化交流的校园环境”。2015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正式启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可以说,当前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建设方案,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但是,受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经费投入、配套设施、师资规模、生源质量、环境氛围等条件的制约,地方高校在资源渠道、交流平台、合作层次等重要的教育国际化要素上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竞争,难以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找准自身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实际与办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案将成为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突破口。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类型及推进对策
目前,我国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主要分为学分衔接型交流访学和双学位联合培养两种类型,主要围绕“送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单项的思路,采用的模式相对单一。下文将从江苏科技大学的实例出发,对这两类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进行说明,分析地方高校所面临的现实瓶颈与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分衔接项目
研究生学分衔接项目一般以校际合作协议为基础,项目学生根据中外两校商定的学术安排,在研究生学习期限内赴国外大学进行为期3-12个月的课程学习或科学研究,学生凭借国外大学出具的官方成绩单可将在国外修读的学分全部或部分转入中方高校。目前,研究生学分衔接项目多以中方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中方高校认定外方高校学分为主。这种项目模式对外方高校限制较小,实施方式较为自由灵活,较之非学分衔接型项目又增加了学分认可的优势,因而对高校及研究生来说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江苏科技大学现有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高级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3个研究生学分衔接项目。但是,这些项目设立后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方工科类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国际化意识薄弱、外语交流能力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外高校课程匹配及培养安排衔接不畅上。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国内研究生课程往往重基础理论、轻前沿动态,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内容匹配度不高;(2)国内研究生培养一般第1年为课程学习且选修课范围较小,第2-3年为科研及论文环节,模式较为固化,难以与国外高校进行灵活有效的培养衔接;(3)国内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行政化程度较高,受归口管理部门对国际化重视程度的制约,对外方高校的学分认定常易受到阻碍;(4)国内地方高校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导师自身国际化意识不强,对学生赴国外大学交流学习的价值并不十分认同,加之对学生国内科研及论文数量与质量的追求,常常对研究生参加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产生反向引导、甚至是一定的限制;(5)国内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学通常国际化程度较低,缺少双语、全英文授课环节,培养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学生外语能力、交流能力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扩展。针对以上研究生学分衔接项目建立与实施中的实际困难,地方高校首先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应有意识地与国际接轨: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按一级学科整合课程,设置平台课程(必修),按二级学科设置方向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开放机制,增加学科专业交叉性、融合性。第二,应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规范性、灵活性:增加反应学科国际前沿动态的内容,提高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便于与国外高校对接;增强教学环节的师生间、学生间互动,推广问题导向的小组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互动式、案例化教学;更加注重实习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第三,在与国外高校进行课程衔接时应更加灵活,避免僵化、一棒子打死的情况:按照课程内容及模块进行匹配和认定,不拘泥于学分形式;强化教学学院、导师在课程匹配及学分认定中的主导作用。第四,直接引进或与国外高校共同开发与国际接轨的先进课程,注重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加强核心课程的全英文/双语授课建设;推广建立示范性课程体系,以点带面,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辐射示范效应;第五,加强师生国际化意识: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增强导师及学院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性;优化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及内容,强化学术英语教学;通过本土研究生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融合,进一步营造国际化氛围,提高本土研究生出国交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相较于学分衔接项目,中外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作为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无疑对学生及高校具备更大的吸引力。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一般可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两种类型:前者是指经中国教育部审批备案的、有独立招生代码的、有严格质量评估体系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后者是未经中国教育部审批备案的、以高校之间合作协议为基础的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的合作项目。以上两种类型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均有其优势与短板,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并没有绝对的更优选择,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外方高校的意向、双方合作诉求等因素,自主选择联合培养的类型。
当前,研究生层次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多采用1+1+0.5/1的培养模式,即项目学生第1年在国内高校学习,第2年赴外方高校学习,第3年回到国内高校进行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此类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在普通国内研究生培养年限内攻读中外双学位的机会,大大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与内容,让学生能够既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知晓国际前沿的学术理论与学科动态,同时还具备熟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未来在相关行业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但是,对不少地方高校而言,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往往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实瓶颈,许多项目或止步在协议层面,或参与学生零星分散,执行情况不佳,后续生命力难以保证。同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培养方案中课程及科研设置不接轨,学分制度不相容,论文标准不相同,培养年限不相等,这些常常造成中外高校在洽谈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上难以协调一致。对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教育体系与国外接轨较弱的地方高校来说,很多项目甚至被“扼杀”在培养方案对接阶段。除此之外,由于国内研究生专业人数规模的限制,许多地方高校往往容易忽视研究生双学位项目,而更加重视对扩大招生规模效果更加显性的本科层次国际合作项目。
江苏科技大学自2016年起与俄罗斯奥加辽夫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合作举办校际层次能源动力专业双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项目采取中、俄学生双向交流的形式,每年由两校各自选拔一定数量的本校优秀硕士研究生共同组班学习。第1年项目全部学生在江苏科技大学学习,俄方派教师来华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第2年项目全部学生赴俄方大学进行第2阶段的研究学习并进行俄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答辩,中方派教师赴俄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并参与俄方学位论文答辩评审;第3年项目中方学生返回江苏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中方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项目培养方案由中、俄两校共同制定,采用全英文教学,中俄双导师指导,授予中俄双学位。截止到目前,该项目已连续招收3届,共36名学生。2019年,该项目正式获中国教育部批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较之现有的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中俄项目除了具有双学位优势外,更延续了原校际交流项目中、俄学生共同组班学习、双方互派教师的创新形式,改变以往中外合作办学单纯引进外方资源的格局,努力建立一个“引进来+走出去”师生双向流动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
本文认为,上述融合中外师生双向交流的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模式为地方高校开展研究生国际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具备一定的示范性及可借鉴性。一方面,由于项目外方学生以国内高校外国留学生标准录取与管理,不受招生指标限制,这种中外学生共同组班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研究生层次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难以成规模的问题,而且能够对国内高校扩大留学生招生、优化留学生生源质量等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项目模式能够为本土研究生提供更加具体、真实的全过程国际化学习环境,依托“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模式优势,其意义已经从单纯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到中外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的碰撞、融合、创新,更加具备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结语
“双一流”建设瞄准“世界一流”的顶级定位,在为各高校提供了机遇与提升空间的同时,也向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及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国际化,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正在成为国内各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方向和重要支撑。对于在办学规模、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建设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后段位的地方高校来说,到底是在强校如林的建设大潮中被拉开更大的差距,还是能够紧抓机遇、突出重围、进位争先,或许研究生国际教育学分项目的拓展与优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7):30-34.
[2]孟亚飞,陈法锦.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147-148+151.
[3]刘晓黎,张莉,刘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04):11-15.
[4]殷允杰,王潮霞.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76-177.
[5]孙德芬,高雷.新时代视域下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路径研究——以苏州大学物理学院为例[J].物理教师,2018,39(10):92-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