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6 14:40: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农业气象学》是农林类高等大专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当前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师资配置问题、课程教学内容与高考改革的兼容性问题、教材内容的更新问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问题,提出如下建议: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师资配置、合理设置农业气象学的先导课程、教材创新与教师再培养和提升教学方式多样性。

关键词: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范渭亮.《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7):81-82.

《农业气象学》是农林类大专院校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从农、林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围绕农业现代化以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实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和科学种养等需要,不断认识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气象问题,使农业生产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的气象因素,逐步提出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气象条件和气象措施[1,2]。《农业气象学》是农学、林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园艺、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草业科学等专业的科类基础课[3,4]。农林类高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学习,系统地掌握各种基本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天气学、气候学、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与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的形成、演变规律和中国的主要天气、气候状况,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灵活应用[5,6]。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发展更加重要位置的背景下,《农业气象学》对于大专院校学生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现状的认识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支持。

一 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配置不均衡


《农业气象学》开课学院和教师在农林院校中往往集中在某一或两个学院,任课教师数量和知识背景难以同时满足对该课程有需求学院的具体教学要求,同时,由于学院间课程设置过程中沟通不足极易导致对该课程有需求的学院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内容安排不足。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开设此门课程的2位教师所在学院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全校开设该课程的单位包括农学院的农学专业、林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茶文化学院的茶学专业、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园林学院的园艺专业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可想而知,如此稀缺的课程师资在准备大量不同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难以兼顾不同专业对农业气象学课程的实际需求。然而,如果在对有需求的不同专业内均设置农业气象学的专任教师,又会导致这类教师工作量难以为继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师资配置方面进行权衡,需要上升到整个学校教务系统统筹安排的层次。在对《农业气象学》课程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缺乏该课程任课教师与学生所在具体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不同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也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

 
(二)教学内容与高考改革不匹配

农业气象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是一门需要数学、物理、自然地理和生物等知识为背景的科学。然而,目前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改革试点,如上海市和浙江省的理科高考,除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必修课程外,考试科目在六门固定科目中选考三门,可选科目分别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由于这些高考科目难度的差异,更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政治、历史和生物,而放弃地理、物理和化学这类对数学知识背景有一定要求的科目,因此在高中阶段放松了对这些难度较大科目的学习,并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在大学入学后难以将自己以往的知识背景与大学课程的基础要求进行对接,同时,由于选考科目差别导致了同一大学专业学生之间有巨大的知识体系差异。例如农业气象学实验中讲解水银气压计原理时,需要学生具备托里拆利原理的基本知识。然而,在高考选考中未选择物理和化学作为考试科目的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非高考科目的学习,因而对托里拆利原理完全没有了解。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临时增加讲授学生不熟悉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点。更加严重的是,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提出不具备该知识点背景知识的问题,授课教师往往会忽略对该知识点的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该知识点学习的难度。

(三)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

目前大专院校《农业气象学》授课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大多需要长期的编制和出版过程,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快速涌现,虽然会对教材和大纲内容进行更新,然而,这种更新速度和深度难以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科学研究进展相匹配。因此,学生反而经常会在新闻媒体或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更新的农业气象学研究进展,反而会认为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不够新颖,不够有趣,不够贴近现实,从而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农业气象学的任课教师在考虑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时,往往也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并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更新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农业气象学》作为地球科学中的一环,具有研究对象相对直观的特点,如风、云、闪电和降水等自然现象。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主要采用语言描述或PPT讲解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这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未将生活中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与授课过程结合,容易造成学生对所讲授内容形成机械记忆,而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积极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虽然在农业气象学的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实验课,但实验课时数、实验仪器数量和质量仍然是目前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很大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摆在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二 解决方案

(一)有专业针对性的师资配置


针对农业气象学课程师资在不同学院间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对该课程有需求的学院在高校教务部门协调下协同引进师资的方法。首先,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学院间协调对农业气象学专业教师的背景需求,如林学院和植保学院在开设该课程时共同需要该课程授课教师具备植物生理学背景。然后在有共同或相近农业气象学人才引进需求的学院间进行协商,最终有专业针对性的引进可以同时服务于大于或等于2个专业领域的农业气象专业背景师资。

(二)合理设置农业气象学的先导课程

针对当前的高考改革趋势,高校应首先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开设农业气象学课程,而不是按照学生入学时形成的自然班进行授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授课教师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不会浪费部分具备良好背景知识的同学的课上时间。同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所有的学生理论上可以共同达到对农业气象学学习的要求。

(三)教材创新与教师再培养

针对目前《农业气象学》传统纸质教材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建议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材料,同时也可以采用调整已有教材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自编教材和对多种教材进行综合利用的形式进行授课。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需要以提高任课教师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前提。因此,该课程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质上,所有高校教师都应亲身踏足科研一线,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经验进行授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实际上已经脱离科研一线多年,这就更加需要对这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提升。对于农业气象学任课教师来说,实现这种提升的方式主要包括加强自身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以及高校级别资助的国内外访学并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等。

(四)提升教学方式多样性

针对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验课内容和设施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建议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纪录片,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现实感;教师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三维虚拟仿真项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观印象;通过网络课堂和手机APP软件安排课下的作业和练习,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成果测试,锻炼学生随时在问题中查阅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到教学内容、师资配置、教材结构、实践环节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革新。基于农业气象学课程的特点,进行有专业针对性的师资配置、合理设置农业气象学的先导课程、进行教材创新与教师再培养并提升教学方式多样性,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学生要紧密配合授课方式和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

 
参考文献

[1]梅旭荣.农业气象学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学学报,2018,8(1):61-66.
[2]吴东醒,付志文,冯颖竹.农业气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8):117-120.
[3]袁卉馥,牛瑞明,李卫欣.农业气象学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c,2010,(10):52.
[4]申双和,景元书,张建新.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71-73.
[5]闫素辉,李孟良,邵庆勤,等.应用型农科高校《农业气象学》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6):114-116.
[6]蔡海.武威职业学院涉农专业《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业灾害研究,2018,8(5):126-1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