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质上来看,人文教育属于人性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核心内涵便是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理念与人文教育核心内涵二者具有很好的契合度与融合性。高校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融合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既是当前大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阐述了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价值与融合基础,并提出以建构文化教育体系、补充人文教育内容、营造文化教育氛围为主要融合路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人文;思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颜笑.“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0):224-225.
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之间有相同的价值理念,高校将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可在相辅相成的状态下激发大学生民族精神,提升大学生人文内涵。同时,二者融合还可创新当前思政教育模式,让校园之内流动更加丰富、生动、具体的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发挥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 人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基础
(一)价值理念相同
人文教育对高校学生的作用是促进其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和实现社会价值等教育内容,通过实施人性教育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高校所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后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在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关系处理方法与价值确认能力。同时,人文教育更会教授大学生如何构建精神家园与提升审美能力,在这方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促进学生人文精神涵养,让学生成为与社会思想观念及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大学生,在此处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相融的价值理念。
(二)二者相辅相成
首先,人文教育发挥出思政教育载体的作用,可让二者相辅相成。我国拥有5000多年发展中所累积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还有人民与党在不断争斗中形成的社会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从中蕴含着我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与独特精神,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思政资源。高校通过开展人文教育将文学历史等文化领域与基因转化为更加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化、生动化的形式流动于校园之内,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为人文教育提供指引,在开展人文教育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等重要政治方向,以此保障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可发挥出教育功能。
二 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个人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更与建设祖国未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不仅能够有效落实思政教育在高校中大格局气象,还可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进而强化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1]。
(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价值便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让大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涵养,教育大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为谁服务、为何奋斗、奋斗目标。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善当前大学生确实中文知识、缺失普世价值、缺失道德底线与缺失传统文化的现象,并在潜移默化中为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提供相应途径,让大学生人格得到健全,以此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在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模式,更可提升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精神结构、心理空间与生命容量。
(二)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人文教育在高校实施的主要目的便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潜力,人文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来完善大学生人文素养,这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本质要求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多方面历史文化、社会文明与普世价值,还可开拓大学生视野,让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陶冶情操,明确群与己、义与利、公与私、之间的正确关系,以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大学生人文素养得到升华。
(三)激发大学生民族精神
当前有很多大学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精神空虚的现象,人们不在同情弱者、敬畏生命与自然,更不会对自身行为与未来自律和自期,最基本的道义感和对社会、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已经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如同暴雨般洗涤学生的心灵,带给大学生更多探讨人和国家、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机会,让大学生学会关怀心灵、思索人生、自我理解社会与历史意义,积极承担起民族责任、世界责任及社会责任。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人格与丰富自己,还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公民[2]。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路径
(一)建构文化教育体系
我国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占据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中国人的血液与骨髓之中早已融入儒释道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命脉,高校深学细悟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为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创新路径,还可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在兼容的视野融合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的温良、恭敬、勤俭、谦让与修身、治国、齐家、诚意、格物、致知等责任担当与伦理准则,和道家所提倡的大智若愚、返璞归真、上善若水与顺应自然及释家所认为的慈悲为怀、净而不染、明心见性与悟而不迷等文化智慧与文化理念。如此以来,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可借助传统文化来形成兼容并包的教育体系,还可让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更为丰富[3]。
(二)补充人文教育内容
常年以来人们的文化视野都具有一定局限性,在看待人文教育时仍然注重理解字面意思,而实施范围也只是单纯的依赖于学科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学习艺术、文学、哲学与历史等社会科学教育便是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只要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则开拓学生眼界,学生就具备人文精神与人文内涵了。实际上,虽然人文教育中社会科学教育虽为重要,但这不能构成人文教育全部内容,人文教育不仅需要自外向内传授文化,还需注重学生心灵觉悟与个体体悟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发挥课堂主体作用,在学生听从教师讲授、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学生与学生共同议论后,来比重课题探究价值,从中围绕人和世界、人和国家、人和自我等内容来创设课题。例如,如何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新时代大学生;新时代社会改革过程中深水区内的矛盾;全球化格局下应怎样看待地球村中发生的国际难题和宏大事件。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可通过此类与学生三观相等的课题来带领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从中重视人生、理解人生、理解社会,进而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使命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体现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真正价值[4]。
(三)营造文化教育氛围
高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需协同实施、统筹规划,在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过程中强调思政教育的合力效果。当前高校实施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中首要面对的难题便是如何让学生所学知识内化为精神涵养,从实施完整环节与教育途径上来看,学生无疑需要良好的教育氛围与文化氛围及深刻的实践体验来激发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潜力。这便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构建文化、实践、知识的有效衔接贯通机制,以此促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格局,形成合力育人效果[5]。同时,在落实实践育人过程中,高校需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在不同实践育人环节与育人实践过中融合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到磨砺教育,从而进一步强化、印证、把握自身正确的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理论,形成独立、坚定、高品质的人格。此外,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需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设施、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内容,并在每个环节中争取思想与人文的统一结合,促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提升精神涵养与净化心灵。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融合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可塑造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认为素养,形成立德树人下以政治思想为导向的人文教育体系,重新统一社会教育功能与本体教育功能,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勇,陈蕾,陈旻.论新形势下立德树人思想要求的拓展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27-133.
[2]孙平,江景涛.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在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践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7):82-84.
[3]孟琦,张亚军,葛梦薇.“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76-79.
[4]葛梦薇.高职思政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8):154-155.
[5]薛少,高翔,刘春霖.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4):217-2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