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关于传统文化推广的途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6 11:36: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响应政策、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重要性,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推广模式,努力探索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传统文化;推广

本文引用格式:薛丽,熊秀玲,冯兴丽.“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关于传统文化推广的途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4):289-290.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校图书馆因为具备文化、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在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一定责任。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新事物、新思想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人们对新生事物应接不暇的同时,忽略了本身拥有的优良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就是“放假”,就是一个假期而已,对节日文化、节日习俗了解甚少,更不用说去实践与传承。从传承角度来说,很多人已经与节日文化渐行渐远。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除了每年每人都能享受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现在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传承的断层,形势不容乐观[1]。

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界限已经被打破,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国人的思想与观念,部分人甚至盲目推崇外国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的科技经验值得推崇,但披着“时尚与前卫、科学与民主”的外衣,其实质是在吹捧和强化“金钱至上、个人英雄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点不可取。现在已经出现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现象。大学生不仅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时期,他们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之外,也非常需要正确的理念引导与文化熏陶。

二 高职院校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推广传统文化是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众多价值取向,通过其中的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建设当代文明,推广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国民修养;开发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自信[2]。

(二)推广传统文化是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的需要

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中包含德行的价值导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优良健康的品格。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科学知识,还要提升文化修养,积极推广与弘扬传统文化,依然能满足这一要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培养多方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

 
(三)推广传统文化是图书馆新时代的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拥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以往的传统的资源已经不是大学生们的首要选择。图书馆若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全媒体技术,开发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的同时,不仅能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还能改变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新时代的服务创新[3]。

(四)高职院校图书馆推广传统文化的途径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了对我国“互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要求。通俗的说,“互联网+”是一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嵌入社会经济发展,以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跨界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图书馆界对“互联网+”展开了热议,一般认为,图书馆“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创新模式,他不仅体现在管理与服务技术上的“+”,更是知识服务理念、思维、模式与创新上的“+”。面对“互联网+”新形势,我们高职院校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利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积极尝试将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全面推进。

1.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图书馆采购文献时,考虑到“术业有专攻”,教师需求和学生需求有不同,文理专业也不同,有针对性的选购不同深度的传统文化书刊。采购文献,除了纸质文献,还要筹建电子资源。图书馆考虑自身的条件,可以购买数据库,也可以自建数据库,或者将现有数字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用户搭建传统文化的共享平台[4]。

2.联合多方力量,科学策划推广活动。传统文化推广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仅依靠图书馆的力量效果有限。秉承“互联网+”融合互联的理念,图书馆可与学校各系部联合协调,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推广。有条件的图书馆,也可以联合校外机构,调动各方力量,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渠道积极推介传统文化,争取最大覆盖面的推广。

3.成立专题小组,专人负责资源推广。“互联网+”时代,手机、平板电脑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图书馆要创新服务,化被动为主动,让资源走出图书馆走近广大读者。①走进系部,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推介给广大师生。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微信群,QQ群,网上办公系统等无纸化推介。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广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a.采用多种形式引导读者借阅文献,如通过网站、读者群、展板等推荐书目、书评等引导读者选书,通过朗经诵典、分享交流等活动,引导读者读书。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借阅系统选取借阅量大的读者,倡导读书风气。b.开设系列传统文化讲座,邀请传统文化涵养丰富的老师普及或培训传统文化,如“国学”“武术”“茶道”“礼仪”等专题讲座。这些讲座主题都是时下流行的话题,能非常有效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c.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重要活动等开展教育活动,传统节日除了是节假日,还有很多历史故事和民俗故事,重要活动也不是“与我无关,高高挂起”,借助这些机会,将传统文化慢慢渗透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里,能起到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③重视全媒体,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依托,大力开展线上推广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WiFi的普及,为线上推广传统文化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在建立电子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好推介工作。通过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或论坛。在网络上建立“云课堂”,通过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用多媒体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生课后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展开优秀传统文化微课程学习,实现实时教育。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号,兼顾图书馆服务和推送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也可以尝试利用各种手机APP。2018年4月,西安市旅发委与抖音短视频达成合作,计划将基于抖音的全系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西安的文化旅游资源。

4.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的运行机制。让文化推广工作全方面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成为一种机制。比如为扩大活动影响力,更好的采纳师生意见等,对文化推广活动展开线上调查,线下宣传,网络上传短视频等相结合。推广传统文化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5.通过优化图书馆环境,提高软硬件设备设施,为读者提供文化氛围。互联网时代,人才储备、创意策划、设施条件等都是图书馆开展良好服务的基础。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积极自我充电,多参加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培训,多学习互联网应用、媒体利用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对电脑、互联网等硬件有要求,物理环境也要安静、温馨,有时一些字画、绿植等装饰就能让文化氛围明显。

6.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课程体系。2018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应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融入在教学体系中,融汇在教材中,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目前传统文化的系统化教育缺失现象,图书馆可建议并配合学校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甚至有条件的图书馆都可以自己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教材或读本方面,图书馆要积极配合采购或组织专家自编[5]。

\

 
三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做好“互联网+”时代下的推广与传承,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努力与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扬工作常态化、系统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翟翠娟,王义杰,崔胜威,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2018,17(04):13-16.
[2]谭英.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01):67-72.
[3]徐玉梅.“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创新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02):55-57.
[4]叶文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兰台世界,2017(03):79-82.
[5]吴楠.高职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9):317-319+3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0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