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15 08:5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新浪潮,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指明方向,通过研究“新工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工程人才培养途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培养适合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李贞玉,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6):30-31.

一 前言

在实施“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背景下,新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可想而知,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谁能够拥有顶尖的核心技术,谁就可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然而,想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地位,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拥有大批“新工科”人才是关键。

面对新时期工程教育改革,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该认清发展“新工科”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目前工程人才培养的问题是什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并据此对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契合“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高精尖缺人才。

二“新工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钟登华院士指出,“新工科”的内涵应是以立德树人为指导,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掌握先进技术、多元化、创新型工程人才,其特征应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性、开放性[2]。“新工科”内涵的核心就是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明确的培养方向。

(一)德才兼备,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的人才

“新工科”发展迅猛,涉及的技术领域也越来越多,面对技术上的“无人区”,这要求“新工科”人才正视诸多道德伦理问题,既能通过新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又能理性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得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二)能力突出,具有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新工科”要求人才不仅在一个方面出类拔萃,还应在多个领域均有一定的能力和造诣。要实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这就要求“新工科”人才不仅要拓宽知识面,还应该不断调整心态,转变思维,在关注现实需要的同时具有引领和创造未来的欲望和能力,全面实现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

(三)勤于思考,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由于新经济时代的突出时代特征,BIM、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处理等相继诞生,这些的建设都要求“新工科”人才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应具有着眼于新技术革命的眼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学习新技术的欲望、创造新技术的潜力。

三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明确社会责任,将焦点投放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上面,加强对当前形势下行业发展特征、规律、动向以及人才需求的研究,站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的人才的角度,探索工程人才培养途径。通过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建设实践培养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实践教学监管机制等培养“新工科”人才。

(一)转变办学理念,正确认识“新工科”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与核心,是高校谋求生存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前提,具有统领作用,不仅决定着学校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还肩负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

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需求的质量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知识教授与本领培养、整体需求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明确改革创新的方向与目标,探索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怎样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着眼点,按照“立足区域、面向国际、服务一线、强化应用、提高能力、优化素质、培育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着注重学识、本领、素质统筹兼顾的原则,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岗位适应性,注重实践、创新培养,构筑以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以学科交叉综合为核心,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不断深化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建立符合新时代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拓宽知识传授面,培养多元化能力与素质,并将此贯穿到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每一个环节中去,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知识体系。

在专业结构上,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并举,巩固调整改造原有专业,大力发展新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在课程设置上,系统性学习理论基础、交叉性学习拓宽知识面,实践性学习应用能力。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学习内容的前沿性、新颖性,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以教学实际促进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强化案例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习。

(三)加强平台建设,实现实践学习新跨越

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性是“新工科”建设的落脚点,因此,创造实践机会,搭建实践平台是当务之急[4]。建设“新工科”进程中,高校应积极创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5]。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力度,聘请国内外优秀的行业专家来校任教,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二是根据各专业群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实施中青年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骨干教师国际进修计划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进程。同时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中遴选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团队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三是对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可采取顶岗实践等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掌握行业新技术、了解行业新需求、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学习,进而促进“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五)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

学校应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先导,以教学基本单位为主体,以严格执行为保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过程监控,进而形成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在实践环节上,应加大对外聘教师的监管力度,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应肩负起保障教学质量的责任,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解决,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切实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

 
四 结论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明确认识到“新工科”的内涵与人才需求,不断加强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合理定位,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与人才培养路径,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得以提升,切实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就业竞争力。

“新工科”的建设会在尝试与实践中稳步成长,它也必将成为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助力,为建设高教强国和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领跑者”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晓明,周海.地方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J].教育现代化,2017,4(48):3-5.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3]施大宁.面向未来主动谋划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8(4):8-9.
[4]张国良.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9):65-65.
[5]周淼淼.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