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因此,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人类解放的两条形式(革命与发展生产力)出发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
本文引用格式:王琦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J].教育现代化,2019,6(80):308-3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那究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一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有必要重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特性之一是与时俱进。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以它能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持。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决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指导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继经济建设之后,又相继开展了民生建设、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邓小平的初级阶段论、本质论、市场经济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如何看待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关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围,到底哪些问题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围,这一系列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其次,要从学科的发展本身来讲,必须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随着社会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更加细致、深入,但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研究变得模糊,马克思主义内部是否有基本的、原理性的东西?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时就面临其思想体系内部复杂、矛盾的问题,这也是学术发展的基本任务。
可见,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的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两个理论出发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毕生的两大贡献,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这段话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唯物史观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戳穿了唯心主义的伪面具。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另一大贡献,“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3]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通过劳动价值论提出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论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工人阶级劳动的过程既是剩余价值形成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当工人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的时候,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资本主义社会就必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就意味着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工人阶级得到了解放。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了工人阶级剥夺‘剥夺者’斗争的必然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人类解放的两种形式:革命与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也是解放全人类的科学理论家。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实质不是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而是指把人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解放有两种形式:革命和发展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解放的途径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等都是通过革命改变压迫,实现解放的例证。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解放的形式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4]“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本质的区别。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应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解放的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是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贡献,这两大学说的实质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解放的科学。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规律,揭示了先进的社会关系代替陈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剩余价值学说表面上看,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实际上它是研究经济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5]剩余价值论证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宣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必然解放。无产阶级代表了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包括广大劳动者的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解放。
实现人类解放的核心主题,其实源于马克思早年的思想追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以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认识为起点,在批判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在人的解放中所表现出的严重片面性与局限性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一核心主题,并最终完成了对这一核心主题的理论建构。核心主题之“核”是人类解放。在次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对人类解放理想的两个重要关系做出了明确阐述。一是人类解放与民族解放。所谓“人类解放”,不是任何时候更不是在地域范围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而“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二是社会解放与个人解放。人类解放是以“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为条件的,人类解放不但保证“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即“有个人自由”,而且通过推翻旧的国家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实现”。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基础,《共产党宣言》进一步表述了未来的理想社会:代替存在着阶级与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社会理想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造的全过程,并由此形成了与人类思想史上其他相类似理论或学说的根本区别:以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基础,肯定人类现代文明包括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并以这些价值在全社会及全人类的充分实现为基本特征;立足点始终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一边,强调只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获得解放,才能有整个人类的解放;将人类解放及人的解放与具体社会形式相联系,阐明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或联合体中,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研究,把人类解放及人的解放看作是随人类文明演进不断实现的“自然历史过程”。
恩格斯在1880年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名著中,讲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和宏愿时,鲜明提出:他们“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要解放全人类的宏愿。然而,依照社会发展规律,必须肯定:“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可见,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命题就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简而言之,就是人的解放。这不是抽象的人的解放,而是具体的、包括每个人在内的人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