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贵州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为例,认真思考了当前农学专业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不断改革和创新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参考兄弟院校农学专业“三段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中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做法,建立了以“专业认知+专业调研+专业技能培训+创新实践”为主体框架,以实习教师带领学生进农业公司参观学习、学生暑期走村入户参加“三下乡”支农活动;作物生长期形态观察、体验式农事操作活动、种子和农资市场调查;专业课程实验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农业公司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内容的4大模块10个小单元多元互补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实习课;教学模式;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阮景军,柏光晓,秦建权,等.农学专业实践实习课多元互补式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76):50-51.
农学专业创办于1942年,是贵州大学农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办学条件相对齐全和学生实力相对较强,在整个贵州省处于领先地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我国农学专业具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1]。然而,当前我院农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践环节日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国内外农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并根据西南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和用人市场对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贵州大学农学院为适应新时期喀斯特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和教育多元化变化的客观需要,构建出一套“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爱农学农为农”思想形成,引导学生对投身新时代农业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和探索兴趣。
一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传统高等院校农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环节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只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2]。农学专业是农学院传统和优势专业,学生进校后第一年全部进入阳明学院进行通识教育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导致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难求的系列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大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主要矛盾不断显现[3]。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与学,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围绕这些限制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瓶颈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农学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5]。
二“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不断总结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代贵州农业发展而构建的。立足农学专业“四大模块”(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核心做法,建立了以“专业认知+市场调研+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培训”为主体框架,专业教师带领大一新生到贵阳种子农资市场调研、进农业公司参观学习、利用暑期走村入户参加“三下乡”支农活动;作物生长期形态观察、体验式农事操作活动;专业课程实验、本科生科研训练、顶岗和轮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4大模块10个小单元多元互补式教学模式。
三 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探索
(一)加强专业认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思想
每年暑假学院选派教师带领农学专业大一新生到贵阳种子农资市场调研、进农业公司参观学习、利用暑期走村入户参加“三下乡”支农活动,从专业调研与模拟生产两个方面零距离接触农学专业,走进农业生产第一线,并通过与专业教师手把手教和面对面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增强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思想。科学设计农学专业调研的方案和提纲,要求每一名学生进村入户,通过与农民交谈交流、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和并通过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要求学生在专业调研活动期间开展“人生难忘的五个一”活动,即参加一次农事活动、讲一个农业科普故事、解决一个农业技术难题、做一张当地农作物分布图、做一套农村图片集。
(二)突出个性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二阶段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考虑了学生个性的需要提出将生产实习分成三种类型,即学术研究型、生产服务型和自主创业型。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按照自愿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实习方式,可以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深入农业科技企业顶岗实习,甚至允许若干名学生以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自己的公司。利用暑期进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很好地把“亲民”传统思想和创新意识进行了有机结合,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实战化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三阶段,在学生中开展农学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的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选题必须跟农业有关,毕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玉米科研创新团队连续多年在安顺平坝地区实行玉米种质创新与杂交育种实验,柏光晓教授每年均安排了本科生在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了种质筛选试验、染色体加倍实验、重组自交系及近等自交系构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严谨的工作方法,而且培养了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合格农业农技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四)将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四阶段,学生面临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就业和考研“三大任务”,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当成临近毕业的“头等大事”,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个别同学甚至以要考研或找工作为借口,把毕业(设计)论文暂时放在一边,等到考研结束或找好工作之后才回过头来继续其毕业(设计)论文。针对上述情况学院领导通过研究决定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让其早点下定决心,认真备考,对非考研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走出去”,将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最终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
(五)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自2016年开始,农学院先后与贵州农业科学院金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企业班,定期举办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等,学院将农学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和学生毕业实习在企业进行。不仅拓宽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渠道,而且为企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践+顶岗实习+就业”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带薪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注重实际操作,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着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富有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短期实习实训中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视野。
四多元互补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自2016年3月,我院在农学类专业实施“多元互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近3届毕业生近半数被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等“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录取。学院鼓励学生组建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参与率36%,陆续有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团队,2017年获“全国农科学子助力脱贫攻坚”暑期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团队奖4项2017年获第一届西南片区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9年获第二届西南片区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优秀奖1项。近3年学生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22篇。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等.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王金龙,边立云,张乃楠,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255-256.
[3]王家庆,邵玉,刘宪敏,等.农科类专业开放式、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3):85-89.
[4]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0-52.
[5]李丹,付永平.面向现代化农业需求的农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19):56-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