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6 14:3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优质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高校教育任务不仅是在思想政治上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要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美育是包含音乐、美术、文学、影视、戏剧等美学赏析的教育,作为一种感性思维模式的教育,它不仅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同时,还具备人生启迪、道德感化的教育功能。当代高校通过美育来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有助于在德育教育中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人格,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本文从高校美育及人格教育迫切性入手,就高校美育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途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育;人格教育;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杨铮.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351-352.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技的便利带给我们带来现代快节奏生活体验的同时,这种近乎千遍一律的现代快节奏生活,也使我们对精神依托和生命的意义提出了新的思考。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有理性与感性之分,美育属于一种感性思维教育,它是教导学生如何把美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的一种思维转换的精神活动。美育作为高校普及性的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做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9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核改进学校美育,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把公共艺术课与艺术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这些都将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美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包含了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范畴,美育在承担审美教育的同时还承担了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1]。但目前,就美术、音乐、戏剧等具体学科而言,这些学科在专门化的院校及专业中都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门普及性的学科,在通识教育中,我们要不仅要挖掘其外在的审美内容,还要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用于美育实施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真”的推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 高校学生人格教育的迫切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高校逐渐变成了大学生生活的主导,长期沉溺于电子产品中的高校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各种能力逐步削弱的同时,本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理想、信仰的追求也日益减弱,青年一代的信念危机促使社会不和谐因素逐步产生,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迫在眉睫[2]。人格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教育,健全的人格培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及自身幸福感、存在感及社会认同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高尚人格教育的落实,对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及解决社会问题,凝聚社会力量意义深远。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3]。

二美育与人格教育糅合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人格教育中,美育的渗入糅合,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对真善美及生命价值的认知,促使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发展。1917年,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阐述了他的美育理念,这表明了宗教救赎功能日趋衰落的同时,人们的心灵需要重新选择栖所,美育此时承担了宗教的救赎功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也有过相关的理论阐述,他认为人生来俱有各种原始冲动与欲望,梦、艺术和宗教可以释放人的心理深处积压的这种欲望,当人的这种积压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的时候,艺术成了情感释放的有效载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曾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人的心灵需要栖居。高校美育教育的践行,让学生去感知、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物象美、意境美、文化美、人格美,让这些美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当学生被这些美的刺激感染而产生心理感受的时候,他们会潜移默化的发出被感染的声音[4]。

三 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的方法

(一)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学科间的关联性


当前,高校美育课程多以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这是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教育方式。除此以外,美育要渗入大学的的每个角落、渗入大学生的心灵,就要做的充分与均衡,各相关学科教师要加美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研究。美育是包含美术、音乐、文学、戏曲、建筑等多学科的教育活动,这里说的美就是诗人的诗、画家的画、文学家的作品,这些是艺术家们情感、思维表现的载体。就像宋人陈简斋《海堂诗》“隔帘花叶有辉光”,这句诗中,不仅有诗歌的美,还有光线的美,哲学的美。它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画面,告诉我们什么是距离产生的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美育课程我们不仅可以渗入《诗词鉴赏》课程,同时也可以渗入《艺术欣赏》、《哲学与人生》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可以相互作用,相互穿插的。教师可以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穿插,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美如实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同时,美育,可以从课内到课外,可以从第一课堂的思品、哲学、美术、音乐、建筑史、艺术史等,到第二课堂的艺术创新、辩论、展示中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充实而又丰富的美育作品的呈现,净化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

\

 
此外,在美育教育课程建设及实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当前,美育渗入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等多方资料的收集与整合。通过搭建家庭与学校共建的美育平台,通过家校作业、亲子活动等方案的设计,完成家庭与学校美育共育的目标;通过社会媒介及校园新媒体资源共享,利用媒介信息弘扬、传递美育;通过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及优质资源的共享,形成社会与学校美育共享的目标。这些对于高校美育及人格教育来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同时对于社会来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5]。

(二)通过传统文化渗入,进一步滋润学生的心灵

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中的美育,并非当代社会快餐式的艺术,而是那些正在源自人心、经典流传的艺术。这些艺术,不管是绘画、音乐还是诗歌,均由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感悟而产生,它源于悟,反过来它又助人悟化,具备心灵净化的功能。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正是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传达了先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如中国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极爱音乐的人,他不仅仅重视音乐的美,同时他还特别重视用音乐转换具体的形式,然后作为教化,传达给社会。再如中国戏剧中的舞台,它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这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形式,是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含蓄的思维方式,留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与余地,就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计白当黑”的艺术。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家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哲学,传统文化在美育中的渗入对提升学生人格深度的培养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三)完善美育评价系统,促进美育工作深入开展

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实施,相关一线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把握及一线教师对美育课程内涵挖掘的激发,需要有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支撑。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渗入的实施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学习成果多样性的评价,这些都是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

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这不仅是一个新的话题,对于我们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更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美育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渗入实施,任重道远!

\

 
参考文献

[1]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5):104-106.
[2]李鹏,郭志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9-92.
[3]张婧.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论关系[J].理论观察,2017(2):137-139.
[4]饶智勇.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0(3):137-139.
[5]夏艳.高职学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96-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46.html
本文标签: 美育 ,人格教育 ,高校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