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马克思青年观及其对我国青年教育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06 14:21: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通过对于马克思青年观阶级性以及革命性的阐述,了解马克思的青年观,为中国当代青年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青年思想;青年发展观

本文引用格式:王琪,等.马克思青年观及其对我国青年教育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78):297-298.

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一个关乎于能否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问题便是便是如何认识青年的定义及解决青年的思想教育。在这个历史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回顾多年青年教育发展,总结历史所留下的经验教训。换句话说,追本溯源,认真了解马克思主义,体会马克思主义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方向,获得青年教育的方法。

一 关于马克思的青年观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自身青年观的形成,体现了马克思对于认识世界本源的转变,他逐渐清晰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第一性,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样的推断更体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后期的大量著作中。马克思17岁在他的毕业论文里面写道《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表明了他的看家之本与立身之基,体现了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何时何地,就业都是青年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在这本书中的观点是青年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自身的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应考虑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契合程度,以自身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马克思认为只对于青年来说研究极为抽象的理论而放弃实践是最危险的事情,广大青年更应该在实践中获得思考,正如中国古话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通过阅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本人当时信奉的哲学思想还是唯心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马克思实践出真知的精神,以及为了理想放弃一起的气魄。马克思当年对于职业的选择对现在青年的发展也存在重要的意义,也能指导其人生发展,因此这是马克思学说的青年观已经萌芽。

二 马克思青年观中的性质

(一)阶级性


阶级性是马克思青年观的主要体现之一。但是,此时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已经开始意识到由于资本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分裂,工人阶级与大地主资本家们可以说是已经形成对立的二元化。

马克思与恩格斯更加注意可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写道:“青年工人劳累了12小时之久,还要叫他们晚上8点到10点去上学,这也未免太过分了[2]。”恩格斯还将重点放在了俄国青年身上。“仅仅在1873年这一年遭到这种命运的青年人就不下24000人,这些青年人的一生的前途就因此被葬送了,因为他们连当小学教员也被绝对禁止[3]。”恩格斯通过分析已经成为工人的青年发现这样一个现实:在社会逐渐分化对立中,未满18岁的儿童就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又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写道:“机器、劳动的简单化,被利用来把正在成长的人、完全没有发育成熟的人——儿童——变成工人,而工人则变成了无人照管的儿童[2]。”影响远远比过程更加吸引马恩的注意。“幸而这个阶级的生活状况给了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但代替了学校的那套东西,而且还清楚了和那些东西乱七八糟搅在一起的宗教观念的的毒素,甚至还把工人置于英国全民族运动前列[2]。”

\

 
(二)革命性

青年本身所代表的朝阳性与处于当时时代的压抑与异化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从而这也促使青年逐渐成为了参与战争与革命的参与者与主力军。通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人曾多次讨论青年群体被当时阶级压迫的日常情况。青年的美好品德被压抑直至消灭。这种改变使得青年成为了激化社会矛盾的存在,自然而然成为了革命者。

“在这样的国家里,如果1789年一开始,1793年很快就会跟着到来[4]。”但是,即使青年因为他所自带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可能使他们趋于革命化,这种状态是自发,却没有自觉性。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在资本主义教育下更加地走向不好的方向。“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开导城市和农村的青年:自然界安排得多么巧妙啊,人必须通过劳动来维持生活和得到享受。[5]”这正是所谓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正是因为这样教育的存在,无产阶级未能接受真正的教育。

(三)时代性

每一个时期的青年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时,马克思与恩格斯采用自己传统的理论,将青年放置于整个时代洪流之中。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天然形成一种青年崇拜。这种审美取向影响了西方千年之久,这也正是关注青年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发现的。

然而正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却被资本主义这个时代浪潮所异化。对于金钱的过度追逐导致了青年思想的腐化。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正是资本主义的教育导致了青年思想的转变。

三 马克思青年观对于当今青年教育的启示

(一)注意提高性的培养


在学校等地进行教育时,应该注重在新形势下的“提高性”的培育。青年之所以被称为青年,正是在两方面有所体现:一方面,青年人感到的现实压力比较小,另一方面,青年人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针对这一问题,“提高性”价值观的首要体现是,认识到个人主义的局限性。在当代西方鼓吹这样一种价值观:个人主义是人类终极收敛的方向。然而从马克思的观点可以推断,个人主义只具有阶段性。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三个阶段[6]。个人主义只停留在表浅的第一方面。所以在教育青年这一问题上,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个人主义虽然现阶段我国国情的表现之一,但只是阶段性的。“提高性”的第二方面则是,个人主义要服从于集体主义,要通过集体主义管理好个人主义,解决个人主义的问题。比如我们不断加强公有制地位,正是因为我们需要公有制来约束个人主义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的“提高性”更能让青年人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与应用性。

(二)标志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今青年工作的首要思想来源,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在实践中将其变成真正的具有标志性思想。当代社会信息爆炸,无法辨别真假的信息让当代青年的思想更加混乱,更加不能分辨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变化中,我们更要化被动为主动,把握青年思想这一重要的阵地。一个政党能够被人认识,被人了解,特别是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人可以从心里理解这个政党,愿意将它作为自己身上的标签,才能真正走入人们心中。但是,青年的思想并不是通过教条的教学与实践就可以改变或者接受的,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青年人不断的参与实践,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而更加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作为真正的标志,让每个青年人放在心中。

(三)同一化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作为中国青年,理应做到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与好学之心,丰富自身发展道路,促进个人成长成才。我们不应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日常的生活教育割裂开,而应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与学习其相关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生活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才能真正促进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春枝.马克思恩格斯青年观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5-8.
[5]田杰.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06):1-7.
[6]崔健,张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及其时代意蕴[J].中国青年研究,2013(11):45-49+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