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解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意义,并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构建涵盖对接社会需求、提供就业指导、精准就业监测、后期持续服务等方面的精准就业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体系,为指导高职院校完善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准就业;高职院校;服务体系
本文引用格式:陈丽英.精准就业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体系建设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1):103-104.
2016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各高校、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高校完善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1]。
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现状
(一)高职院校就业率与高校就业率持平
2018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4%,同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9%,高职院校与高校就业率基本持平。
(二)就业满意度与稳定性不高
2018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约有35%的就业符合就业期望,约52%的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感觉一般,约8%左右感觉非常不满意;2018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半年后再就业率为84%;反映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与就业稳定性差。
(三)就业薪资处于中下水平
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薪资仅约有36%的在月均4000元以上,约42%毕业生薪资在3000元左右,少部分薪资在2500元以下,我国高职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较低,在一定程度下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高职院校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
2018年国内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仅为39%,凸显了高职院校学生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较少,大多数学生从事了所学专业以外的工作[2]。
二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一)对就业服务体系重视度不高
多数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仅局限于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指引、就业心理调适、求职简历设计与面试技巧等课程,对整体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重视度不高。
(二)后续就业指导缺失与就业全程性服务缺乏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老师教授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实际就业岗位与专业可能存在偏差,毕业生在实习岗位相当于重新学习新的专业与知识。而学校教师没有充足时间对毕业生做好后续就业指导缺失与和就业全程性服务。
(三)实习与就业冲突导致招聘成效不高
临近毕业季,毕业生忙于实习工作、毕业设计,对获取招聘信息主动性不高,对学校、专业辅导员发布的就业信息反馈较少,使就业服务指导工作成效削弱。每年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也因与学生实习工作、毕业设计等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参加招聘会的积极性不高。
(四)现有就业服务平台互动性差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建立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因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维护人员导致互动性差等原因,导致学生点击率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即信息化差——点击率低——更新完善动力不足——信息化差。目前主流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但这些信息发布渠道由于未能达到个性化服务,存在供求信息发送后,学生反馈及时性较差甚至不反馈,供需双方间实时沟通机制的有效性较差[3]。
三 构建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议
建立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在理念上进一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手段上进一步改进。在原有传统做法基础上,使用现代信息手段在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就业帮扶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一)以结果为导向,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一是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除了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训练外,还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价值追求,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二是紧贴市场。通过经常性地开展市场调研、岗位实地操练、专家指导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市场的要求,并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学科安排、课程设置的依据。三是主动对接市场。一方面鼓励师生积极“走出去”,加强与不同区域人才市场的沟通,积极组织针对性强的校企见面会,通过对接工业园区、地方支柱企业,主动向就业市场供方推介毕业生。另一方面借助校友会、行业协会等平台,开发拓展新就业市场,为在校生做好就业基地储备,有条件学校还可设立订单班对接具体企业,达到毕业直接上岗的目标[4]。
(二)促进全面对接,精准开展系统性就业服务
一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搭建或完善智能就业平台。学校应主动研究历年就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特点,全面构建更为符合学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就业平台,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二是促进就业教育与指导全程化、持续化。构建面对不同年级学生阶段性、持续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即引导新入校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协助高年级学生把握产业政策、经济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切实的职业奋斗目标与方向。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开发和引进一批精品课程,开设线上讲堂,方便学生毕业后持续性学习。
(三)丰富就业指导活动方式,提高指导工作成效
高职院校可通过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通过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竞赛,扩大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影响度,提升学生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高质量就业。还可通过邀请优秀校友介绍经验、开展个人创业面谈等交流活动,分享校友在学习实践、职业发展中的收获,给在校生营造就业正能量,注重引导在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
(四)做好后续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就业难题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就业服务网站的功能,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求助、就业手续办理、就业情况咨询的实际需要,尽快化解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让毕业生感觉学校仍是其今后工作学习的主要后备力量。同时,尽量关注毕业生就业后发生的劳务纠纷,对于涉及面广、严重侵犯学生权益的用人单位与用人行为,高职院校要主动出面借助行政管理部门、劳动部门,切实维护学生利益。
(五)关注特殊群体,开展重点特色帮扶
针对身心特殊、沟通能力弱、专业水平较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高职院校要注重做好就业帮扶工作。
一是从学生实习期开始统计岗位落实情况和意愿,并实行动态监测,建立未就业学生档案;二是分析原因并进行分类,重点关注求职中、暂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同时分离出就业困难学生名单;三是落实帮扶责任主体,采取定时、定人、定责措施,开展结对帮扶。特别是对存有自卑、自负、择业恐惧等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克服择业障碍,从而使毕业生以良好的就业心态和精神面貌应对用人单位的挑选。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积极为其申请求职补助、临时困难补助,予以资助。
(六)运用大数据,精准实现就业监测
一是做好应届生就业状况实时监测。为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单位落实和岗位工作情况,学校可依靠智能就业平台、就业统计资料,运用大数据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分析就业困难学生情况、掌握当年就业市场形势等。二是做实教学反馈的后续跟踪调查工作。高职院校通过运用信息手段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构建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通过调查,开展数据解析,为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5]。三是提升数据指导就业的价值。高职院校要重视就业数据的作用,进一步确立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并重的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考核、评判标准,为后续开设新专业、调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与薪酬待遇水平低的专业提供参考。
四 结语
高职院校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是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完善精准就业服务体系要求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持续性、全面性服务意识,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就业率等重要指标为体系建设目标。通过高度执行力,理顺工作思路、强化就业服务效果来构建体系,措施落实上精准度更强、服务更深入、成效更突出,深耕细作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达到全面融合,共同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强,汤菊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9(12):172-174.
[2]魏丽丽.互联网+就业服务对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推动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05):472.
[3]王洪东.以互联网+构建地方高校智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1):14-16.
[4]程盛杲,林蔚,赵健杰.贫困生就业创业精准帮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39-43.
[5]骆金鸿.“三育人”视域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12):224-2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