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师范类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担负着培育优秀中学教师的职责,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最近的科研成果介绍和最新研究方法简介,能够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同时长远来看有利于地理学科的人才储备与学科发展。
关键词:地理科学;教学实践;科研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焦磊,等.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大学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8):176-177.
一 引言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地理科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的职责,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加强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精品课程和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改革,培养全面的专业化人才。
对于未来中学地理老师培养角度来看,《中国地理》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涵盖了初高中地理学的所有知识点,该学科授课内容偏重自然地理名称、数据、景观以及地理特征、规律、成因。结合人文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地貌学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等优质课程,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地理老师的岗位。经过本人多年的《中国地理》教学工作,实践实习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课堂效率提高,以及拔高学生专业素养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来看对于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地理学这一综合学科的学科地位与地理学课的学科队伍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先进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实践
(一)优秀文献的课堂插入
在土壤章节授课环节,给学生引入讲述了SCIENCE杂志关于过量使用氮肥造成我国农田土壤普遍酸化的文章[1],文章指出自1980年至2000年,我国农田土壤的PH值显著降低,且经济作物体系的土壤酸化情况比粮食作物体系的更为严重。氮肥的过量施用是导致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酸化会导致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土壤与植物病虫害滋生并加速土壤养分流失。氮肥过量施用除了土壤污染,还会引发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和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问题,借此展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概念讲述。该研究涵盖了土壤学、生态学与植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例举此文,不仅将我国的农田土壤污染现状问题有了清楚的阐述,同时将各相关概念进行了串讲,将本来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体系,加深学生对基础概念理解的同时,对基础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课后学生还对我国测土配方施肥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文献检索、阅读,实现了从课堂所学知识到实践应用的扩展。
在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讲述中,引入NATURE杂志振兴世界乡村的文章[2],文章提出在大力推进高质量城镇化的同时,急需关注伴随城市高速发展所产生的乡村衰退问题。文章提出要将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二者相互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解决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城镇化问题过程中,需要推进包括规划、管理、工程等学科交叉研究。地理学作为综合学科,无论从贫困人口移民安置点科学选取、乡村发展的驱动力研究还是乡村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应用。课堂带领学生探讨当前在“乡村振兴”“一张蓝图绘到底”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地理学的应用领域、研究方法与相关知识点的贯通。带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最新实验方法的课堂插入
传统的群落的清查工作不仅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实验技能,也是国家国土安全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所必要的调查工作,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发展规划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学生在掌握实践课基本样方设置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最新的区域和国家尺度的研究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眼界,了解学科前沿。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现有欧盟成立的EUBON、亚太地区成立的APBON和中国科学院建立的SinoBON。SinoBON在传统监测的基础上,不断引入了监测的新方法,比如红外线触发相机监测动物、卫星追踪鸟类迁徙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基因组学技术鉴定[4]。当前评估全球不同区域与国家的碳收支变化是科学预测、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共同应对的国际需求。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建立,系统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观测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的碳水通量监测难题[5]。课程还对古田山森林大样地、西双版纳大型热带雨林大样地的近地面遥感与大样地数据结合方法[6]进行了介绍。介绍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同时,还会简要介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与研究团队,让学生对学科发展有前瞻性的了解。
(三)多学科融合国际计划的介绍
地理科学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一系列的科学研究计划围绕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研究领域展开,比如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7]。这些研究计划主要这些研究计划主要针对区域性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阐释大尺度的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各类研究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寻求解决方案,通过系统介绍国际研究计划,引导学生了解大尺度自然与人文驱动因素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能够帮助引导学生关注的学科知识点,从样点、样带尺度扩充到流域、区域尺度。找到地理学研究自然要素与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的有机融合点,真正提高学生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地理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认知。
三 将科研引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新的科学观点的提出,加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地理学科的教育容易陷入简单知识点的罗列与堆砌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地理学需要掌握的不仅是名山大河、地理规律特征,采用权威期刊所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出课堂所学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原理、观测、数据处理等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另一方面课堂内容增加了地理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未来发展方向的介绍,能够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实现课堂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有利于拔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四类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素养性知识[8]。通过大学四年系统的师范生培养,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教学策略、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方法等有了系统的提升。必要的地理科学素养也是一名优秀中学老师不可或缺的。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地理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新时期的地理学在多学科领域都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是目前,在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对于地理学宏观、微观领域,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都没有系统讲授。在课堂中融入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进而提升其专业素养。
(三)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发展
中学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启蒙人,中学阶段是学生涉猎知识最广博的阶段。给中学生授课过程中能够讲授当今地理学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介绍新时期地理学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化的学科转变以及地理学在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应用。这些无不需要中学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在大学阶段给未来园丁介绍更多地理学的学科前沿与学科发展情况,有利于他们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发挥自己所学,让中学生更全面立体的了解地理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有助于地理学人才力量的扩充。
参考文献
[1]Guo J H,Liu X J,Zhang Y,et al.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Science,2010,327(5968):1008-1010.
[2]Liu Y,Li Y.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Nature,2017,548(7667):275.
[3]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等.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生物多样性,2009,17(06):533-548.
[4]胡天宇,王宁宁,赵晓倩,等.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进展[J].遥感学报,2018,22(04):709-712.
[5]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主要进展及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903-917.
[6]马克平.森林动态大样地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J].生物多样性,2017,25(03):227-228.
[7]傅伯杰,刘宇.国际生态系统观测研究计划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93-902.
[8]易桂芳.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