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医学教育与信息化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成效。本论文以本校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作为案例,开展医学课程重构与融合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多渠道平台交互学习与应用,梳理“泛在学习”(U-Learning)时域下“教”与“学”的理念,将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探究学校、合作学习全面引入各个学科,重构医学课程形式与内容,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现代化医学教育教学环境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程巍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医学课程改革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232-234.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从边缘化工具转变为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创新、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医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目前数字化学习环境及高等医学教育资源体系已经基本具备,学校拥有大量开放教学资源,医学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和深化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了多种形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字化环境,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信息技术生态环境系统下,让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加快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对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结合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情况,就信息化在教育的存在形态来说,有基础性的技术存在,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1]。国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拥有强大的信息技术环境做支持[2];能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渗透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体现了综合学习的特点,不是单纯地注重书本知识学习,而是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强调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3]。1910年Flexner报告开启了一系列医学教育的研究,引领着过去100年的教育改革[4]。
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于1952年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根据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5],进一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我国学校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经历了基础设施起步阶段、教师综合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普及阶段。CLB、PBL及MOOC等启发式教学改革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沟通意识与协作能力[6],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以期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刘青萍等老师将开放式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过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面向高等医药院校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一个基于泛在学习的开放式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7]。目前,国内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其教学评价方法存在时间短、方法单一和结果差异大的缺点,医学教育转型的实质是实现临床课程的整合[8]。逐步推进医学整合是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实现医学转型办法。我国医学教育与课程整合依然需要长期的探索与改革,以求加速医学教育转型。
三改革管理机制
(一)教师信息化理念融合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化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将给医学生提供新的教学体验,学生可以获得便捷和多元的知识途径,不能以简单多媒体课件、资源堆积作为教学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医学知识体系和学习环境是教育者要考虑的问题。
树立泛在学习视域下“教”与“学”的新理念也是本项目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外请专家讲座和实战案例推演,研究榜样与标杆学校,探讨树立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新理念。从理论、技术、实操方面,确定各院系教师需求,把握各阶段教师特点,进行精准培训。让实践改革优秀的教师分享经验,现身说教,开展研讨式培训模式,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校外培训,专家座谈会,医学教育思想大讨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校信息化管理
1.组织管理
学校建立保障措施,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各教学单位负责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本规划。加强队伍建设、组织技术、管理培训,从各教学单位抽调专人负责对接和实施。建立与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体制和高效实用的组织保障机制。
2.信息技术大赛
学校组织信息技术大赛、在线课程立项与开课评审、微课资源评审等活动,对信息化建设给予极大支持。比赛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年力行以“比赛促应用”和以“比赛促提高”,并结合信息化培训等方法,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
3.技术保障
完善信息化教学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保障队伍能力,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内容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网络资源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加大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通过网络升级、手机端对接等方式完善优化模块功能,创建人性化环境支持系统。
4.升级在线平台,完善优化模块功能
通过自建和购买相结合方式,课程与资源双向推进,紧密相连,统筹考虑自主学习、个性化教学、教学资源共享、学习分析与教学管理、教学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需求,优化底层架构和UI设计,剥离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支持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
5.平台终端延伸,采用电脑端移动端无缝衔接
在线课程平台提供移动学习客户端APP,移动端与电脑端无缝衔接,学生可以在手机端进行课前预习,资源学习,作业测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在移动端进行作业批改,与学生进行24小时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体现了泛在学习理念。
6.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倾斜,保障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建立信息化教学配套资金,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设施、软件系统、资源开发与配置、技术应用、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 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按照学校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要求每个专业选定3-5门课程开展混合教学改革,每个专业选定2-3门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践创新。学校选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六门形态课程进行O2O混合教学改革。
构建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聚焦基础医学形态系列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加大题库建设,建立新的线上教学作业批改系统;完善和强化互动答疑,学习过程与时间监测等功能。构建线上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与线上提交作业等考核标准,保证学习质量与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线上课程评价与考试办法。
(二)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专业课程是医学院重要的课程,以护理专业相关课程为例,遴选5门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并通过混合学习提升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重点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调整教学计划,明确信息化内容,构建资源库,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基础。构建微课资源库,利用线上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点以微课群以基础,利用护理实践教学中心仿真环境及高端模拟人,开展翻转课堂及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制定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内容及资源,编写运行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案例,丰富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效果。
五 不足之处与措施
(一)分阶段、分层次做好混合教学理念引导
学校进行过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每年都会有新进教师及新开设的课程,已使用平台的师生也会随着平台应用时间的长短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以学期为单位,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平台而有规划的开展培训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持续组织课程立项、检查和验收,打造金课
试点推进开展混合教学改革,打破以往的行政强制干预的做法,选取感兴趣的教师作为优秀种子选手,小范围率先试点。教师层面:遴选对混合教学感兴趣的老师;课程层面:遴选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实践层面:参考和借鉴其他优秀示范院校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混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叶澜.21世纪社会发展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01):6-11+15.
[2]SIU C K,et al.A review of e-learning policy in school education in Singapore,HongKong,Taiwan,and Beijing:Implications tofuture policy planning[J].Journal of computers education,2014(1):187-212.
[3]Florida Center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matrix[EB/OL].[2016-06-16].http://fcit.usf.edu/matrix/matrix.php.
[4]李莹.移动PBL在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1-8
[5]LEE S S.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6]MISHRA P,MATTHEW J,KOEHLER.What is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J].Journal of Education,2009,193(1):60-70.
[7]孙梓轩,许潇,赵媛媛,等.基于HIM-PBL教育改革下的医学检验技术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1):121-125.
[8]刘青萍,晏峻峰,周燃犀,等.开放式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台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5(12):1-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