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设备的普及化与多样化让混合式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正渐渐改变着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本文通过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探索混合式教学在传统课堂上的拓展可能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手机APP;混合式教学;应用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谭维迪.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的应用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1):321-322.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化与多样化正渐渐改变着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探索一种与信息化时代背景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时代需求。2017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混合式学习的广泛应用将是未来1-2年内影响高等教育变革的短期趋势之一。让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逐步实现无缝链接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正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日益受到学界关注。
一混合式教学的涵义
混合式教学,是对各种学习理论、方法、媒体、模式、内容及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地混合和应用;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作性。此形式既能优化学习资源的整合,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充分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实践以本校19级工商管理专业专科学生(总计60人)为对象展开。
(一)学生特点
学生年龄平均分布在18-22岁之间,正处于性格、思维、意志的成长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1.心理特点:他们是“数字原生代”,讲究速度和多任务,具有同时接受和处理多种信息流的能力;喜欢个别化、即时的、互动的任务;可以跨越现实和虚拟的障碍实现分享、参与和协作等学习行为;喜欢展现自我、共同学习(不只在意老师评分,更在意同学评价);较之于静态文字,更喜欢视觉和影音。他们的“屏幕时间”往往会多于纸面学习时间;甚至有些缺乏自觉性的学生会在课上使用手机,对课堂教学秩序造成一定挑战。
2.知识基础:学生个体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认知与学习主动性较低。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内化与应用上的困难,会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专注度与参与度随着课程深入而递减。
(二)教材分析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引进教材(Holems,Leech,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版教材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中进行较为生动的呈现,但面对中国学生,案例与场景模拟若能更“接地气”与“中国化”,无疑会更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三 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在多场景下的应用
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有效沟通,增加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鉴于此,本研究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通过手机APP作为该课程移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工具,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中的APP泛指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及公众号等以手机终端为依托的应用产品。
(一)功能型APP的应用
1.课程导入阶段:相关APP能帮助教师在“黄金七分钟”抓住学生的听课兴趣,结合案例法与多媒体法展开课程。如“时间管理”章节,进行“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启发式提问,并用“时间块”APP让学生在手机APP中对自己的一天做简单回顾。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对自己一天的时间进行描述,并从中分析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的区别。在实践中,学生通过直观、直接的手机操作对时间管理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课程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知基础。
2.课程开展阶段:这是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黄金时间。在“思维导图”章节,教师可下载电脑版APP“思维导图”,学生同步在自己手机上使用APP“思维导图”进行导图绘制;在完成图表制作之后,学生可直接在手机上生成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标注姓名发送到教学微信群,教师亦可将学生完成情况列入课堂考评作业范围。在轻松又极富实践性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真正结合自身实际,掌握了思维导图绘制方法。在实践中,学生们普遍表示思维导图APP“比较实用”、“有利于自己理清头绪”、“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有95%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在课后会继续保留这个APP,继续在生活中保持使用。
(二)交互型APP的应用
交互型APP(含微信小程序)的应用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导入、开展、结束。理想的课堂是一个师生有充分互动的课堂,但其实并不容易实现。交互型APP如“雨课堂”等可以有效提高课堂互动。教师在课前创建在线班级,上传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设置课中习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计分抢答等)、设置课后讨论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问及反馈)。教师在课前推送预习资料,包括视频、语音讲解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讲解,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交互型APP能最大限度的在教学环节、师生互动上做到全方位的有机连结。
四 实践评价
在《个人与团队管理》课程实践过程中,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为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资源整合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在建设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交互型APP的使用,共同研讨、在线编写模块式教案,协同构建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库。教学模式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式过渡到了团体协作式,也使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的效率获得了极大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获得极大提升
与传统“听-背-考-忘”的消极学习模式相比,在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积极拓展了多种可能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学习循环。问卷调查中,98.5%以上的学生认为“在本课程学到了很多”“实用性较强”“比较有意思”。从授课教师在课堂实际观察来说,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普遍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用手机看剧、打游戏的现象也基本消失。这无疑对下一阶段的课程实践的开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积极强化
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下的多样互动不仅没有削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反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收获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程中期与期末各组织了一次纸面考试进行学习效果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普遍较好。在学习效果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对利用APP学习与实践部分的评价较高,认为很多APP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生活中也可以经常使用。
(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
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了“主动学”,也倒逼教师开始积极主动寻求课堂形式多样化。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用有趣又实用的APP为依托,辅以相关的云端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不断为教学资源注入新素材的动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
五结论与反思
在实践中,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关注:
学生“搭便车”现象。学生在利用手机APP学习时,每完成一个学习内容,教师会要求发送至微信群或在交互型APP中体现学习记录。但有部分学生会抄袭别人题目选项或随意选择选项,使设计的各种课堂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一些APP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学生点击相应学习内容,就会获得经验值,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形式,并未真正进行资源学习,这方面需软件设计中进一步完善,也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多一些掌控力。
学生兴趣持久性的维持。应用时间久了之后,部分学生会陷入懈怠状态、兴趣降低的情况,这需要教师掌握好课程进度与节点,掌握学生注意力维持的心理与生理规律,有机灵活地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终端及网络的可得性。该学习模式需要有设备终端与无线网络支持,有些学生的手机并不能加载该APP或平台,部分院校可能没有无线网络支持。因此教师在APP选择方面更要注重APP的兼容性与可得性,并在网络支持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
综上,当前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有利于将各种教学资源以最高效的方式有机组合、统一起来,打破课堂的物理界限,实现“乐教、乐学”的良性循环。在“互联网+”的时代,这种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团队化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教学实践方式,值得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实践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邹晶莹,林婕.基于手机APP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基本技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
(27):3243-3246.
[2]张怀南.我国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1):17-23.
[3]朱珂,孔晓靓.“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演进态势研究[J].数字教育,2018,4(05):21-26.
[4]杜世纯,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29-133.
[5]罗秀秀,陆群凤,邹佳峻,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浅淡[J].教育现代化,2017,4(24):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