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本科工程学位的互相认证,这对中国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工程认证和审核评估背景下探索以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强调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实现高质量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本科教学管理,高校应及时收集毕业生信息反馈,完成院校自评和审核评估,形成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制,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关键词:工程认证;审核评估;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本文引用格式:张杏锋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审核评估背景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5):17-20.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Audit Assessment
ZHANG Xing-feng,GUO Yue-hong,GAO Bo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Guangxi)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promoted the mutual certification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degrees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and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China.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and audit evalu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a talent training way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with emphasis on engineering ability.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high level undergraduate teaching,colleges should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of graduates in time,complete the self-evaluation and audit evaluation of colleges,form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and achieve“promoting reform by evaluation,promoting management by evaluation”.
Key words: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audi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人类面临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问题,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工程对工程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促使我国经济接轨国际,推动中国教育体系和质量向国际水平看齐。中国和国际上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位不等效,不利于中国工程水平发展、中国工程师走向世界以及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因素促使我国加快工程教育认证的步伐。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与美、德等发达工业国家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一致性,工程专业质量标准得到国际认可,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重大突破[1-2]。通过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进行深造时与当地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3]。同时,这也对我国的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实行本科教学评估是为了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与注重“达标”的合格评估和“优选”的水平评估不同,它是一种以高校为主体,重点审查高校是否达到自身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估模式。审核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不足,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专业素养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一 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概念相对,应用型人才主要指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相比重点强调创新,主要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再创新。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专业素养高。其次,不仅能熟练运用科学技术,也具备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最后,应用型创新人才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生力军。张新跃[4]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具备以下五大特征: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设计或生产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过硬的实践本领;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位一体。
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了解国内外环境现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华盛顿协议》认证指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工程职业素养,具有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5-6],不仅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CAD、环境监测等专业知识,还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创新意识也不可或缺,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应具备创新人格,包括求知欲、细致、自信、实事求是等[7]。
二 当前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当前高校人才普遍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接收的知识也较为宽泛,专业知识匮乏。其次,大多高校实践课程占比较小,学生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这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建设有各类实验室,但高校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和有针对性,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结合工程实践较少;实践课程大多也只是对工程项目的某一环节进行讲解演练,学生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一片茫然。这些因素都使得高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毕业生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同时企业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养。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来看,实践能力是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维度[8]。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中心,以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培养体系不够完善且封闭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封闭主要是指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间以及高校和企业间缺乏沟通交流,这就使得高校教学资源不完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够,也不能满足社会岗位需求。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有三个:到环保部门或研究所从事管理或研究工作;从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专业性工作;到一些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自身环保问题。为保证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高校应准确了解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专业素质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本科毕业生专业素养,比如:学生应取得怎样的工程能力?高校采用什么途径使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以及提升他们的工程能力?目前,高校普遍单独建立实验室,这样会造成严重的资源重复和浪费,同时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如果能够整合同地区的高校科研资源,高校间共同建立实验室,在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时进行优势互补,将达到能够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有效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目的,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和审核评估体系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是工程认证的基础,成果导向是工程认证的核心,持续改进是工程认证的保障[9]。“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始终贯彻于工程认证中,工程认证标准包含7个要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认证的核心是通过内、外部评价反馈促进“持续改进”[10]。审核评估主要针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推动高校建立自律管理体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更快更好提升[11]。为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掌握自身教学情况,有效获取来自学生、教师、企业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做到“早发现,早行动”。因此,要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将工程教育理念和审核评估体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一)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更新。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将书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讲求课堂互动,不依靠现代科技,单纯将学校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这样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产生更多兴趣和共鸣,达不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专研、自主创新的结果,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点就是要从“教师指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通过培养学生工程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工程认证中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或者抽样样本,评价的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工程素养的综合,而非偏执一方。“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在工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高校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资源分布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用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技能、专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来全方位评价高校是否通过工程认证,同时,考察高校的课程要求和毕业要求是否符合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体现出对毕业生的期望。
高校自我评估是审核评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12]。如今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院校自评,这一行为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更好发展并及时向学校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反馈[13]。自我评估的参与主体包括:高校、院系、教师和学生。欧洲国家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包括学生参评、院校自评、第三方监督、公开评估结果等[14]。审核评估主要考察评估对象是否达到目标要求,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最终受益人是学生,因此,学生在高校自我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高校现行的学生评教活动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学校行政部门通过学生评教反馈的教师教学质量和院校教学质量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进一步提升院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素质。
(二)成果导向
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分论英雄”,按期末考试分数分高低,高校与高校之间也是按照学生成绩优劣分等级。培养现代化工程人才不仅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强调工程思维、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也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首要培养毕业生形成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实践课程比重应加大。此外,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到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缺乏[15]。“双师型”教师,即具备“双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高水平的实践操作技能。当前高校教师专业素养较高,但与社会接轨不是很密切。在课程开发中,应注意高校与企业的有效互动,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其一,高校可选派教师到地方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更深入了解行业当前就业形势,以便针对性教学。其二,高校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讲座或技术培训。以便学生清楚前沿技术、专业前景、就业形势,了解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审核评估审查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各高校通过对各项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开发或解决方案等,得出毕业生的毕业达成度和课程达成度,反馈出学生对高校的满意程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达成度,高校收集学生以及企业反馈的信息,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持续改进
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日益变化,这就要求持续改进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工程能力。工程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16]。通过课程讲授、定期评价、师生反馈等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实现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培养。认证标准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评价-改进-再评价”这一过程,要求高校内部定期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同时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研究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企业对未来工程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此外,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应借助第三方进行审核评估,对是否达成培养目标进行评价,评估结果也可以进行适当公示,以更好地提高工程教育培养质量。评价完成后,应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实习任务、培养目标、指标权重、毕业要求等,使培养出来的工科毕业生更加符合岗位需求,适应行业整体环境,形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达到创新和完成高质量工科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 结语
我国和国际工程教育学历互相认证,有效地将我国工科教育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紧密联系起来,将中国工科教育质量推到一个新高度。在工程认证和审核评估背景下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这三个基本理念,充分考虑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从毕业生所学知识、创新思维、工程能力等全方位评价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建方针,推动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光辉,白春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56-57.
[2]孙德春.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专业特色的强化和提升[A].Advanced Science and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Proceedings of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anagement Science(ERMS2018)[C].Advanced Science and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2018:4.
[3]唐学学.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高校应用型课改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2):50-51+56.
[4]张新跃,董世洪,周金其,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4):122-124.
[5]郭杰.基于《华盛顿协议》探讨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109-110.
[6]李晓静,于晓,高雅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科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2):74-75.
[7]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1):47-49.
[8]刘少东,马永财,刘文洋.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4):77-79.
[9]宁滨.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动“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1):24-25.
[10]周应国,孙小梅.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国际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9(05):144-147.
[11]王江.审核评估视角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1):43-46+59.
[12]董健康,韩雁,梁志星.《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解读[J].评价与管理,2014,12(01):1-4+8.
[13]骈茂林.学校自我评估:意义、问题及其改进[J].当代教育科学,2006(02):57-60.
[14]方展画,薛二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参与——以北欧五国为例[J].教育研究,2007(01):66-71.
[15]倪永宏,张宏彬.校企协同视域下地方本科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3):35-38.
[16]吴晓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启示[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8(07):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