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 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23 14:14:4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候既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互联网中各类信息、思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互联网中信息的影响,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问题,要求学校和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就高职思政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高职;思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永康.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1):237-238.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其生活、学习中会受多种繁杂信息、文化思潮的影响,在此阶段,学生还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各类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借助互联网中的各类技术、平台以及信息资源作为辅助手段,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如何在互联网的架构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学校及教师都应考虑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 在高职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的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积淀,积淀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也是我国的人民发展的精神支柱,通过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然后逐渐树立文化自信,这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积极意义[1]。其次,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互联网+时代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这是因为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的传输高速化、多元化、海量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选择、辨别信息及学习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基于此,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并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更加理性的认识比较、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平台还能将学生无法直接接触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收集、分析、传播,从而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文化自信。互联网时代,要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互联网+时代特征与优势,运用互联网平台、资源优势,在思政教育中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与教育[2]。

\

 
二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想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实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求在课堂外下功夫,如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对各行各业、对社会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传承,还要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发扬传统文化。

(一)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以生为本,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能够设置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网络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从而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互联网平台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思政教育中要应用微信、自媒体、网页等多种互联网平台等手段来呈现优秀的传统文化[3]。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相对比较熟悉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更好的自由地、主动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并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得以拓展和延伸,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政教育作为课程为核心。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课程开发成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来设置相应的微课程和微视频,从而逐渐构建健全、完善、全面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再次,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在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中都可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学校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根据思政教育工作展开的需求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高职院校要根据展开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对学校的基础设置进行及时的更新,同时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进行研究,并能对互联网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这能够有效的提升网络传播的主动性,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面。其次,教师还要充分的运用当前互联网平台的特点,对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传统知识课堂、传统文艺节目、知识问答等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在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三)注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素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熟悉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思想,更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与思想。首先,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高职院校也可以定期组织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不断提升自我思想政治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的思政即教育工作中能及时的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社会中的思想动态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下年轻人的思想及动态,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就能够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外出学习、培养交流、学历提升等来提升自己的思政教育水平[4]。其次,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熟悉网络动态,能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发展特征,结合网络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进行创新与改进。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已经开始使用微信、微博、在线答疑、网络热帖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最后,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善于引导学生对网络中信息进行辨别,能够选择其中的有效信息。

(四)构建高职院校与社会相关部门的思政教育合作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学生所处的环境也不局限于学校。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时候还必须要与社会中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从而构建起学校、社会一体的思政教育统一体系。能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这就要求高职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明确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总体思路,明确采取何种思政教育路径,这样就能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政策与文化氛围。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应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在社会上构建互联平台,并与高职院校的网站或平台形成合力,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影响,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其次,高职院校还必须要认识到参与实习实践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爱国主义基地等进行思政教育学习实践[5]。在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了解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这可以有效的提升思政教育效果。最后,高职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制订相关政策,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的展开情况来制定鼓励政策,设置奖学金或科研项目等,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承担的历史重任,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平台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还能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绪芳,刘玉莹.高职思政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4):40-41.
[2]范万年,吴万胜.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03):54-57.
[3]李佳容,陈娟娟.“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教育现代化,2018,5(13):124-125+132.
[4]吴方.“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5):117-118.
[5]潘映宏.“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18(29):108-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