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国民国家认同感,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帮助其树立国家认同感,进而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最终践行报国志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认同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努力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精神价值,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促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定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目标。
关键词: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刘英,郑倩.国家认同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1):209-210+219.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世代生长的国土、环境、人文等一系列要素的认知和认同。从国际理论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只有得到其他国家和本国国土人民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更远,[1]国家认同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和制度认同等三个基本的认同,三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从社会精神层面而言,国家认同与公民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每个公民在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义务。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有着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元的特点,各地方、各民族乃至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价值观、情感认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利益诉求和表达的层面来说,不同的群体各有自身的利益需求,由于现实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制约,各群体的利益需求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这容易导致社会不同群体间价值观念和行动的分化甚至冲突。加之近几年,外界敌对势力针对中国的一系列恶意分裂和破坏活动不断升级,甚至利用一些中国青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易被蒙蔽的特点,有组织的蛊惑、策反青年人,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为其所用。种种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严重误导了一些青年人对国家的认知,更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因此,在新时期继续开展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培养对祖国的认同感、培育历史使命感成为迫在眉睫和需要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
一 国家认同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的实质就是我国公民对国家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没有我国公民对世代生存的情感相系的国家共同体的认同就不会产生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换句话说,没有对祖国认同的情况下是没有爱国主义的,国家认同感是产生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思想基础,当个体在国家的生存中没有得到情感维系、利益诉求的时候,个体就无法产生对国家的认同,爱国主义的情怀也就无从谈起。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到其中贯穿的精神是唯一不变的[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忍百姓受战争之苦、立志报国为民、爱护百姓,他的爱国精神被世人传颂并一直影响到现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渊源。在当今时代的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念观、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工程,是推动中国人民前进的强大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得精神支柱[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转型发展进入深水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相较于以前也有了新拓展。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全方位打破了世界各国之间的“隔离状态”,也对当代民族国家的国家内涵、权力性质以及国家认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这一思想的提出,需要有客观、理性的认知,这既不是要消解现代民族国家,更不会使个体“热爱、忠诚、保卫、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泯灭,恰恰相反而是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使爱国主义理论能够合理规避某些狭隘、消极成分的影响,提升理论视野与格局[4]。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实现国家安定有序发展,是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提和保障。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爱国主义是我国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具体来说是公民长期沉淀下来的对我国国土、文化理念、价值观等一系列因素深深的热忱,这种热爱之情具有长期稳定、坚不可摧、深沉持久的特性,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是最终促使他们将内心的深厚情感自觉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爱国行动。因此,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的前提下,要一如既往的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教育、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还要坚持继承、传播、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利用各种方法、手段丰富和升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形成爱国主义的良好风尚。
二 国家认同视角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
第一,以“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引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讲: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这一讲话表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被动性的融入世界秩序到开始主动性的布局,将自身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结合到一起,并力图在更深刻理解全球化变局的基础上,探索塑造理想世界秩序的可能性。”这也反映出“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逐步摆脱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悲情模式,正朝着更理性、更平和、更自信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梦”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与每个青年大学生的“个人梦”是息息相关、密切相连的。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提供了很多空间:可以通过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校园内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对青年大学生个体形成端正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貌具有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培育青年学子的爱校、爱国情怀具有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高校也可以通过增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方联动。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将爱国教育融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全体教育者的合力作用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激励他们把个人的“求学梦”“成才梦”与“中国梦”融为一体,进而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载体,涵养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特性、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等各种思想观念、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不能不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培育。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新生代大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对外国的洋节耳熟能详,甚至广为推崇,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他们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缺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和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爱国主义作为祖国建设的精神后盾,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将丧失民族基因,失去了凝聚全民族最大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不可能取得今日如此大的成就。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凝聚力的文化根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大力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5]。曹操的“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强烈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胸怀天下、嫉恶如仇、匡扶正义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当下出现的种种社会病折射出的正是这些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缺失,因此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鼓励他们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节日、风俗习惯等都为当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蓝本。
第三,发挥现代科技信息的技术优势,助力营造浓厚的高校爱国主义氛围。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的主旋律,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必备的重要内容,高校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高校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提供了便利化的平台,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特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发挥信息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可以从多重途径、多种渠道切入:开发高校官方网站专栏、校园论坛专题板块等网络平台,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版块、专题栏目,将主题相关的爱国事例、历史照片、剪影、文字资料等放在专题教育的栏目中供全体师生参考查阅学习,使大学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利用最新的VR技术,带学生开展情景式教学,通过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多媒体工具进行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立体、形象、生动,将学生引入悦耳、悦心、悦目的境地。
三 结语
爱国主义的内涵与实践必将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时代发展对高校爱国主义的多重影响,使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能适应时代和历史的新变化,仍是今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值得继续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金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13(3):39-40.
[2]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教育研究与实验[J].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12(3):22-27.
[3]郭芳“.情”“理”结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1(9):51-52.
[4]赵华珺,刘建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爱国主义的创新发展[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2):09.
[5]冯晓,林志玫,古雪香.国家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31):334-3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