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发展思考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4 09:45: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双一流”是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在这一进程中,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办学经费等是地方师范大学面临的 主要挑战;竞争性的动态机制、学科建设的个性化、人才流动的有序性、地方政府的积极融入、国际平台的引 领等契机是难得的机遇。突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作用,注重接地气学科的建设,着力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探 索对话国际的实质成效四大指向,成为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可选策略。

关键词 “双一流”;地方师范大学;应用型

\

2015 年10月24日和2017年1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
〔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分别发布,开启了以“双一流”战略理念为指导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程,意味着“双一流”建设中高等院校原有的格局、评估将被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也将被重新规划。
 
2017年10 月,加快“双一流”建设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决心。然而,本文研究对象———地方师范大学,即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省属高师 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应如何抓 住此契机,对接“双一流”建设,促进自身教师教育质 量的提升,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增添一己之力, 迫切需要深入思考。
 
一、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办学“现有定位”与“时代趋向”的矛盾
 
高校办学定位,是对学校性质、类型、层次与目标的界定,是高校一切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标。[1]简言之,即高校发展的主导路线。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空前挑战。尤其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地方师范大学如何在这个复杂的变革背景中保持清醒认识,精准定位,不失机遇,开创天地? 即在现有办学类型、办学目标等方面重新审视并回答“办什么大学、怎么样办大学”,以及如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拓展自身生存空间,是新时代下地方师范大学发展定位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学科建设“师范性”与“非师范性”比重失衡
 
当前,地方师范大学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师范与非师范并存的综合性发展盛况,但学科底子 薄、平台不高,高端学科带头人缺乏等困境依旧存在。目前,全国共有181 所师范院校 [2] ,然而纳入本次“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仅有10所[3],其中6 所是部属师范大学,仅有4 所省属师范大学(3 所为原 211工程,1所非211/985工程),入选的学科点多数是非师范类学科,师范类学科极少,这反映出地方师 范大学师范类学科建设薄弱,办学重点有偏离师范 教育范畴的倾向。为了进入下一轮“双一流”名单, 地方师范大学可能会重点发展非师范类学科,这将 导致“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学科建设失衡。
 
(三)师资建设“人才引进”与“人才流出”的矛盾尚需调和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而一流的学科则需要一流的师资。[4]由此可知,一流的师资在“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地 方师范大学要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一定的席位, 就要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还要完善人才管 理的内生机制,以防范自身高端人才“被挖”的可能。与“211/985”工程大学或部属师范大学相比,地方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政策吸引力等较为有限,为保障 学校日常运行,难以在人才引进方面进行高投入,而 学校现有师资又无法迅速提高,使得地方师范大学在人才引留中处于两难境地。
 
(四)办学经费“消耗性”与“需求性”亟待规范
 
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师范大学绝大多数隶属于所在省份,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学校办学 经费并不充裕。尽管近十几年来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社会集资、校企合作等系列措施解决了部分问 题,但经费依然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掣肘,加之地方师 范大学所办专业的特殊性,其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无法像研究型大学那样“显性”地高产出。此外,经 费利用率不高也是导致地方师范大学经费投入不足 的原因之一,如较多经费用于日常行政事务、会议开 支等,较少投入到人才激励、教学激励、科研激励、学 生激励、文化激励,以及教科研资料等事关学校发展 的关键要素上。
 
(五)贡献水平“地域性”与“国际性”有待弥合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师范大学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贡献度较低等客观现实。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地方师范大学囿于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以及专业特殊性,高效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较少;二是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基于多重考量的地方师范大学弱化了自身科研成果转化动机,也缺乏主动寻求产学研结合的热情,无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转化率不高———服务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的不良循环。此外,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是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重点,短期内的影响力、贡献度难以和综合性大学科研成果相比,无法迅速达到国际水准,这也是地方师范大学进军“双一流”的短板。
 
二、难得的机遇
 
(一)政策突破:从“固定性”机制走向“动态性”机制
 
毫无疑问,“211/985”工程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然而,“211/985”工程闭环式管理逻辑,无疑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造成高 等教育资源投入不均、人才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导向 分化等问题,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生态。《总体方案》指出: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用开放竞争机制,以激 发高校办学活力。国家开始采用“动态性”的发展逻辑对高等教育进行均衡指导。正如2017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双一流”建设是全局考虑,在同个平台上,面向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平等对待,建不了“一流大学”,可以建“一流学科”。[5]这无疑给地方师范大学带来希望和发展特色学科的良机。
 
(二)引导模式:从“整体性”发展走向“个性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重大而全,忽略精而特。为此,国家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 手,进行个性化设计。《总体方案》把学科建设指向 “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从这一指向看,“双一流” 建设把重点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向高端学术靠拢。因此,地方师范大学在应用型领域、教师教育领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应以“一流”为标准,遴选少数优势学科进行 “一流”学科建设;多数学科面向应用型和教师教育特色进行建设,凸显个性化的师范教育特色。
 
(三)师资管理:从“盲目性”争夺走向“有序性”流动
 
《实施办法》颁布后,高校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为规范全国高校人才 竞争秩序,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释放人才活力,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教人厅〔2017〕1 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高校不得以高薪酬、高待遇抢挖人才”,要“坚持正确的 人才流动导向,坚持程序规范,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统筹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从国家层面规范和引领人才竞争的价值指向,为地方师范大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进和内生人才等提供了方向引导和政策保障。

\
 
(四)利益主体:从“被动性”适应走向“主动性”发展
 
一般来说,高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越紧密,高校发展就越好,反之亦然。然而,在效率优先的发展逻辑下,地方师范大学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难以产生显著的高效益,导致政府与其互动性不紧密。《实施办 法》明确提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地方高校,由地 方政府制定实施方案和统筹各项安排及资金,中央 财政通过专项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中予以引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政府在“双一流”建设中 的主体地位,加之地方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科底蕴及 其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大贡献,使得地方政府 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加大对地方师范大学的支持 力度,着重从多元、主动的角度看待地方师范大学的 发展。
 
(五)发展方向:从“本土化”领先走向“国际化”占有
 
“双一流”建设不是“跟跑式”地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标准,而是走具有“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一流”道路。我国师范教育具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发展史,也是一部特色史。在这一进程中,我国师范院校已拥有浓厚的“本土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下,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6]作为我国极具教师教育特色的地方师范大学,当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指向,加强师范特色,突出特色“引领”功能,发出中国教师教育的声音,在国际教师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理性选择
 
(一)明确建设目标的发展旨归,突出综合性师范大学的作用
 
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目标,主要以综合性师范大学为参照、综合性大学为追求、国际知名教师教育院 校为借鉴。所谓综合性大学,即学科门类齐全、办学 资源充裕、整体水平高,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旨归的大学。[7]相比而言,“综合性师范大学”,即学科种类较为齐全,凸显教师教育特色或其他特色, 着重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大学。现阶段,师范教 育有所削弱、重视度不够,教师质量有所下降。如一 些师范大学盲目照搬综合性大学标准;大量扩充非师范类专业空间,压缩师范类专业空间;重视“学术性”强的学科而轻视“师范性”学科。这往往带来舍本逐末的“空壳式”发展。2018 年1 月,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性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2018 年3 月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特别提出建设“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从学科角度提升教师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国家对师范院校的重视和支持,意味着师范院校要关注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及主体地位,走出一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发展之路。
 
(二)理性评估学科的价值取向,注重接地气学科的建设
 
学科是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关键。“攀天梯”学科是以一流学科为标准,瞄准前沿领域,引领学术发 展。“接地气”就是将自身的学科资源与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同呼吸,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撑。“双一流”建设下,地方师范大学少数优势学科应走“攀天梯”的发展方向,对接国家重大招标课题 和战略需要。多数学科应走“接地气”的发展方向, 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具体 而言,一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各级各类人才;二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如,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师范大学 要依托各类学科资源,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开展调 研、论证,为地方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提供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研究报告。
 
(三)对接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着力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通常来讲,高等教育与知识生产紧密相连。知识社会中,知识生产模式Ⅰ向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 导致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需要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8]对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更多的是政策文本 的宽泛描述,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从学科角度看,研究型大学对应基础学科,即为了科学而科学,核心是“发现知识”;应用型大学对应应用学科, 即侧重知识的运用,核心是“学以致用”。[9]2015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应用型”将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多数地方师范大学发展定 位是应用型,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沿袭传统学 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产出依旧是理论性强, 操作性弱。为此,一要树立应用型学科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地方师范大学要明确应用型教 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促 进应用型学科教学观的深刻变革。二要制订应用型 学科建设规划。地方师范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意识,做好应用型学科体系规划。提高自身与企业、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促进应用型学科建设有 序落地。三要加强应用型学科师资建设。当前,地 方师范大学普遍存在学术型教师充裕,应用型教师 匮乏的现象。因此,地方师范大学要从人事考核和 聘用制度改革入手,通过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四)立足国情特征的本土特色,探索对话国际的实质成效
 
“国情特征”和“对话国际”是高校战略发展定位 中相互联系的不同平台或指向。“国情特征”就是要 以国内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创中国教育药方。“对话 国际”就是要有大视野、大作为,敢于到国际平台中 游泳。因而,地方师范大学在立足特色的同时,更要 有对话国际的视野和胆魄,以破解地域属性的限制, 拓展自身生态位。《实施办法》把高校国际化程度及 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重要指标。具体而言,一 要坚持国际视野的发展理念。当前,高校互访、学术 交流、师生交往的国际化已是常态,但仅是表层性的 国际化;于地方师范大学而言,意味着要把自身的改 革与发展战略置于世界政治经济宏观变革背景下, 以国际视野检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哪里,未来发展的道路该怎么走。二要打造协同共享的国际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诉求,而且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固然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事项, 更需要的是进一步构建国内和国际科研合作机制与成果转化机制,以促进本校、本地区、本国问题的深入研究,催生实质性的成果。三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对话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地域文化在这一国际化 “熔炉” 里进行对话、融合,正是这一背景下,尊重差异、尊重文化、理解教育才显得必要,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体系成为应然。
 
参考文献:
 
[1]赵明仁 .新时期我国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的话语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6(01):84.
[2]人民网 .“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 脱 帽 [EB/OL].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A].2017-09-20.
[4]周光礼,武建鑫 .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65-73.
[5]陈宝生 .双一流遴选不搞“终身制”[EB/OL].
[6]张炜,汪劲松 .聚焦世界科技前沿 服务重大战略需求[N].光明日报,2017-09-12.
[7]王英龙,宗晓萍,刘卫萍 .本科生教学视角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内涵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03):67.
[8]尹宁伟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重庆高教研究,2015(02):22.
[9]卢 晓中,等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管理研 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30.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师范大学发展思考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24/2019012409460620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