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深化,对外交际活动越发频繁,并逐步渗透到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培育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基本定位,应当注重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结合,ESP成为了该项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对相关概念的解析论述,着重就“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本文引用格式:李玉洁.构建“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76):146-147.
多元文化生态结构下,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大学英语”课教学而言,从EGP到ESP是满足经济市场需求的重要表现,而基于此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建构为之提供了强大的载体支持,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 相关概念解析
所谓EGP即通用英语,指的是典型语言教学课程。有学者指出,“此期间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即掌握英语的共核”。ESP被定义为是“那些目的和内容原则上或者说整体上不是由普通英语教育为标准而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需求决定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在一定成效工作环境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继而为之专业服务。某种维度上讲,ESP是对EGP的延展深化,将英语学习与学业、职业、就业等紧密关联起来,是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课教学成效的关键,亦是满足实用型人才培育需求的基本路径[1]。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有效性地吸收信息和交流信息,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尤其是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挑战,“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的转变势在必行。多模态教学模式基于多种感官结合,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教学相长,营设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素质教育理念内核高度契合。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为“大学英语”从EGP到ESP的变革提供了有效支持,确保了最终教学工作实效。
二“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表现,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参与及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有效践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2]。
(一)提升师资水平
某种意义上,“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建构,是以经济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必然,除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教学理念的新发展,强调教师主导及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话语是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框架,并基此牵引,学生创新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当中,另外其独特的肢体语言亦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授课内容的重要符号,可视作是多模态的重要组成,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新时期,教师已然成为构建“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关键,并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上所述,多模态教学模式基于多重感官结合,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而信息化因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为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为此,高校应深度认知到师资战略地位,重视其专业化发展,结合自身办学实况,逐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引导他们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教研工作上。同时,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教研活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学识构成,详细讲解多模态教学模式,共享有效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继而为“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二)导入丰富素材
ESP实现了英语学习与专业、就业等学生实际需求的紧密关联,其有效开展得益于丰富的素材支持,这也是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大学英语所关涉到的内容极其复杂、系统,包括语法、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等,同时ESP视角下,还需强调专业知识的渗透导入[3]。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基于对学生即有水平的科学考察,分析其中的重难点所在,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素材,并深挖教学教材,形成别具一格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与此同时,着重关注对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科技的应用,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妥善的分类整理,继而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在线共享,方便学生按需提取和应用。值得客观指出的是,ESP所关联到的专业知识越发繁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英语学习难度,为了降低其理解难度,保障最终教学效果,多模态教学模式配置了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内容资源,要基于此制作优质课件,打造“微课堂”,在短时间内有效深化学生理解与应用。如此,通过信息化资源对大学生多重感官的有效刺激,完成英语语言的生动、形象化传导,有利于调动和培育学生浓厚的兴趣,为之自主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三)创新实践载体
科学的方式方法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模态教学视角下,创新英语教学实践载体至关重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ESP课程的学习,是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路径。本质上而言,多模态教学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将课堂全面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其主观能动性[4]。因此,“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要求教师尽快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及影响,深度解析“以生为本”的核心含义,逐步创新改变教学方式及规则,形成彼此间良好的交际互动关系,平等对待,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感受,使之在欢愉中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依托丰富的教学素材支持,基于PPT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完成理论知识的形象化传输,并利用电影配音的方式,引导学生英语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将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地关联起来,如针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引导,营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巩固旧知识、吸收新知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能动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准定位自身引导职能,实时关注学生行为动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问题,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四)完善评价模块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考评包括任课老师考勤、学生考试成绩等,更多的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动态参与,所反馈的结果不尽全面、客观。“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建构,要求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与指导。具体而言,完善的评价机制应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结合运用,有机地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组织在一起,关注学生整体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其中问题,针对性地优化解决,从而打造更加高效的教学生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不应局限在书面考核上,还应重点强调对其应用能力的测评。为此,在英语教学考核项目设计上,应以ESP为切入点,设置差异化的题型,如将话题作文转换为图文作文、听力测评转换为新闻播报,全方位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表现。同时,依托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课堂参与、自主学习、成果收获等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并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形成直观、形象的数据,为教师教、学生学的优化提供导向。完善的评价模块建构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应依据经济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创新项目内容设计,并注重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从而促进他们专业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5]。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大学英语”课从EGP到ESP多模态教学模式尤其重要,是“大学英语”发展的主潮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实践中应依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支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构成,创新教学技法,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模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培养实效。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翟谧倩,苏丽敏,赵英俊,等.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智库时代,2019(31):173-174.
[2]甄珍.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28(07):135-137.
[3]王瑞红.探析多模态教学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159-160.
[4]郭尧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创新实践[J].高教学刊,2019(13):22-24.
[5]唐霞.多模态化输入促写教学模式构建及其有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0):231-2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