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教育背景下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9 11:52: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深入分析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工程教育背景合理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三并重、四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

本文引用格式:王秀芝.工程教育背景下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9):156-158.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r Textile Specialty in the Background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WANG Xiu-zhi

(Dezhou university,Dezhou Shandong)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extile majors deeply,and designed a reasonable orient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It put forwar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cept of“three equal points and four combinations”,built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four levels and four modules”,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applied professionals wh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Key words:Engineering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Integration of Labor and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Integr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cross-integration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改革发展教育先行,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已成为当前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纺织类专业作为一个艺工结合的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地方院校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及新工科的兴起,各个地方本科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到教学计划上,实践教学的学时也从原来的不到20%提高到了30%。但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却未能跟上生产发展的需求,很多内容和项目还局限于一些陈旧的知识体系,还只限于教师的实践演示,学生的被动验证,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专业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区域局限性,导致了各种资源的不足,这就使得人才引进相当困难。比如我校,地处鲁西北,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才引进非常困难,尤其是纺织类专业。目前纺织类专业师资大多数是来自于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和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教学,没有过多的专业实践经验。而仅有的少数实践师资主要来自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办工厂职工(纺织厂和服装厂),很难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实践教学的需求。

\

 
(三)产教融合资源不够

地方本科院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兄弟院校合作力度不够,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实验室设备陈旧、设置单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限制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因为师资及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存在部分实践课程“因人而设”或“因设备而设”的现象,实践教学呈现零乱、碎片化状态,未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设计,未能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及产教的融合,所培养的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缺陷、工程实践能力不强、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情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工程教育背景下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涉及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方法等要素的结合,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德州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我们将纺织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纺织类专业人才。目标的定位要求专业应明确服务面向和人才定位。我校纺织类专业(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是在学校“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定位的指导下,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我校纺织类专业“校企互动、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特色专业。

目前我校纺织类专业(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在服装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服装工艺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 工程教育背景下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理念


我校纺织类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纺织类专业人才。纺织类专业实践应用性强,要想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始终坚持“实践教学”常抓不懈,“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教学改革”务求实效,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艺术并重、校内与校外并重”;教学过程组织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三并重、四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注重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多方面助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这里的三并重是指“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艺术并重、校内与校外并重”。

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以理论教学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技术与艺术并重:注重专业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并重培养,强调以艺术素养为基础,以实验、实践深化理论知识,综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校内与校外并重:联合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

培养全过程,强调结合市场的产品实现与全过程运作能力培养,并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这里的四融合是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

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与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

科教融合:把科学研究方法与成果的最新进展融入教学,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赛教融合:将科技文化竞赛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融合学、练、赛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科跨学科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引导有创造性见解,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三并重、四融合”的实践教学理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实践覆盖面由窄到宽,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构建“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这里的“四层次”是指将实践类型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认知型、专业实践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四模块”是指实践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实践模块、专业核心实践模块、综合设计实践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四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及科学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纺织类专业人才。

1.基础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基本素养实践和学科基础实践两个部分。基本素养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思政、大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电工电子、素描、水粉等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除此之外,该模块还包括专业见习。该模块实践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目的是培养新生的基本素养和对专业的认知,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见习主要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让学生对纺织类专业的新形势新发展有所了解,改变对传统纺织类专业的认知,引导学生对新纺织类专业的学习兴趣。

\

 
2.专业核心实践模块

专业核心实践模块(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主要包括服装材料实践、服装设计实践、服装结构实践、服装工艺实践、服装CAD制板与推板实践等,该模块实践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艺术并重,以理论教学带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注重专业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并重培养,强调以艺术素养为基础,以实验、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与技术实践能力。

3.综合设计实践模块

综合设计实践模块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调研、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该模块主要注重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能力。比如女装综合实践设计,采用校企联合,引入企业生产实际项目,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至少包含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三个专业的学生各1名,进行从市场调研、面料设计、色彩与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一直到成衣商品化的综合设计,该实践内容融合了多学科要素,需要学生团队在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过程中完成整个实践任务,实现学生多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该实践模块是实现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力体现。

4.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各类特色社团活动、大学生国创项目、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等。该模块主要采用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方式,注重科教融合、赛教融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技能,通过科创项目、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产品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等。

四 结束语

基于“三并重、四融合”的“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使学生在学到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积累了职业经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各类综合实践中的作品获得了一系列成绩,获批多项全国大学生国创项目,在国内外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荣获国际一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5项,二等奖100余项。

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基于“三并重、四融合”的“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面向纺织服装产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纺织类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オ,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2]瞿振元.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2-16+23.
[3]陆国栋,李飞,李拓宇.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机制与路径探讨——中国工程院杨华勇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5.
[4]冯其红,杨慧,马建山,等.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68-71.
[5]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8-12.
[6]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13-17+23.
[7]冯亚青,杨光.理工融合:新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09):16-20.
[8]王秀芝.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09):98-100.
[9]王秀芝.基于CDIO的服装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25-127+1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50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