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若不能及时排解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制约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入手,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应对方法,希望可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应对方法
本文引用格式:蔡丁.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应对方法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1):355-356.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紧抓教学工作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导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处在18-23岁的转型时期,经过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面对走出家庭和走出校园的压力,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在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等压力下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一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一)学历对比引发的自卑感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定了理想目标、形成了人生规划,但是面对现实情况会引发本科、专科的对比,产生理想、现实脱节的落差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面对五湖四海的学子,求学路上也会产生同学间学习上的差距,学习压力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传统观念中对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差别对待,无形中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面对就业和升学空间的局限,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1]。
(二)沟通不畅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离开原生家庭,走进高职校园,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全新的生活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生活经验,面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同学,要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判断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人际关系的形成具有互动性的特点,需要参与交往的主体共同努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因为自卑、自负、恐惧等原因不能顺利的参与到集体环境中,长期的孤独和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调,产生敏感、偏激等情绪,为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埋下隐患。
(三)成就动机不足引发的迷茫感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经历过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高考失利,长时间的失败会导致他们获得一种习得性无助,从而丧失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导致成就动机不足。成就动机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世界观和理想丧失,促使高职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价值的否定。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就会导致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会减弱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高职学生悲观、厌学、混日子、对未来迷茫的消极心理。
(四)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压力过大
高校扩招、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了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标准,单纯的掌握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社会发展迅速,专业课程设置并不能及时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社会的焦虑感;就业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学历成为了硬门槛,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竞争无能为力,加剧了就业心理压力。面对无法避免的一系列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和焦虑情绪,面对挫折和困难产生逃避和悲观情绪,心理困惑无法有效排解[2]。
二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应对方法
(一)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导的作用
目前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必须要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建立完整的心理教学体系是加强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心理健康课堂的定期开展,将适应能力、自律意识、自我认同、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内容纳入到心理健康培养目标中,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心理困惑的方法;其次,是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材,重视人文关怀,降低理论灌输,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教材的选用应基于问题角度出发,提供具有现实情境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生活运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心理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抓好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健康人格培养为重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践行活动育人的特色。首要,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讲座活动,组织心理情景剧创作、心理知识竞赛、心理沙龙、主题班会等多元化的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心理健康自助协会,开展班级心理健康小组,搭建互联网心理健康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讨论、传播积极的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善于抓住关键时间开展活动。抓住“开学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奖助学金评定前后”、“季节交替期间”等学生心理波动较频繁的几个重要时间点,进行学生心理危机排查与教育,抓住“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困惑和压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与面对就业、面对社会的压力,就业压力是所有学生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就要增强学生能力、开展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对应的渠道,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学有所需;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增加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的机会,促进教学实践开展,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设置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设置课程的基础上,搭载网络平台,汇总学生存在的就业难题,由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4]。
(四)构建关心型师生关系
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不仅要在教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关注到学生生活中产生的困难和心理问题,通过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发挥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作用,形成教学、生活完整的关怀体系,全方位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关心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心作为一种关系,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连续性的关注和帮扶,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要求得到学生的反馈和接受。建立关心型的师生关系更加有利于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生活角度指导学生独立生活、面对困难、人际交往、适应集体等能力的养成,对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正确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5]。
三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会发生转变,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和教师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学生心理规律、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方法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121.
[2]孔令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6):36-37+67.
[3]朱乾.浅析高职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125.
[4]孙蔚.高职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07):53-54.
[5]谭容杰.新建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1):308-3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