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全员育人”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实效性的有益尝试,也是整合教师资源、发挥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分析高职院校“全员育人”背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全员育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宣传、设计“因人而异”的平行的“育人”指标、构建“全员育人”的信息沟通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员育人”;问题;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张文风.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中亟需改进的几个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77):304-306,312.
Several Problems Need to be Improved of“Full education”Work in Polytechnic School
ZHANG Wen-feng
(Guangdo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Guangzhou,China)
Abstract:“Full education”is a useful attempt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work in polytechnic school.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teachers,to play the educational effort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polytechnic school“full education”,it analyzes some existing problem.Then,it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such as strengthening publicity,reconstructing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latform,and the design of different index system.
Key words:“Full education”;Problem;Measures
“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含思想启迪、道德养成和文化传承[1]。高职院校的“全员育人”,就是倡导树立“大思政”的理念,在高职院校凝聚“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教育共识,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都关心和参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党建育人”的工作大格局[2]。
“全员育人”的提出,与普遍意义上的高校生源减少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日趋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共识,应运而生的众多对策之一就是“全员育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单列“育人”指标对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完成。如管理干部要根据岗位完成若干听课、参加教研活动、担任学业导师、作讲座(报告)、参与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走访宿舍等“育人”项目任务;学生工作人员要完成听课或巡查课堂、走访学生宿舍、在食堂与学生共同进餐、主题班会或团组织生活、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生活困难学生、担任学生党建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等“育人”项目任务;专任教师需要承担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或社团指导老师、召开专业思想教育或专题学术讲座、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承担学生谈心谈话工作、担任学生党建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牵头校企合作协议等育人项目任务。
一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实施背景
客观而言,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尽量让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够“动起来”,“劲往一处使”,改变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的尴尬现象。
(一)“全员育人”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不少,但工作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就学生工作的队伍配备而言,主要包括三大力量:一是专职学工队伍。学工处、团委是学生工作的领导力量;“思政课”教学部门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靠力量;辅导员队伍则是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二是兼职工作队伍。主要包括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学生宿舍管理等工勤队伍。三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主要包括学生会、特勤队、各种学生协会等社团组织[3]。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资源整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工处、团委和辅导员队伍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但由于学生工作的“繁琐”和师生比例配备的失调,经常人手“捉襟见肘”,在工作中“顾此失彼”;“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播者,但常缺少与学生真挚的交流,难以震撼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则往往对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也只能是“蜻蜓点水”[4]。
“全员育人”的推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学工处和团委等学工部门,在全员育人“一票否决制”的压力下,许多专任教师主动配合学工部门承担若干“全员育人”的“项目任务”。
(二)“全员育人”是改变“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式的育人现状,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的育人资源的重要途径
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模式下,专业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画地为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境况。由于工作内容缺少真正的交集,专任教师管课堂、教辅人员管秩序、学工人员管生活,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学生的认识往往是“碎片化”的,很难真正做到为学生“扬长避短”,很难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量体裁衣”。
“全员育人”则为不同教师队伍的交流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同一个班级往往要配备班主任、学业导师、助理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等,这些人员往往会跨部门,还要按照“全员育人”制度定期召开“班会”和“见面会”,至少为不同教师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对于班级或是某个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会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学生工作更有针对性,更能够“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踏实。
(三)“全员育人”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肇始于1999年前后的高职院校的“升格”,经过十多年粗放式的发展,广大高职院校在校园规模、学生人数和硬件设施方面均已“升级换代”,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民众诟病的话题。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求生存?主要措施就是提升育人质量,许多高职院校均将“全员育人”提升至升级办学水平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基于学生工作的视野。通过“专业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员育人”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冀望“全员育人”将学校的教师们都能够调动起来,不要把“育人”工作托付给少数“精英”,而是“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谋学校的发展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二 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员育人”在广大高职院校得到的认可度逐年提升,但还未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一些具体措施仍需完善。
(一)“育人”指标与工作岗位职责界定的不严谨
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岗位和学工岗位职责相对“繁琐”,工作内容“容量”大,部分岗位甚至要时刻面临一些突发事件需要处理,常常占据大量的时间和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处理这些本职工作,导致管理干部队伍和学工队伍在“全员育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鉴于此,部分高职院校将管理岗位和学工岗位的职责内容设计为“育人”指标,如将“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走访宿舍”、“巡查教室”等作为其必须完成的“项目任务”。诚然,“育人”指标和部分工作岗位的职责本身并不是冲突的,但将部分工作岗位尤其是管理干部岗位的职责内容设计为“育人”指标则是不严谨的,容易让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产生“厚此薄彼”和“偷梁换柱”之感。
(二)“育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这里的“育人”资源主要是指实施“全员育人”的“对象”和“平台载体”资源,部分高职院校在制订“全员育人”工作制度时,没能很好的考虑高职院校各二级部门“育人”资源失衡的状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全员育人”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特定的“育人”活动,缺少学生“对象”的参与和活动开展“平台载体”的供给,“全员育人”也就无从谈起。“育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院系、学工团委调动的“学生”资源多,行政、教辅、“基础课”与“思政课”教学等部门掌握的“学生”资源少。缺少“学生”资源的配合,部分“育人”项目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讲授“基础课”和“思政课”的专任教师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一定要取得院系或学工团委部门的协助,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学生管理渠道实施,这是由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很少主动参与讲座的现状所决定的。
(三)“育人”信息的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对“全员育人”政策的宣讲少,造成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或信息上的不畅通,往往会出现如下现象:一是学校层面期望高,教师回应慢。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对“全员育人”政策过于乐观,认为“育人”项目任务简单、易懂、可行可做,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推进,宣传和动员偏少。政策宣讲偏少可能让不同教师队伍在政策理解上出现差异,信息解读不畅容易导致“内幕”,小众化获取的信息容易使得部分人“捷足先登”,在“育人”工作中抢得先机。对于部分“后知后觉”的教师则相对比较迷茫,往往在“一票否决”的压力下奋起直追,被动“育人”。二是院系层面的热情高,育人资源整合效果差。院系层面的热情高,主要是“全员育人”的实施能够打通管理、学工和教学科研队伍“条块分割”的教育教学现状,甚至实现跨部门之间的协助。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少老师和部分非教学部门往往采取观望态度。三是教师层面的付出多,学生真正得到的收获少。以“专题学术讲座”为例,由于实施“全员育人”项目信息渠道的不贯通,在没有行政命令和学生管理措施的约束下,普通教师开设的讲座很少有学生去听。
(四)“育人”“质”与“量”界限的不清晰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育人”质量和效果如何监控评价。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全员育人”还是处在粗放式的阶段,主要是对教师“育人”有“量”的要求,还缺乏有效的“育人”质量监控和评价措施。“量变”走向“质变”需要时间打磨,随着“全员育人”工作的深入,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质量建设,否则“全员育人”可能会成为“盆景”工程。其二,“育人”项目任务完成的“量”是否可以累加。在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对“全员育人”的“项目任务”量的要求较为严苛。整齐划一认领“全员育人”项目任务的做法忽视了不同教师队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特殊性,违背了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例如,擅长教学的教师在“专题学术讲座”方面的效果可能好于“牵头校企合作协议”,且作一场优秀的“专题学术讲座”的精力并不亚于一份低层次“牵头校企合作协议”。强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育人”任务,不如突出教师的某一特长,这样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员育人”才能得到教师更为热烈的回应。
三完善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工作的若干措施
“全员育人”是整合师资力量、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益尝试,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境,但在高校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更应“迎难而上”。
(一)澄清认识,加强宣贯力度,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全员育人”和教书、管理和服务职能是通融而非对立的
第一,“育人”是每一个高职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工程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职教育既要解决学生的“技能”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问题,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冰冷的“产品”。第二,“育人”的项目任务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门槛不高,可行可做。虽然教师因为个体的差异完成难度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教师有一定选择的空间,而且只要付出是可以完成的;第三,“全员育人”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发展,甚至和学校的命运密切相连。“全员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学校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的系统工作,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在众多高职院校中“求生存、谋发展、树品牌”。
(二)“全员育人”指标的设计应“因人而异”,切忌“一刀切”,应发挥不同教师队伍的“主业”优势,且一定要设计“平行”的育人指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全员育人”应该要发挥不同教师队伍的特长。即使对于专任教师而言,“育人”指标也可以有所区别。对于专业课的专任教师而言,对于“育人”项目任务的设计应该侧重于“学业引导”,如“辅导自习”、“开设专题学术讲座”、“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牵头联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等,而“思政课”的专任教师则应侧重于“价值观引导”,如“开设思想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区服务、假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承担学生谈心谈话”、“担任学生党建联系人或入党介绍人”等。
(三)构建“全员育人”的信息沟通平台
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作为学校门户网站内网的一个“子项目”公开发布,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育人”资源的公开与共享。比如,将诸如聘任班主任、学业导师、协会指导老师等信息在学校范围内公开,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充足的选择机会,避免“暗箱操作”;第二,“全员育人”计划的发布。在每学期或每学年之初,学工处、团委和二级院系就应该要制订各自相对完整的常规性的“全员育人”计划,如列出召开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常规性的学生活动等基本信息情况。此举的目的,就是形成常态性的工作机制,既让部门和教师之间能够双向选择,还能够让“认领”相关“育人”任务的教师能够及早准备;三是“育人”效果的反馈渠道。比如,担任班主任是否负责,专题学术讲座是否有效果,学工处、团委和各院系主持部门都应该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唯此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实现“育人”从“量”到“质”的突破。
此外,制订适当的“考评”和“奖惩”制度、打造“全员育人”团队品牌、提升管理干部队伍和学工队伍工作效率等,都是提升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实效的潜在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3(02):63-64.
[2]韩广梅.更新学生工作观念,构建全员育人新理念[J].高教论坛,2006(04):169-172.
[3]张廷.优化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手段[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82-85.
[4]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员育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