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40年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1-23 11:22: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教材定位从过于偏向工具性转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编排从过于关注语言知识转向提 倡语言知识的运用,教材功能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中小学英语教材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如语言选材标准偏低,中国传 统文化内容比较单薄,思想教育性偏弱。针对这些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未来需要进 一步完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对策:教材编写渗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材选材强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教诲性需要适当加强。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英语教材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英语教材的主要成就
 
(一) 教材定位从过于偏向工具性转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不仅是音、形、意的组合与运用,而且包括其承载的人文内涵。语言教材的目的除了为学生呈现语言材料, 让其学会并运用该门语言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道德情操,提升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倡导个人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因此,学习和使用语言既要关注语言的工具性,也要重视其人文性。
 
经过 “文化大革命” 后,我国外语的教育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极不相适应,1978年的高中毕业生的外语水平, 还比不上1964 年初中毕业生的水平。[1]国家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之际, 急需大量能使用外语的各种中高级人才。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外语学科受到空前关注,而外语教材则是重中之重。当时全社 会过于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忽视了教育促进学生 个体发展和人文教育的作用。这在中学英语教学 上表现为片面强调英语的工具性目的,忽视了其人文教育方面的价值。[2]125 1978 年颁发的 《全日制十年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英语能力。[3]127 因此, 英语教材普遍强调针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1978年秋季在全国开始使用的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英语课本 (试用本)》第一册的说明中直接指出, “外语是一种工具”[4]。该套教材, 以及从 1982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的修订版均突出语言的工具性, 以 Text (课 文)、Drill (操 练)、 Excercises (练习)、Review (复 习) 等为主要内容,以基本句型操练为主要呈现方式;在编排 时着重考虑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要素特点,用实用句型作为主要脉络把各种要素贯穿 起来。
 
进入90 年代,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兴起,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加深,有关英语课程的价值观和教学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英语的人文性属性越来越受到关注。1992 年, 国家教委颁布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提出 “外国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3]144 而教材作为英语语言教学观的体现,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开始转向更为高级的 “人的培育”。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涌现,英语学科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国颁布的各个英语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说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在有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的阐释中,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5]
 
《普通高 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则指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6]该时期的英语教材从教学内容到版面设计,从编写形式到编排体例,都强调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如教材开设 Project (项目) 板块,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倡导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教材编排从过于关注语言知识转向提倡语言知识的运用
 
教材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的桥梁。就外语教材而言, 其内容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交际策略等,其中包括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在内的语言知识被认为复杂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基础。[7]124 语言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因此教材被视为学习者主要的语言输入渠道。教育部门面对十年 “文化大革命” 带来的教育荒废,以及改革开放初始急需对外交流的紧迫局势,尽快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成为当时的捷径之一。因此,教材非常重视语言知识的呈现,将大量语言现象进行积累与分析,并且往往只关注 Vocabulary (词汇)、Phonetics (语音)、Pattern (句型)、Grammar (语法) 等单一语言知识项目的学习,把重要的词汇和语法设计在每个单元的对话和主课文中,练习则围绕这些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来实施。与此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靠教材,认为学习课文等同于讲解文中的语言点。只有讲解语言点,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学到知识。[8]
 
然而,围绕语言知识编排的教材往往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除 了死记硬背, 就是题海战术, 缺乏实际运用能力。这种教材编排方式随着外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受到争议。束定芳、张逸岗 (2004) 曾开展了一项有关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交际活动最受师生的欢迎,而语言训练则最不受欢迎。[9]90 年代后期,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教材不再单纯以语法项 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将语 言形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考虑语言的 功能、意念和话题,也考虑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因素,并且加强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全 面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进入21世纪后,“任务型” 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青睐。它强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 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 式来完成任务, 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基于任务型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不再只是 “语言范本” 或 “语言知识课本”, 而逐渐成为学习的 “刺激物”,教学活动的 “组织者”, 真实交际场景的 “创 造者”。[2]37 教材更多的是以活动为主线,每个单元一个话题;侧重按照知识和技能的 不同组合方式,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把 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板块 中,以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8]9以某版高中英语教材第一册为例, 该册有 5个单元,每个教学单元由热身、阅读、语言学习、语言运用、小结和学习建议6 个板块组成。在语言运用板块中,教材为学生创设了运用本单 元新语言知识的大量有意义的情景,通过围绕中 心话题的综合性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 的综合能力; 同时设计了复合技能培养的内容, 如 Listening and writing (听 与 写 )、Reading andspeaking (读与说) 等。
 
(三) 教材功能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转向凸显以生为本的理念
 
英语教材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呈现语言观与学习观。Hutchinson (1987)认为,外语教材的功能包括 “体现一种对语言本质和学习本质的认识”[10]。 (2) 组织教学过程。 Tomlinson (1998) 指出, 英语教材的一项重要功能是 “教 材要能有助于教师安排教学”[11]。(3) 反映某种意识形态。Apple (2001) 强调, “教 科书总是在维护和张扬某些意识形态话语”。[12]并认为教材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倾向性的影响。英语教材的功能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而大相径庭。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和调整也就此开始。在英语学科全国通用教材出版前,各地仍然以自编教材为主,这个过渡时期一直持续到1981 年。该时期的英语教材基本延续了文革时期的编写状况, 着重意识形态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为主要目的。课本内容选材范围较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阶级斗争意识。比如, 湖南省于1978 年1 月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 《英语》 (第三册) 中部分课文标题可见一斑: 第一课 《为革命学英语》, 第三课《为革命锻炼》, 第八课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浙江省当时使用的初中试用课本 《英语》(第六册) 共包括八个单元, 其中第三单元 《唱三首革命歌曲》、第六单元 《走大寨之路》、第八单元 《学习毛主席语录》。[3]121-12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外语教育事业随之蓬勃发展。8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期, 国家陆续颁布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等文件,外语教材越来越关注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中英合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材 《英语》(JEFC) 为例, 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英语语言结构的重视, 重视语音, 加强拼读训练;采用对比结构,确定难点。语法 句型由浅入深、细致安排; 词汇列表、难点注释,由易到难,重复率高等。[13]该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材按照语言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听 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 新时期的英语教材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生 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小学英语教材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 “空的容器”, 对学生灌输知识以填塞容器, 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2]46 新教材普遍在整体设计上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在目录中就详细展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发展学习策略; 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 Sum-mary (总结) 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有的教材甚至用鲜艳的颜色突出 Self- assessment (自我评价) 部分, 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教材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英语语言基础,使用探究式的方法呈现新的语言材料,在教材中大量采用 Discoveringusefulstructures (发现有 用 的 结 构 )、Survey (调 查 )、Brainstor- ming (动脑思考)、Interview (采访)、Quiz (智力小测验)、Exploration (探索)、Discussion (讨论)、Debate (辩论) 等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
 
二、当前中小学英语教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语言选材标准偏低
 
首先是语言的真实性缺乏。Richards (2001)认为,真实的语言素材 “即指不是专门为教学目的而设计的素材”。[14]Tomlinson (1998) 则在外语教材的功能中着重强调 “教材应把学生置于语言真实应用的环境之中,让学生接触在真实环境中应用的语言”。[10]真实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素材方面,还应该包括对语言素材的反应。有些教材 为达到教学目的而 “设计” 出偏离真实情境和语境的内容。如某版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述了这么一段对话:
 
Simon:Whatdoyou want,Daming? (大明,你要什么?)
Daming:Idon’tknow,what’sahotdog? Isahotdogreallyadog?(我不知道,热狗是什么?是真的狗吗?)
Simon:No,itisn’tadog,it’sahotdog.(不,它不是真的狗,它是热狗。)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西方基本的文化知识已经被国内许多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儿童所熟知。很明显,这段内容偏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不符合其心理需求和成长需求。
 
其次 是 语言的范例性不 够。 Hutchison(1995) 指出, 现代外语教材的功能中特别强调 “提供正确和适当的语言使用范例”。[16]教材在选用语言素材时除了关注真实性之外,还要强调范例性。目前部分教材中选用的语言素材并不能完全反应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比如, 有关“Howareyou?” 问答句型在有些教材中, 并没有根据实际语境进行具体说明,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以偏概全、管中窥豹的问题。此外,教材中有些配图也有类似纰漏, 如部分教材中有关“三明治” 这种食物的配图基本以三角形图案为主,然而在西方实际生活中,正方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的三明治也时常出现。
 
最后是语言的人文性不足。英语学科的双重功能性,要求语言材料除了文字尽量优美,在立意方面 还要有一定的深 度。Cunningsworth(1995) 指出 “教材选材的社会文化价值, 是一种 ‘隐性的课程’,是教育的一部分”。[17]Risager(1990) 强调,“语言教材不仅仅是狭义上反应教学法的发展,而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育系统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中”。[7]90 目前国内教材倾向于将其主要内容围绕交际话题, 以对话形式展开。以某版七年级英语教材为例, 其 “预备篇” 第一课: “Good morning!” (早上好); 第二课 “What’sthisin English?”  (这个用英语怎么说);  “正式篇” 第一课 “Mynameis Gina.”
 
(我的名字叫 Gina), 第二课 “Isthisyourpen- cil?” (这是你的铅笔吗?) ……。虽然英语交际语言教学目前得到大力提倡,并深入英语教学者心中,但是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往,其内涵中所包含的人文性被极大地忽略了。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单薄
 
语言的双向性要求学习者在目的语输入的同时,也将母语进行输出。母语的价值在外语教学 中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在比重方面应有所加强。Cortazzi和Jin (1999) 指出, 在语言教科书和教材中应该强化 “母语文化材料”, 即母语文化材料以学习者本身的文化作为内容。[16]刘润清(2004) 强调,“在教授外国文化的时候,不要忘记提醒学生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学习外国文化不 是为了全盘西化, 更不是为了忘掉自己的文。”[17]从文化角度对目前英语教 材进行研究,不难发现 “中国文化缺失” 的问题比较突出。无论是从相关主题、单元配置、文中所配插图等方 面来看,教材中围绕本民族文化选材偏少,且比 较局限和片面。以某版初中教材为例。该套教材七年级 (上) 册中共有12 单元, 其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单元数量仅为1 个, 而外国文化则在12单元中都有呈现; 而七年级 (下) 册同样有12个单元,其中中国文化单元数量占总单元数量的比例为16.67%,而涉及外国文化的比例则达到 41.67%。[18]更让人担忧的是, 用这些英语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如果从事一线英语教学会导 致 “由于本身中国文化的缺失更加重了这种文化失语现象”。[19]
 
(三) 思想教育性偏弱
 
英语教材既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5]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中赋有思想情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然而部分教材在此方面有所欠缺,如某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曾出现 “negro” 一词,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 对词意标注为“黑人、非洲人”,并且出现 “mostNBAplayersarenegroes”(绝大部分 NBA 球员是黑人) 这样的句子。该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Negro” 一词引起了黑人的普遍反感,其成为 “黑奴” “黑鬼” 的同义词, 被认为含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目前在西方主流社会是禁止使用的。对于辨识能力整体上还不强的中小学生而言,这样会造成他们在理解、吸收西方文化方面的偏差。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对策
 
(一) 教材编写渗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素材的挑选方面,新教材应关注各种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真实、地道、得体的语言,尽量保证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同时,教材应尽量选用经典、规范的语言材料, 并根据学生的水平作适当修改。因此,新教材选择的语言素材应该尽可能地取自英语国家真实使用的语言, 如图书、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广告等各种媒介中所使用的语言材料。[6]
 
第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因此,新教材不仅要关注物质文化知识, 如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而且要强调精神文化知识, 如哲学、文学、艺术、科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化内涵,才能有助于其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文化品格。
 
第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使用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比如, 在文本理解方面, 新教材应突破以往教材仅仅局限在表层信息的获取,更多针对学生的思维系统训练进行设计。此外,在语篇方面,新教材应加强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的选择,如适当增加议论文等语篇选材,为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供平台。
 
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教材要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比如, 在呈现某个语法知识时,教材应提供一些与之相关的语言素材和范例,引导学生观察该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区别,发现其语言规则, 并通过创设有意义的相关情境, 鼓励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尝试运用。
 
(二) 教材选材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新时期的英语教材应重视在语言学习中渗透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教材在渗透文化内涵方面应采用多元文化视角。一方面,教材不仅要关注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还应包括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教材更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大力彰显中国元素。第一,选材范围多样化。教材可以增加中国古代优秀科技、灿烂文化、精湛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如古代中国 “一带一路” 历史的发展等。第二, 主题挖掘深度化。教材可以增加中国传统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加强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诚信为人等。第三,思想上紧跟时代。教材除了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外,还需积极宣扬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 教材教诲性需要适当加强
 
教材的教诲性, 指的是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教诲性用社会学的说法是规训性,用教育学的说法是主流价值观的确立。[20]教材具有高度的倡导性和示范性, “教材编写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首先要在语言材料 中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1]英语教材既是传播英语语言知识的媒介,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载体。首先, 教材应该顺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进步的要求。新时期的英语教材应 坚持思想性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有 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树立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因此, 教材选材除了关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外,还应该适当增加宣扬爱国主义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如大力 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知识分子代表黄大年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其次,教材必须贴近学生生 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教材的思想教 育不仅仅体现在宏观方面,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日 常生活等微观方面,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 教于乐,做到 “润物细无声”。如教材在宣传节水教育时,其课文配图应避免出现水龙头没关、水流满地等画面; 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时, 教材选材应注意考试分数这个敏感话题,避免出现孩子得了高分就高兴, 得了低分就难过的插图、情景和话题等素材,以免误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郑东辉.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J].教育与职业,2005 (13):35.
[2] 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 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 石鸥.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 外语卷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英语课本(试用 本): 第 一 册  [M ].北 京: 人 民 教 育 出 版社,197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Cunningsworth Allan.Choosing yourcourse book
[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1995.
[8] 程晓堂, 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3.
[9] 束定芳,张逸岗.从一项调查看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J].外语界,2004 (2):54.
[10]Tomlinson. Materi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50
[11]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6.
[12] 迈克尔 W 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 [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序言.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英语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 材  (人 教 版 ) 的 研 究 与 实 验  [EB/OL]. 
[14]RichardsJC.Curriculum developmentin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5]UniversityofCambridgeLocalExaminationSyndi- cate.Teaching &testingcourse,UCLES,1995.
[16]CortazziM,JinL.CulturalMirrors:Materialsand methodsintheEFLclassroom [M]// E Hinkel. Cultureinsecondlanguageteaching.London: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196-219.
[17] 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4.
[18] 王晓辉.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失衡现象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23.
[19] 万志祥,罗其娟.中国文化内容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配置问题 [J].九江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4):102.
[20] 石鸥, 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 [J].教 育研究,2012 (4):92.
[21] 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6.
 
heCompilationofEnglishTeaching MaterialsforPrimaryandSecondary SchoolsoverthePast40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inChina
WuChi,YangYuntian
(Hunan NormalUniversity,Changsha Hunan410081,China)
Abstract:Thecompilation of Englishteaching materialsforprimary andsecondary schools has obtainedremarkableachievementsoverthepast40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inChina.Thefocusof theorientationofteaching materialshasshiftedfrominstrumentalitytotheunityofinstrumentalityand humanism.Thefocus ofthearrangementofteaching materials hasshiftedfrom learninglanguage knowledgetousinglanguageknowledge.Thefocusofthefunctionofteachingmaterialshasshiftedfrom ideologicaleducationtothestudent-basededucation.And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therearesome problemsintheEnglishteaching materials,suchaslowstandardin materialselection,limitedcontent abou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inadequate emphasis onideologicaleducation.To solvethese problems,compilationofEnglishteaching materialsinthefutureshouldstresstheideasofcultivating key competencies, selecting more materials abou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theinstructivenessofthe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40年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23/20190123112312799.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