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7 14:03: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校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内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方式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考核则是其中重要的检测手段,它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着诊断、评价、反馈及调控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课程考核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进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出专业课程考核的作用。文章将系统分析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在及问题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改革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朱熙宁.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0):255-257.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检验出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才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目前,为了有效实现高效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对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期望能够以此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让每一位高校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一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考核功能认可较低


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考核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专业课程考核的激励与促进作用不被高校大学生所认同。其次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考核无法有效反映出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专业课程考核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片面性并且对于今后的就业未能具有太大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专业课程考核功能的认可会逐渐降低。

(二)形式过于单一,不重视平时成绩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的总结性考核为主,开卷考核较少、笔试内容较多、期末考核为主、多元化考核方式少、理论知识考核较多、实践能力考核较少。这种考核形式会造成学生不重视平时成绩,进而许多学生常规上课不听讲,临近期末考试再临时抱佛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抄袭现象,上课考勤也仅仅是为了应付签到而已。甚至会出现有些学生为了应对期末考核,进行考试舞弊只为追求合格。

(三)专业课程考核内容过于呆板,无法体现出学生专业能力

高校期末考试是专业课程考核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际的考核内容却过于呆板,如专业课程考核中笔记内容及记忆内容较多,主要以教材为主,一般情况不会超出教材范围。其次期末考核中客观性试题较多,如单选、多选、判断、填空及问题等,综合性思考题较少,这些考试内容无法有效体现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

(四)专业课程考核目的存在误区

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检测,进而易于忽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专业课程考核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程考核只是为了获得合格分数,进而能够顺利毕业。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核评价功能非常欠缺。当学生完成考核后,通常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实际运用到底如何,教师往往不会过多思考此问题。

二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问题成因分析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具有相互促进与调控的作用。通过分析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出现此问题并不完全只是专业课程考核体制的问题,它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作用下所形成的结果,主要问题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思想观念问题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改革并不简单只对体制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需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这也是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高校内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问题阻碍着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

1.应试教育的影响

提及应试教育,我们便会非常熟悉。目前的高校生基本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长久以来都是通过教师灌输式的方式掌握知识,学生只需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即可。这种观念会逐渐延续到高校,如专业课程考核中笔记内容与记忆性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所占比例非常高,同时偏重考查教材内容。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是否会延续应试教育模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专业课程性质、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但是闭卷的笔试考核易于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平分也客观公正,考核成本低、考核内容广的特点,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将学生的精力放在背笔记与教材方面,若不及时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2.教师未能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观

自新课改以来,我国对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也非常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因此高校教师需要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业课程考核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能力进行检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部分学生认为现阶段的专业课程考核无法有效体现出自身的专业能力及水平,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造成此问题不仅仅是教师的原因,同时也有学生的因素。如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风不正,其次教师若仅仅依靠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若想有效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是教师所付出的工作未能具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做这些“无用功”。

3.教师无法发挥出专业课程考核的功能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除了具有选拔与评定的功能外,还具有以考促学的作用。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考核轻视常规测试,重视期末考试,因此对于平时的学习而言未能具有促进的作用。高校教师通过努力让专业课程考试达到以考促学的作用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具体还需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责任意识。若教师需要通过平常考核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然会增加许多的工作量,而这些内容并不能得到管理层的认可。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现阶段高校教师会采用出勤率与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结合总结性考试一起作为最终的成绩。教师很少通过专业课程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难以获得准确的反馈,同时也无法获知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制度方面问题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考核制度可以促进改革的实施,但是现行的一些制度却阻碍了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发展。

1.教师考核不合理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的主体为教师,因此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可以有效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现行的教师考核制度主要看科研项目以及论文的多少,对于常规教学只看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在职称评定上也以此为主,所以部分高校教师会认为花费过多精力在教学上回报太低,即便你教学再好,但这对于职称评定却毫无意义。正是这些制度导致高校教师出现消极的教学态度,进而造成课程考核内容陈旧,课堂氛围不活跃的现象。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考试舞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专业课程“考什么,怎么考”,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指挥作用,部分学生会认为:“为考试而读书”,这些方式都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目前学生专业课程考试成绩会被作为奖学金、入党以及评优的重要标准,所以学生考试的目的会变得趋向功利化发展,甚至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不惜作弊。最后以“出勤率及平时作业作为平时考试成绩”的方式缺乏合理性,主要是因为当今高校学风不正,抄袭现象极为严重,因此常规的专业课程专业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尤其是现在多以大班教学,学生非常多,对于教师而言会具有很大的教学负担。

3.教师未能意识到考试舞弊的危害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考试舞弊现象极为严重,对待作弊学生的态度也较为随意,随着高校大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对考试舞弊的反对声也越来越小。除了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外,还有高校教师为你能意识到考试舞弊的危害因素。考试舞弊不仅会导致成绩失真,还会对学校学习风气带来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学校常规的专业课教学秩序。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会努力作弊,当学生出现作弊现象时,教师一般会选择制止却不上报,这样也会加重舞弊行为的存在。

三 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策略

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专业课程考核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需要积极从教育理念及制度方面入手提高改革效果。

(一)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理念改革

更新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理念意味着人们将重新审视高校教育的本质,同时将会以新的组织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进而让大学专业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要求,由此可见理念改革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

1.树立正确的专业课程考核观

树立正确的专业课程考核观是实现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与前提条件,高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应摈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逐渐淡化专业课程考核的选拔功能,重视专业课程考核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同时需要修正考核目的,除了检查学生专业课程知识掌握情况外,更重要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能够产生正确的认知,进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整,确保自己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专业课程考核与应试考试不同,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励着学习奋发学习。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出发,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质量为原则,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2.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建立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并组织专业课程考核工作,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而人才则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进而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树立形成性评价理念

专业课程考核是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传统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单一,主要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一考定终身”,专业课程考核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不断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目前,形成性评价广受关注,高校专业课程考核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水平。所以高校需要积极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树立形成性评价理念。形成性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与培养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反馈,进而不断激励学生。

\

 
(二)课程考核制度改革

高校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制定课程考核制度时,需要加大实践能力考核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以此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需要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制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而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则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建立完善的教学能力考评机制。首先建立公正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评制度,客观分析教学实践结果,如部分高校所实行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校内互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还可以加入教师自评。

综上所述,高校应认真分析专业课程考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进度,确保专业课程考核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丽,甄琛.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课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111-113.
[2]夏娜,任小娜,贾淑萍,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究——以喀什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23):134-136+139.
[3]王芳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以兰州城市学院为例[J].内江科技,2014,35(10):92-93+78.
[4]玉开慧.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考核模式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山西农经,2016(11):144-146.
[5]冯敏,宋彩萍.英国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现状及其启示——以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国际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6):56-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6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