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7 09:46: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超时空性、全方位性、易接受性、渐进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因此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重视程度和开展情况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此,本文就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重显轻隐”思维、“隐过头”现象、“形式化”倾向等主要问题,提出从树立显隐结合的理念、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力等方面增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文引用格式:李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233-23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淡化其角色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效果。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引起了重视,许多高校为此开设了诸多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但是,高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隐”,其“隐”的独特之处在于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追求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无痕效果,从而呈现了其自身的显著特点。

一是超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摆脱纯理论的灌输式说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潜藏在受教育者身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载体,灵活地安排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下受到熏陶和教育,以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是全方位性。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1]。”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利用校园文化、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景观、文体活动、研讨辩论、学术报告等有形或无形的载体,有意识地将隐藏在受教育者周围的隐性教育资源贯穿其中,使受教育者在浏览网页、参与活动等过程中无意识的获取知识,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

三是易接受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立的内容,而是要与专业课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等途径融合[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间接的方式将教育内容隐藏于受教育者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使受教育者在未意识到自己被教育的同时受到感染、感化和熏陶,这种教育角色意识的淡化,摒弃了以往教育者强行灌输式说教的意图,使受教育者成为自愿、自主的主体,更容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进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四是渐进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必然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产生实际教育效用[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受教育者周围隐藏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感化受教育者的思想,在给受教育者内心带来深层次情感体验的同时,使受教育者逐步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并指导其行为方式。这种教育效果通常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

 
二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显轻隐”思维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显性教育方式的补充和完善,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环境提出的新要求[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二者均需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其重要补充,二者相互配合一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仍是多侧重于强调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青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截了当的“灌输式”教育,而缺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片面地认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项目对其思想引领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不大,正是这种“重显轻隐”思维的存在,致使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隐过头”现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类型,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之“隐”,需要教育者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的隐藏在受教育者周围生活、学习等环境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灵悟其中的教育信息,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者通常会竭尽全力迎合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着教育者对教育内容“隐过头”的现象,而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来意义,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产生负面效应。

(三)“形式化”倾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很多教育者错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学术报告、理论讲座等形式即可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缺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系统性认识,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了仅是穿插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一的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注重形式,而疏于对教育者的引导,使教育者对于隐藏在形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领悟不透彻,只获得了表面的、肤浅的感官体会,未能真正发挥出整个教育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重要作用。

三 增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树立显隐结合的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引导行为,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引导正确的行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仅是传统的课堂纯理论灌输式的说教,忽视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课堂理论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但是一味地只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纯理论灌输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正确认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是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教育者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全面渗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显隐合力,帮助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5]。”可以说,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会有着无形的影响力。教师作为一本“活的教材”,应秉持“学为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准则,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使教育者在听其言,观其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者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感染、感化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根据自身各方面实际情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在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的技能,发挥自身人格感召力责无旁贷[6]。

(三)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力

朋辈群体即年龄、知识背景、心理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相近而形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朋辈群体的影响力有其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数时间都是与朋辈群体在一起交往、学习,朋辈群体之间互相影响决定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7]。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朋辈群体之间影响力的真实写照。因此,高校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采取分类指导等不同方法正面引导朋辈群体,注重朋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言行举止对朋辈中其他人的潜移默化影响,譬如,借助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朋辈交往,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标杆;或者从朋辈群体中评选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意见领袖,通过发表个人独特见解、讲述好人好事等,使朋辈群体其他人能够感同身受,积极效仿。

\

 
四 结语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之处的重要补充,当前,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渠道。为此,我们要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途径,以发挥其对受教育者持久的思想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成希,钱发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本质和思维范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2):268-269.
[2]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9-110.
[3]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特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2):19-22.
[4]苟国旗,张思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性教育方法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5):122-123.
[5]蒋维.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应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6(4):7.
[6]宋广益.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践行方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87.
[7]胡晓燕,周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38-3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4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