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独特性已经成为是其实施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和功能;探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对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提出了具体实施对策,希望能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实施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林小敏.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37):235-
237.
思想政治教育对素质教育有着支持、引导与保证的作用,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环节。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地高校传统教育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面新世纪大学生生活背景、情感方式、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具有的自主性,还是采用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趋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课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征
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特征的主要意义,就是区别于以思政教育理论课为主的显性资源,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资源主要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校园环境中,无法直接作用于受教者。因此,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主要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存在的广泛性
主要存在于大学生生活之中,从有形规章制度到无形舆论氛围,从校园物质环境到精神文明成果,从社会实践活动到校园人际系统,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潜在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感染、教化和启迪大学生,并充分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实施。
(二)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作用方式的内隐性
通过学生自身内化起作用,主要依靠学生的体验。通过构筑教育环境,精心选择相关载体,不知不觉传递给学生渗透其中承载的思政教育信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积淀于学生内心,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
(三)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通过广泛存在的校园建筑、景观设计等具体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以及包含校园育人理念、规章制度、校风校训、师德师风等抽象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两者并存的校园文化生活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会使学生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特质、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规范高尚的行为表达,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实效性长期以来始终不高,是困扰思政教育相关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难题。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特征与地位,不仅可以保障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承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对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认识和全面分析,可以与显性教育资源相互支撑、相互结合。从而对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实现优化整合以及合理配置,保证思政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完成资源信息的有效传递。
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就是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实践表明,教育方法的隐蔽与间接,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带来更为巩固持久的教育效果,消除学生的反差心理与不平等感。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有助于克服显性教育方式的枯燥与单一,其存在具有广泛和作用的内隐性,是保障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三 高校校园文化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存的主要载体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伴随高校共同发展和同时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作为社会大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校园为空间、师生为主体的精神物质创造过程。而在高校校园中,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范围更广、育人成效更显著且育人途径更丰富。根据对大学生发生作用的场域,可分为课堂外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以及课堂内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前者主要存在于人文氛围与自然环境中,指所有课外的思政教育资源;而后者指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方式及内容中所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都各有不同,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独特的成功教育方式,它可以内化为学校的行为与制度,外显于物质形态,尤其是浸润于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操守以及审美情趣等精神方面,这些都是课堂外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 高校校园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性特征
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从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功能特征与优势出发,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隐性特征。总体而言,校园活动文化的体验性与制度文化的规范性,精神文化的隐渗性与物质文化的直感性,校园师德文化的标杆性与媒体文化的共享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可以感染和陶冶师生,并对其实现潜移默化,强化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它像知识灌输一样,不需要任何抽象形式,像法律制裁一样,像道德说教一样,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者,从外部强加于人,让他不知不觉自愿去体会、去感受且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校园主体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物质文化对象,是校园文化的物态体现,主要体现为教育教学设备、校园绿化等自然环境、校舍等建筑装饰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制度活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可以与其他形态的校园文化一起,激发起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使生活于校园的主体受到启发,共同承担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主体共同的行为导向和价值观就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它是深层的内在,相比较而言,校园师德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以不同方式体现着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可以对整个校园弥漫一种精神氛围,其最显著特征就是隐渗性,使生活在校园的主体心灵得到净化,感受到无形的精神感召,行为实现转化,提高境界,从而真正实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纽带就是校园制度文化,其可以明确规定校园主体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对不服从制度行为进行处罚,对服从制度行为予以表彰,以此来规范和约束校园主体的行为。突出强调师生的做人准则、奋斗方向和理念信念,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校园制度,在保证校园秩序的同时,彰显更加教育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制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
校园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校园文化的新兴主力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显性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转变,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个性化、自由化、共享化等独有特征,而这些特征所贯穿的教育过程、所涵盖的教育特点正是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新渠道和新载体,不分时间和空间维度影响着校园主体。
增加实践体验平台、搭建理论联系实际是校园活动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旨在完善学生的理想人格塑造,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为校园主体提供发展个性、展示才能、发挥特长的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成为校园主体所接受和喜爱的活动,并调动校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参考活动中,升华了情感,增加了体验,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
五 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创设校园物质文化——寓教于境
高校校园的物质环境就是校园物质文化。一定的环境条件是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校园环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校园环境的积极营造,推动实现学校处处有教育,学校处处是教育。另一方面洁净优美、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使大学生感受现代文明人的道德追求,在生活中产生审美愉悦。与此同时,也是濡染大学生、蕴含学校展示人文关怀与办法理念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在校园的主体责任感和归属感,应让大学生动手布置校园环境,以此来增强学校教育的信服力。从而在大学生内心中沉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用心品味和用眼观察过程中,真正实现德行内生,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二)凝练校园精神文化——寓教于情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精神力量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主要指实现寓教于情,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动力。
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教风学风的引导和管理,发挥其无形的示范效应与激励功能,创设校园内积极的人际氛围和群体文化,在大学生内心中形成理想信念与价值观,激励个体自主发挥创造力和积极性,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思想品质起到巨大作用。
(三)弘扬校园师德文化——寓教于人
高校在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人员的内隐性。所谓内隐性就是指高校教师不去刻意讲解或呈现,而是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地传播正确价值观与人生信念,以重塑高校学生的道德体系、行为规范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可见高校师德文化必然是高校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我们应自觉反思、对照并践行“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四)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寓教于理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在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是校园规范的总和,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秩序保障,其是校园主体的行为准绳,体现着学校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实现制度的体系化与科学化,建立健全校园教育管理制度,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才可以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做到有言在先,约法在前,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中,加大宣传,方可真正落实形成良好的校纪校规。
(五)融合校园网络文化——寓教于媒
占领网络教育的新阵地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口号。而“微网络媒体”正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它的到来更加颠覆了高校显性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的陈旧模式。只有创新微网络媒体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传播模式,利用微网络媒体搭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才能驾驭和发挥微网络媒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个性化和隐蔽性等特点,才会更符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才更容易被校园主体所接受和喜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六)革新校园活动文化——寓教于乐
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优化第二课堂、与时拓宽寓教渠道;大胆创设实践平台、实时强化实践实效,不仅可以实现寓教于乐,还可以大大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引领大学生将实践涵盖的内涵和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信仰追求的重要隐性教育方式。
因此,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革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和引领行为,捕捉大学生接受知识途径拓宽的特点以及思维活跃度,调动每一位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感和含金量,并根据自身思想实际,实现大学生在参与中了解自我,在彼此沟通合作中,精神上受到鼓舞,思想上受上教育,并实现自我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析,是构建高校完整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核心指标,是积极寻求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并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正推动着我国高校校园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波,陈兴丽,魏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93-96.
[2]王彬彬.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84-86.
[3]赵飞,吴男.微网络视阈下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3):425-428.
[4]徐小萌,陈敏.高校隐性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机理与路径实现[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1).
[5]胡晓燕,周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v.20(03):85-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