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高校财经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以国际金融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11 14:10: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国际金融》不仅是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经济类各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主干科目。地方性本科院校虽然吸纳了大部分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但《国际金融》的课程设置存在与就业脱节、教材教辅较为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低。为此,文章以地方性本科院校为例,从教材、教学方式、考核制度以及课程设置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指出了《国际金融》课程的不足之处,探索了可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教改方案。

关键词:《国际金融》;地方高校;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杨亚慧等.地方高校财经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金融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0):211-214.

放眼当今世界,经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动度不断增强。在这一潮流中,我国与全球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溢出,也会导致我国经济蒙受损失,譬如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均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对抗全球性风险?如何使跨国资金更高效地流动,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与之相应的是,劳动市场缺乏能够解决此类问题的人才。这就对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要培养国际金融方面的优秀人才,必须着力改革国际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以《国际金融》课程为重中之重。《国际金融》课程不仅是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还是金融学方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宏观金融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主干科目。

然而,与金融全球化进度不断加快这一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速度相对缓慢,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具体表现为: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互动少、学生学习效果欠佳;很多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也不在国际金融的范畴之内。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包括:对地方性普通院校的学生而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是其主要求职方向,从求职层面而言,学生缺乏以求职为目的而进行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的,与财务会计等专业相比,较难开展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低。

诚然,《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传统的金融类课程,已经存在一些颇为成熟的教材和课程安排。但该课程在教材、教学方法与考核形式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在地方性普通院校的教学中更为突出,因为相较于“双一流”院校,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大班教学、学生自律性较差等特点。而就全国而言,地方性本科院校吸收了大部分的学生,因此,基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鉴于此,本文以地方性本科学校为例,从教材、教学方式、考核制度以及课程设置四个维度出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指出《国际金融》课程的不足之处,探索可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教改方向,为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献计献策。

\

 
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四大因素

与其他经济、金融类课程相比,《国际金融》课程既有宏观分析框架,又有微观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国际金融”课程的设置都存在差异[1]。一般来说,商学院偏重微观层面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而经济、金融学院偏重宏观层面的开放经济学理论。从教材编排上看,国际金融教学有宏微观相互融合的趋势。整体上看,课程的教学方案、大纲等在逐步完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降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整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略显陈旧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部分。教材编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和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与芬斯特拉(Robert C.Feenstra)和泰勒((Alan M.Taylor)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是国外经济学院国际金融课程的主流教材,其下册介绍了开放宏观经济理论。塞尔居(Piet Sercu)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介绍了跨国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投融资等问题。而巴克利(Adrian Buckley)的《国际金融》则整合了开放经济中的宏微观理论。

国内的经典教材有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陈雨露的《国际金融》和易纲、张磊的《国际金融》[2]。近几年,又涌现出一些新教材,譬如,杨胜刚等的《国际金融》、宿玉海和卫娴的《国际金融学》以及王晓光的《国际金融》等。

总之,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丰富多样,但大部分教材还是停留在一些经典理论中,对近二十年来的诸多新兴理论介绍不足。以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市场微观结构方法为例,姜波克的教材中虽然介绍了存货模型和信息模型,但篇幅较短,仅有一页内容;杨胜刚等的教材对此展开了叙述,遗憾的是,理论介绍中过度引用文献,却未能对其理论和流派做系统的梳理,对本科生而言可读性较低。而实际上,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市场微观结构方法已颇为成熟,实证中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但国内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很缺乏。由此可见,新理论引入教材,让前沿理论快速普及化,是国内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改进方向。

(二)教学模式刻板

《国际金融》课程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课堂气氛不活跃。近些年,涌现出了不少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模拟交易、翻转课堂等,其目的是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然而,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点,许多新型教学模式难以适用,理由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知识偏重理论,实际操作性不高。《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课程。传统的课程侧重对介绍国际收支、汇率、金融危机等理论,外汇交易占比不大。课程内容不贴近生活,学生兴趣度不高。此外,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对先修课程有一定的要求,更加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在学习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时,学生需要具备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相关的理论基础。因此,重理论、难度大,使得国际金融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交易。

第二,师生比例低,且学生自律性不强。随着本科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大部分地方性院校的师生比不断降低,教学资源紧缺,大班教学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而大班教学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难以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制约。此外,地方性院校的学生自律性不高,很难在课外自学课程,使得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进展困难。

(三)考核制度单调

教学效果与考核制度联系紧密,比如:对于无考试仅有课程论文的模式,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懈怠。因此,合理的考核制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这里指的考核制度,包括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和对教师的教学考核。

1.学生成绩考核

一般来说,国际金融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分别占2:8或是3:7的方式,即决定最终成绩的主要是考试分数。考核构成具体分为: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出勤、回答问题等;在很多地方性院校,整个学期只有学期末的一次考试。这种考核制度历经多次教学改革,具有科学性。然而,考试分数占比过多,会使很多学生只专注于卷面分数,造成课堂师生互动低、学生参与度不高的不良结果。此外,“一考定音”对于部分非考试型学生不公平。倘若学生自律性较低,则会出现平时不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现象。而这些,都与教育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教师教学考核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往往采用学生教学评价系统,用教评分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把学生单方面的打分作为唯一指标,显然是欠妥的。由此可能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给上课要求严格、作业较多的老师打低分,给打分高、不布置作业的老师打高分;另一种是教师只重视教评选项中的要求或是功利性地讨好学生,获取高分[3]。如此以往会大大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会造成教学水平的倒退。

(四)课程衔接欠缺科学性

科学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事半功倍,也提升了教学质量;相反,不科学的课程安排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一些先修课程,因此许多高校把这门课程安排到大三。但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与经济类学院开设的《国际经济学》必修课有很大部分的重合,尤其是选用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或是姜波克教材的高校,而《国际经济学》往往在大二开设。也就是说,许多大三学生课上学习的国际金融知识,在大二的《国际经济学》课堂上已经学习过了。内容上的重复,使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比较松懈,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 提升对策

针对上述导致教学效果欠佳的因素,结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

(一)教材

1.引入前沿理论知识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金融局势,各种前沿国际金融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国际金融状况,促进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如前文所述,将前沿理论引入本科教材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导向。因为前沿的理论知识是对经典理论的改进和拓展,其目的是使原先的理论框架更加贴近当前形势,逻辑上更符合现实,使学生更容易抓住当前现象的本质,进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下面以外汇干预这一重要概念为例,说明前沿理论的重要性。口头干预作为外汇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已被广泛使用,其有效性也在中外实证研究中被反复检验。近二十年来,口头干预已成为欧美诸多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多教科书只对其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许多教材分析了冲销式和非冲销式干预的效果,却未能对其传导渠道进行说明。而实际上,口头干预与实际干预的传导渠道相似,都是主要通过信号渠道、协调渠道和资产组合平衡渠道进行信息传递。换言之,增加外汇干预传递渠道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够补充口头干预介绍的不足,还可以完善实际干预的理论体系。

\

 
2.结合国情修正经典理论

《国际金融》主要围绕西方经典理论展开讨论。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成熟,存在较多的国家干预。可见,照搬西方理论很难解释我国的国际金融问题。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修正西方经典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进而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

以人民币汇率为例,说明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难以衔接问题。近几年来,央行多次调整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报价机制,主要内容有:2015年,“811汇改”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机制;2016年,采用“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2017年,将“逆周期因子”纳入报价模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汇率安排,2016年之后中国的实际汇率制度从“类似爬行”转变为“其他管理安排”。这种汇率制度不属于主流汇率安排,西方的汇率理论未对其做详细的说明。相应的,经典的汇率理论难以解释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和波动,可见生搬硬套西方经典理论是行不通的。相反,必须对经典理论进行合理的修正,才能用来解释我国的情况。

(二)教学方式

1.结合时政热点


国际金融知识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通过了解时政热点中的国际金融事件,学生可以很好地解答现实中发生的经济、金融现象。在课前分析一些近期国际金融方面的新闻,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效果;或者在讲解理论模型时,尽量结合时政热点进行举例分析,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中,中美双方都对各自的部分进出口产品提高了税率。在讲解实际汇率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将这一热点话题中涉及的真实税率应用到计算当中,引导学生计算出增税后这一进出口产品的实际汇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汇率变化对国际收支、产出、内外均衡等方面的影响。

2.分组讨论

近几年,许多学者提出将“问题导向型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项目导向式教学(Project-oriented teaching,POT)”“seminar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教学中[4][5][6]。这些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拓展空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基于地方性院校的特点,这类教学模式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被完整地实现。但其中的教学理念可以被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比如:模拟一个真实的经济环境,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到讲台上分享讨论的成果。

譬如,教师在讲解汇率制度优缺点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支持的汇率制度,选择相同的学生成为一组或几组,展开组内讨论和组外辩论,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总结本组的核心内容。通过这种分组辩论的方法,各种汇率制度的优缺点就被自然而然地整理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动脑思考的过程,并且培养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考核制度

1.学生成绩考核:多维度


用单一的期末考试来决定总成绩的考核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一方面,学生容易投机取巧,仅以考试为导向来学习;另一方面,一场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如果考试题目恰好与学习盲点重合,且考题又缺乏代表性,那么考试成绩有失公正。而采取多维度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在此,我们建议参考国外大学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一般来说,一学期(从长度上来说,国外的一学期往往短于国内)有多次考试和作业:在学期中,多次考试一方面能既能促进学生掌握并消化各知识模块,又能减轻期末考试的负担,另一方面能督促所有学生跟上课程进度,防止部分学生“掉队”;学期末时,更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如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比如,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划分为:出勤占10%,两次作业各占10%,课堂参与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30%,案例分析报告、课程小论文或论文演讲(presentation)占10%。另外,可以采用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助教的形式,以减轻教师批改试卷和作业的负担。

2.教师教学考核:全方位

如前文所述,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不少问题,难以准确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如果考核制度不合理,结果缺乏可信度,那么教学考核将失去意义,沦为形式主义。此外,考核后的问责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控制,无法对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帮助,并且反馈时效性差、渠道不通畅[3]。长此以往,会损害教学风气,影响整个教学体系。

为此,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规范教学评价体系。有些学校的教学评价过于形式化,把教评安排在下个学期的开学前后,导致学生把对上学期成绩的情绪施加到教评分数上,从而造成给分容易的教师评分高,给分严格的教师评分低的不公正结果,无法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评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把分数高低而导致的个人感情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分离开来,促使学生给出客观公正的教学评分。第二,落实同行随机听课考核,设置同行评价量化机制。很多高校都出台了这项规定,但执行力度不足,且缺乏量化指标。安排本院系和外院系教师进行随机听课,并设置详细的量化打分系统,一方面降低了同行恶意打分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能得到同行的评价,获得对专业(本系)和通识(外系)两个层面的教学效果评价。第三,对有网课的课程,可以增设网友评分。现在不少课程开设了网络课堂,面向更广大的社会大众。学校可以增添网友打分系统,将之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借此加强网课质量,提升学校和教师的知名度。

(四)课程设置

1.注重课程衔接,避免内容重复


国际金融学从国际经济学发展而来,随着金融全球化、投资机构化和交易电子化,逐渐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知识存在重叠。对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协调好不同院系专业对关联课程的安排,避免课程内容重复,防止学生学习兴趣骤降。

2.增加实训课

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要使学生快速进入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提供与岗位接轨的实训课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建议学校与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三 结语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和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教材、教学方式、考核制度和课程设置四个角度梳理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的不足点,并针对欠缺之处,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提升对策,以期对国际金融的课程改革提供帮助,为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建设贡献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金巧兰.浅谈《国际金融》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33-235.
[2]沈军,王聪.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2):75-77.
[3]许淑雯,周湘林.高校教学质量问责反馈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4):75-79.
[4]苗芳,谭会平,刘秀玲.基于项目导向的国际金融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02):52-55.
[5]梁锶.PBL教学模式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199-200.
[6]马桂花.加拿大高校seminar教学模式及其启示——以约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8(10):56-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3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