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ECHO模式下的《基础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5 11:15: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读写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作文教学观念陈旧等现象。本文尝试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ECHO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本文运用一个教学课例展示如何通过6个教学步骤实施该教学模式。

关键词:《基础英语》;ECHO;读写结合;语篇构建

本文引用格式:赵金贞.ECHO模式下的《基础英语》读写结合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77):184-187,199.

一 引言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相似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都包含有预先存在的记忆结构,都对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写作过程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扮演作者的角色,理解作者的意图[1]。美国读写教学研究的领军人物Lucy Calkins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深入美国中小学校做教师培训,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传递给广大语言教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英语整体教学法的实践探索[2]。国内外的研究证明,读写结合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同步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Schlumberger[3],Mermelstein[4],Park[5],Zhang[6]等)。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精读》被《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取代,便反映了读写综合教学的思想。同时,有些英语教材也取名为英语读写教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仍旧没有落实到实处,譬如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二 问题分析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与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和英语阅读等课程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得到语言技能分项训练的同时,得到语言基本技能的整合性训练。当前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课文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

在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很重视阅读教学,轻视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讲解单词、词组、句型结构的用法;在材料处理方面,将一篇完整的课文逐句逐段讲得支离破碎。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使他们在阅读语篇时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点上,忽略了语篇的整体性,忽视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从而影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结构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

 
(二)读写教学分离

在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往往是作为两个独立部分而分别讲授的。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语法、词汇、句子的讲解上,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语感和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语篇结构关注不够;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强调语法规则、词汇、句型的正确性,不重视对学生情感、想象力、信息交流能力的塑造,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指导。该教学模式忽视了知识构建的内部规律,割裂了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致使很多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水平低下,导致许多学生进行读写时障碍重重,缺乏读写兴趣,体验不到正常阅读和写作带来的成就感,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差。很多学生的读写能力都难以达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7]的要求。

(三)写作教学观念陈旧

在广大英语教师的心目中,作文很难教。教师一般都认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呈自由发展状态,与学生的阅读积累有关。教师可以教的是知识、方法和技巧。而作文最重要的是思维和文章的内容。没有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如同“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很多教师将写作教学局限在单词、短语、句子以及语法的层次,对词汇以及语法结构进行充分讲授和训练,而对于学生的篇章意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读写结合的实施方案和方法

根据以上对《基础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在ECHO教学模式下,将课堂教学进行延展,以课内外结合和读写结合的方式对《基础英语》课程中的读与写进行教学改革。ECHO教学模式指的是建立一种拓展性(Expansive),合作性的(Cooperative),人文性的(Humanistic),开放性的(Open)英语课堂[8]。将ECHO模式应用到本课题中,如下图所示:



\
 


该教学模式以阅读为基础,要求学生能通过仿照文本的话题、结构、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内容重构文本。使学生通过篇章分析,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打开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人文知识得到增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为进入高年级的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以读写结合为主线,同时关注学生听、说、译等能力的发展。

在ECHO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前、课上以及课后三个步骤达到读写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课前: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阅读时,要注意质与量的关系。每周两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下仔细阅读,悉心品味文章的精髓,课上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策略、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使学生从阅读中接受佳作的思想启迪,积累语言经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自然产生对英语的直觉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与视听说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周观看一个5分钟左右的小视频,视频的来源可以由学生提供或是老师选定,比如Ted演讲或是其他慕课资源。观看完后,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录音。让学生在听说中思考、理解并进行(口头)写作。以拓展、开放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和思辨性。(二)课中: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学生建构篇章的能力

(1)通过篇章结构培养构建篇章的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自上而下,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阅读方式。首先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的分析,对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及衔接手段的分析,以及对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分析,借以掌握英语写作的内在规律,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明白组句成章的各种原则,进而增强篇章意识,帮助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构筑文章的框架结构,为将来的英语写作准备必要的技能。

(2)从语篇的宏观结构入手,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组篇方式

首先培养学生对语篇结构的分析能力。通过对各种文体的分析,使学生熟悉英语篇章的常见结构(如议论结构、描写结构、说明结构和叙事结构等)和这些结构中常用的段落发展方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类比、因果关系、比较与对比等),并使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和不同要素的层次结构。面对不同体裁的课文,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熟悉各种写作体裁和组篇方式。根据文体特点来组织、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案。教师应尽量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体裁、内容、形式的文章,引导学生模仿,从文章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训练自己的思维。

(3)以语篇的有形网络为线索,引导学生辨别篇章中的连贯手段

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联结语篇的主要方式:语法手段(照应、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以及隐性衔接手段,如主述位结构。通过有目的明确的寻找性练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悉心揣摩,并不失时机地讲解与之相关的写作知识技巧,使他们对英语文章的组篇方式和衔接手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写作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后:阅读后让学生仿写

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教师讲解提供的背景、学生交流提供的各种观点,相同题目下由学生自己选取角度进行写作。在由语篇阅读向语篇写作转移时注意6点:(l)形成提纲或梗概的词语一定是本课中出现的;写作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词语。(2)在形成提纲或梗概时教师要对语篇的衔接手段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免写作时出现上下互不衔接的孤立句子。(3)在形成提纲或梗概后可留出3-5分钟的静默期,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强化输入。(4)写作前教师一定明确要求: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词语写。(5)讲评的重点放在词语用法和写作技巧,甚至可以回到课文之中,重新理解某些词语的用法和作者的写作技巧。(6)写完之后,要求学生将作文传递到网上或学习平台上,如句酷作文批改网。学生会得到一个分数和修改建议。进而学生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小组讨论修改以及教师指导修改。

简单地说,该教学模式采用导、读、析、论、写、评/改六个教学环节,进行读写结合的具体操作。具体教学步骤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活动如下:






四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英语综合教程1》[9]第一单元的文章Never Say Goodbye和The Fun They Had为例,分析如何利用课本资料、课外资源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步骤一导

在论文批改网上(www.pigai.org)布置题为An Impressive Weekend的作文,学生在一周后完成。按学生写作分数排名导出学生的论文,教师进行评阅,找出典型的论文作为案例讲解。

要求学生阅读同学作文。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Do you think this weekend is special?Why or why not?
2.Is there a part which impresses you the most?If yes,why does it impress you so much?
3.Can you find some words which give you vivid descriptions of some specific scenes?

步骤二读

首先,学生阅读课文Never Say Goodbye[9]的第2自然段和The Fun They Had[9]的第12自然段,划出印象深刻的词汇和表达,思考打动你的理由。

When the final day came,I ran to the haven of the small back porch and sat alone,shuddering,as tears welled up from my heart.Suddenly I felt a hand rest on my shoulder.I looked up to see my grandfather.“It isn’t easy,is it,Billy?”he said softly,sitting down on the steps beside me.

He was a round little man with a red face and a whole box of tools with dials and wires.He smiled at Margie and gave her an apple,then took the teacher apart.Margie had hoped he wouldn’t know how to put it together again,but she knew all right,and,after an hour or so,there it was again,large and black and ugly,with a big screen on which all the lessons were shown and the questions were asked.

然后,学生阅读补充材料,英文绘本Berenstain Bears系列绘本Baby Makes Five[10]中的两段。

It was spri ngti me i n Bear Count ry and everything was fresh and fragrant.The trees were budding in bright springtime green.The lilacs were in full bloom.Early butterflies flitted from tulip to daffodil,and all the mothers of Bear Country were busy taking care of their little ones.

Mama Robin was feeding worms too her chirping little fledglings.Mama Rabbit was teaching her baby bunnies how to hop.Mama Frog was taking a jar full of tadpoles out for a stroll.And in the Bear family’s tree house,Mama Bear was taking care of her cubs.

步骤三析

首先,分析课文材料,找出进行细节描述的词汇,如第一篇文章中的“small,shuddering,tears welled up from heart,softly”和第二篇文章中“round little,a red face,smiled at,gave her an apple,large and ugly”等词汇,分析这段描述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其次,分析课外补充材料。先分析段落结构,该段落含有两个总分结构。第一个总分结构:第一句话是总体描述everything was fresh and fragrant,然后从trees,lilacs,early butterflies,all the mothers四个方面描述fresh和fragrant。在描述每个事物的时候又使用了具体的词汇,如“bright springtime green,in full bloom,flitted,tulip,daffodil,taking care of their little ones”。第二个总分结构:all mothers were busy taking care of their little ones.然后从Mama Robin,Mama rabbit,Mama Frog和Mama Bear进行详细描述。学生头脑中慢慢构建出由总体到具体的框架图,老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具体词汇的应用。

步骤四论

首先,根据对课内文章和课外材料的分析,小组讨论、总结出细节描述的步骤和方法。然后,学生和同伴讨论自己的作文,找出重点进行细节描写的部分。如何构建由总到分的结构,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节描述,使用哪些词汇等。

步骤五写

用一个如何进行细节描述的微课强化写作的步骤,扩大细节描述的范围和视角。介绍如何从物理状态、行动描述、内部状态等各方面进行细节描写。按照以上的步骤,选取作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写作练习。

步骤六评/改

自评。查看自己论文的结构,角色,场景。看看结构是否符合由总到分的结构?有没有细节描述的部分?如果没有,请按以上方法补充。

同伴评阅。同学之间互评论文,找出符合细节描写的部分,并提出修改建议。

网上提交作文。根据网络提示修改语法、拼写等错误。

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文终稿,进行评阅,并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分析。

五 教学效果

通过为期两年的教学,学生尝试了不同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通过评阅学生作业、分析英语统测成绩、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让学生撰写课程评价报告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总结。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和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文框架、思路的理解更为清晰、能够很熟练的分析出文章的结构和构篇思路。写作时框架清晰、思路明确,并且会使用特定的方法,给自己的作文增色。

14商务英语两个班英语专业四级(TEM-4)的通过率为85%,显著高于另一个未实施教学改革的平行班的通过率(72%)。80%以上的同学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并撰写文章概述和反思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方面有很大帮助或帮助。85%的同学认为教师分析课文结构,然后模仿结构写作,再进行点评,再修改作文的教学模式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通过访谈和撰写课程评价报告,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在词汇、阅读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课外补充阅读以增进知识面,并进行仿写的形式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尤其喜欢线上的英语写作。90%以上的同学认为线上写作促进了英语表达,系统的评分和排名,促使自己不断进行修改。

六 结论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能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学生建构篇章的能力,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写作层次训练,使得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但其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与学生的积极配合程度以及英语水平紧密相关。其长期的教学效果仍需进行量化和通过对学生的问卷以及访谈获得。但就目前来看,该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处于良好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谢薇娜.谈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J].外语教学,1994(4):50-52.
[2]牟金江.国内外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与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0(3):103-107.
[3]Schlumberger,A.L.The effects of elaboration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execution of a reading-writing task[D].University of Arizona,1991.
[4]Mermelstein,L.Reading/Writing Connections in the K-2 Classroom:Find the Clarity and then Blur the Lines[M].Pearson Education,2006.
[5]Park,J.Integra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extensive reading[J].ELT Journal,2016(3):287-295.
[6]Zha ng,Xi a o ya n.Re adi ng–wri t i ng i nt e g rat e d t a sks,comprehensive corrective feedback,and EFL writing development[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17(2):217–240.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徐蓓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ECHO教学模式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16-118.
[9]何兆熊,顾大僖.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1[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10]Stan&Jan Berenstain.The Berenstain Bears and Baby Makes Five[M],New York:Random Hou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20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8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