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梦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凝聚力的精神动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文章在中共吉林省高校工委印发的《吉林省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方案》的指导下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使学生筑造自己的“中国梦”,实现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的统一。
关键词:学习筑梦;中国梦;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陈晨.“学习筑梦”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1):160-161.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思想,核心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梦”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通过“中国梦”夯实大学生的道德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使大学生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结合,通过个人努力成就中国梦[1]。
一“学习筑梦”思政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对其认识世界,实践人生目标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是对真理的一种信仰,是其不断奋斗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吉林省“学习筑梦”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筑梦”是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打造的一个鲜明标识,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在“学习筑梦”思想的引领下进行建设,可以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教育职能,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助力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高校思政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引导,可以使大学生深刻认识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国情,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人民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学习筑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自信的关键促进因素,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为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高校现行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基本理论课与通识课、专业课等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践行理论,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在了解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升其奉献社会的使命感。通过“学习筑梦”思政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用“中国梦”激扬自己的青年梦,把建设国家的远大抱负落实到行动中,做时代的开拓者[2]。
(四)推动思政教学的改革
高校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基础,高校一直非常重视,但是学生一直不是很重视。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在“学习筑梦”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思政课将以深刻的观点阐述了“中国梦”和“学习筑梦”的内涵,并触动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点燃了大学生报国的理想。“中国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学习筑梦”以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为目标,可以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习筑梦”背景下,思政课以生活化、通俗化的内容接近了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在丰富大学思政课思想的同时推动思政课进行改革。
二“中国梦”与高校思政课程结合主要内容
(一)课堂教学方面
高校思政课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场所为课堂,为提升思政课堂对“中国梦”的理解深度,需要先对思政课程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先加深教师对“中国梦”的理解。之后加强对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如将“中国梦”内涵作为一个专题融入思政课中进行系统、深入讲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共鸣。“中国梦”的思想比较广泛,可以与思政课、与通识课、与专业课进行结合,通过实效性并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学生对“中国梦”的个性化理解。
(二)社会实践方面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社会实践为辅,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对“中国梦”的认同,并体会“中国梦”价值与意义。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等参观,并通过对历史文物的参观了解体会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升学生的使命感。
三“学习筑梦”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
在“学习筑梦”背景下,思政课建设需要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作支撑,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的引领下,高校思政课建设要加强对原著的学习,并进行交流,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形成突破性、创新性的发展合力,最后帮助学生共筑中国梦,使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校专家、校外专家、我校党员干部与思政课教师一同组成“学习筑梦”讲师团,围绕“学习筑梦”主题开设了一系列的筑梦选修课,课前进行教学讨论,与学生一道共筑中国梦。
(二)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思政课程内容和辅助资料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建立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辅助资源,强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遵循思政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同学生一起用“一本教材”,以加深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通过对“中国梦”的深入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的学术前沿理论,丰富自身教学经验,通过课堂设计和优化,将“中国梦”的内涵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同时通过资源共享等有序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在校级领导的带领下,我校设立“学习筑梦讲堂”“学习筑梦论坛”,实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展“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诗词大会”等活动,引导学生重拾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利用合唱团和舞蹈团等文化社团建设,推动校园创建“学习筑梦”文化活动,进行“青春报国梦”“魅力中国梦”等学生主题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活动,评选优秀学习标兵,打造一批校园“学习筑梦”优秀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的中国精神[3]。
(三)各高校在合作协作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课建设
教育部门要加强区域内各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协作形成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多层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由于区域内各高校办学水平、师资水平、教学对象都存在差异,但是高校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和方向上却有相同性。通过各高校协作,在“学习筑梦”思想引导下,对高校思政教师进行规范要求,通过培训、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等环节全面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学术层面,引导教师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成果,通过关注和思考实现研究与教学的融会贯通,以拓展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以使课堂讲授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使教师能回应学生的提问。
(四)加强“三全育人”的统筹建设
在“中国梦”思想的指导下,要实现大学生的“学习筑梦”,就要加强“三全育人”的统筹工作,使思政课与通识课、专业课一起协作,推动大学生知识学习和行动实践的统一,以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帮助学生筑梦,需要高校各部门、各学科通力协作,要在学校党委的统筹下,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试点,推动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所有科目教师都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学生思想的引导者,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筑梦效果,提高立德树人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使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强社会体验,加强对中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助力中国梦的实现[4]。
四 结语
总之,“中国梦”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指导,也可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支撑。在“学习筑梦”思想引导下,思政课要以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中国梦”的理论为依据,在课程讲授中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教师要在把握“中国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筑梦”的思政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认知,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中国梦,承担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重任[5]。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6-160.
[2]颜廷.“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23(11):47.
[3]陆攀.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15(1):104-107.
[4]李玉宝.试析构建高效率化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111.
[5]钱行.筑梦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2):48-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