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平台上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1-03-03 16:22: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医学生作为医学事业的后备军,其医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应成为当代医学生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介,不仅刷新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供了契机。本文分析了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以“微”平台的特性为视角,分析其在加强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从而为深入探索正确利用“微”平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微信;微博;网络

本文引用格式:刘璐,等.“微”平台上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实践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8):252-25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面临极大的挑战。放眼社会,医生开大处方、收红包、买卖器官、医患纠纷等负面新闻不断透支着人们对医务人员和医院,甚至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信任,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对医生和护士这种神圣职业的亵渎。医疗卫生服务因其特殊的社会性决定了它不能以盈利目的,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当代医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才能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将医护工作者的职责真正拉回到“治病救人”的本职上。但是,传统的医德教育方法多以说教为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无法引起医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1]。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被学生广为接受的方式重塑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模式。

“微”平台主要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其主要特点是自由度高、开放性强、资源丰富、简易快捷,同时具备信息流动的瞬时性和交互性。在“微”平台上,人与人乃至人与世界的交流都可以轻松地突破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成为“微”文化盛行的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在医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当代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从价值取向到思维方式,从生活礼仪到审美情趣等都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2],这预示这“微”平台将成为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窗口。

一 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具有双重目标:既让医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道德,又让医学生具有较高的医学道德素质和人文伦理品德,该双重目标是世界性的教育走向,同时也是时代要求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方向[3]。目前,医学模式面临着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医务人员心理素质及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不断地被放大,对其社会属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高校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满足社会对医学生医德素质日益增长的需求。

\

 
(一)医学生医德教育缺乏时效性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枯燥的和滞后的,形成的认知体系是单一的、低效的和封闭的[4]。医学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思想政治课,并且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医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所用的教材却不是每年更新,老师讲课内容基本和往届教学内容一样。大多数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所讲的案例都是数年前的,每届学生听的都是几近相同的内容。医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很少接触到最新社会热点,也就无法了解最新的社会思想动态,这就将学生的医德教育限制在一个恒定却与当下相距甚远的时间点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时效性。

(二)医学生医德教育缺乏渗透性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空间局限性和形式单一性,欠缺应有的渗透性,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病。西方国家不仅开设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性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且还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环节中[5]。高校思想政治课普遍是大课堂教学、课程学时安排少、受众数量多,使得思想教育内容局限于课堂,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思想教育则以耳听为主。然而当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等医学实践活动时,又鲜有相应的道德教育伴随引导。因此,长期的理论实践分离使得医学生必要的医德教育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无法真正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医学生不得不“学一套,做一套。”在“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因素”中,“教学手段单一”占60.05%,“大班教学,师生互动效果不足”占73.15%,“实践环节缺失”达67.7%[2]。医德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不但不能加强医学生对自身医德素质的重视,还无形中引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有的学生对医德教育置若罔闻,有的学生更是视其为负担,传统医德教育的渗透性面临质疑。

(三)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片面性

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区别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之强调,是因为医学生在当代大学生中属于特殊群体。医学生的特殊性在于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所谓“苦不过学医”,与其他学生相比,医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已经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这些现实因素给医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现有的医德教育往往侧重医学生对待职业,对待病患的认识态度,而忽视了医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医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立足点,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德教育是不完全的,是本末倒置的。

二“微”平台的特性

(一)开放性


“微”平台门槛低、受众广、足够开放,人们可以在平台上自由平等地共享资源。“微”平台上多元化的资源不仅拓宽了资源的来源渠道,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人们利用“微”平台最大限度地突破以往在交流中存在的时空限制,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获取信息。

(二)交互性

“微”平台之所以被称为“平台”,主要因其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微”平台作为隐形载体,将信息与用户及不同用户置于同一个平面空间里,而不是彼此割裂。因此,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用户的角色从以往的“旁观者”转变为如今的“参与者”,只需要动动鼠标或是轻点手机屏幕,就可以对某一条信息进行评论,不同用户间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微”平台还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微”平台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微博互粉”、“微信朋友圈分享”等方式实现间接交流。

(三)时效性

“微”平台的时效性是指它能够及时更新信息,让使用者随时掌握最新动态,实现用户之间的“零差时”交流。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信息流动不再局限于电脑等固定设备之间,“微”平台等新型手机客户端成为海量信息的新载体,这一突破使得信息流动更快速、更方便、更高效。“微”平台上秒秒钟都有新讯息,这也是为什么社会上出现越来越越多“低头族”的主要原因。

\

 
三利用“微”平台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和高校辅导员,他们应当正确看待“微”平台的作用,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将“微”平台作为分享平台、引导平台、监督平台和沟通平台,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强化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服务意识,提升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校本课堂与“微”平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的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内容等均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其中,侧重于系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目标在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专业素质;而第二课堂在培养和拓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第二课堂重要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者的共同作用,作为第二课堂的“微”平台教育与第一课堂都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领域,他们与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校育人体系和系统。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形成校本与“微”平台教育融合互动的良性关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变“单向灌输”为“师生联动双向分享”,提高医德教育的渗透力

“微”平台上及时更新的海量信息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娱乐等各个方面,于此同时,不少网友会在“微”平台上抒发心情或是分享真实感人的故事,这其中不乏正能量。因此,教师或高校辅导员应适应新形势,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起师生交流互动、信息获取便捷、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管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微信群,与学生微博相互关注的方式搭建一个分享平台,将自己觉得有利于学生提高医德修养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到微信群或是微博上,相关信息可以是某位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可以是某位名人的励志故事,也可以是一段暖心的文字,亦或是一张治愈系的图片。有别于课堂讲座的单调沉闷,“微”平台分享新颖又符合青年人的个性需求,因此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学生自然会转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不仅舒缓了压力,调节了情绪,还可以及时了解到身边正能量,只要一点便可转发,无形中实现了正能量的传播。从而实现在学生中以“生活化”、“渗透性”和“隐蔽性”的方式传递深刻的理论和隐性道德教育内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于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

(三)“明”引导“暗”监督,营造健康和谐的医德教育网络环境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除了正能量,一些负面新闻和负面情绪也在通过“微”平台悄悄潜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医学生一旦受到负面情绪的侵蚀,其职业道德观便很容易被动摇。当今社会上诸如“医生收取红包”等不良风气无一不是医务人员医德丧失,职业道德观念扭曲的结果,后果严重性不言而喻。“微”平台开放自由,因此很难限制学生浏览信息的内容,但老师依旧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向“微”平台伸出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方面,老师应当保证自己分享给学生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积极向上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在学校,老师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因此,老师平时发布分享的内容应该是正面的和积极的,由此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对于学生而言,这个导向就是老师的价值观和言行举止。因此,老师必须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保证所开展的医德教育不与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想要确保医德教育朝着正确的导向发展,行之有效的监督必不可少。如果医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检验主要手段仅仅是考试和调查问卷,那么这种方式带有较为明显的目的性,而且形式通常单一乏味,学生的作答不能如实反映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微”平台的出现则为老师了解并监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新途径。老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微”平台上发布的状态,转发的内容,以及与学生平时的沟通可以感受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思想动态、价值取向、道德素质和思维误区等等,从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个别沟通引导,正确地加之鼓励,错误地加以引导,最终达到监督的目的。引导与监督并行,将有利于确保医德教育行之有效,不偏离正轨。

(四)通过“微”平台转变教师身份,以平等沟通增强医德教育的亲和性

传统的医德教育偏重课堂,课下则成为教育的“盲点”。课堂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德育思想,而学生究竟领会多少则不得而知。如果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微”平台作为沟通平台,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沟通引导,医德教育便可纵向深度发展。科学研究表明,比起面对面交流,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与人的交流显得更为容易,情感流露更为自然。教师及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日常医德教育时,往往表现严肃。而利用“微”平台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及辅导员的身份已然发生了转变,他们在轻松自由的“微”环境下不自觉地就将自己看作学生的朋友,一改往日严肃难以亲近的形象。学生也普遍接受老师的“新角色”,愿意通过“微”平台和老师交流,吐露心声。这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也为医德教育创造了平等友好的环境,增强了医德教育的亲和性。

参考文献

[1]付孝泉.基于微博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途径的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6):874-876.
[2]程现昆,李秀华.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56-59.
[3]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5.
[4]张建颖.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2):105-108.
[5]肖立华.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机遇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7,4(51):263-2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2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