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MOOC实践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学者对MOOC进行了多个领域,多个维度的深入研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文献集。本文运用共词分析、词频分析和SPSS 20.0对CNKI中文核心期刊中MOOC相关的1726篇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研究表明,我国MOOC研究热点大致集中于三个领域:MOOC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MOOC与高校课程改革研究、MOOC影响下的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我国MOOC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对我国MOOC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MOOC;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胡潘栋,等.高校MOOC建设热点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2):281-286,289.
Research on Hot Knowledge Map of MOOC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is of Keywords Co-words Based on CNKI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HU Pan-dong,WU Chao-zhi,LIN Qiao-shu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
Abstract:With the wave of MOOC practice sweeping the world,Chinese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a lot of in-depth research on MOOC in many fields and many dimensions,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sets.In this paper,the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1726 papers related to MOOC in CNKI Chinese core journal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common word analysis,frequency analysis and SPSS 20.0.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MOOC in China is roughly concentrated in three fields:MOOC Curriculum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applied research,MOOC and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form Researc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OC.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udy of MOOC in China,in order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China.
Key words:MOOC;Research focus;Knowledge map;Visual analysis
一 问题的提出
2012年,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以海啸之势席卷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教育景象和大众想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方式。伴随着MOOC实践热潮,将导致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堪称教育史上的“数字浪潮”[1]。我国众多学者对MOOC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大量学术文献层出不穷,例如,CNKI数据库中包含的MOOC相关文献的数量已超过7600条。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法和词频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这类文献的进行深入统计分析,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我国MOOC研究现状,梳理我国MOOC研究方向,找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MOOC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为更客观的梳理我国MOOC研究热点趋势,本文以共词分析和词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BICOME和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加工、分析,并最终绘制出我国MOOC热点知识研究图谱,以完成本文的研究。
(二)数据采集
本文使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文献的来源,因为MOOC有多种表达方式,如“MOOCs”“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等,分别以这些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部分文献后,共检索出1726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截止到2019年)。为了后续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1726篇文章中含义相近的关键词按规范标准化处理文本内容。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通过将1726篇MOOC相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导入BICOME软件中,获取了2359个关键词,关键词累计总频次为5268,以频率12及以上为高频关键词标准,共提取出34个高频关键词,总频率为1854,累积百分比为35.1936%,超过知识图谱中指定的27%,符合分析标准,可以认为这34个高频关键词大体上反映了目前中国MOOC研究的热点。而若要进一步把握我国MOOC发展趋势,需要找到这34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本研究使用BICOME软件统计出在同一文档中的高频关键词的频率,并导出由高频关键词组成的共词矩阵。为了更直观地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将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以TXT格式导入SPSS20.0。利用SPSS20.0的系统聚类功能,获得高频关键字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和树状图;其次结合相似矩阵,利用SPSS 20.0的因子分析得到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和碎石图,再进一步多维尺度分析得到Euclidean距离离散模型散点图,并最终绘制出我国高校MOOC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分析
本文提取了34个高频关键词,大体上反映了目前中国MOOC研究的热点,如表1所示。除了MOOC(977)本身,排名前十的分别为翻转课堂(115),教学模式(55),SPOC(52),教学改革(48),高校图书馆(47),高等教育(44),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44),在线教育(32),微课(29),大数据(26)。而仅仅得到高频关键词并不能准确把握我国MOOC研究趋势,需要进一步利用共词分析技术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二)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似矩阵分析
通过将BICOME软件中获得的词篇矩阵引入SPSS 20.0,得到高频关键词相似度矩阵,如表2所示。表中的数字显示了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对于MOOC,从高到低排名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翻转课堂(0.276),教学模式(0.197),SPOC(0.181),教学改革(0.193),高校图书馆(0.166),高等教育(0.157)。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目前正致力于探索MOOC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SPOC,教学改革、高校图书馆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似值都偏小,如翻转课堂与高校图书馆的相似值为0,说明该领域方向存在较大的空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三)因子分析
因素分析是多变量数据分析领域常用的方法,用于理清变量之间的概念化意义,而“主成分分析”是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2]。笔者通过将上述研究中得到的高频关键词Ochiai系数相似矩阵作为源数据导入SPSS20.0,利用其因子分析的功能,抽取方法选择“主成分”,旋转方法使用“正交旋转”,以便于简化对因子的解释,从而得到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如表3所示[3]。
通过观察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可以发现主成分分析中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6个,累计百分比达65.019%,说明本次主成分分析数据良好可信,可以有效的分析因子之间的关系。
同时继续观察碎石图,分析碎石图的陡缓程度可以进一步确定因子数量。如图1所示。从碎石图中可以发现,从第3个因子开始,碎石图陡坡曲线开始放缓,证明从第3个因子开始,其对原有变量分析的加权解释贡献越来越少。综合分析高频关键词总方差解释表、碎石图,可以初步得到从高频关键词中得到的有效因子数量为3,这可以为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提供参考,但若要进一步分析因子的内在联系以及因子与因子之间的外部联系仍需进一步得到关键词聚类图以及可视化知识图谱。
(四)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图可以进一步直观地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便于掌握中国的MOOC研究热点。通过将高频关键词相似度矩阵引入SPSS 20.0,获得高频关键词聚类图,如图2所示;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如表4所示。
(五)多维尺度分析
本文利用关键词相似度矩阵SPSS20.0的多维尺度分析,获得了中国MOOC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知识图谱通过将观察数据导入概念空间以获得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分析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通常在第一象限中的关键词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第二象限的中的关键词联系相较于第一象限中的关键词联系较少,值得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很大的潜在研究空间;第三象限中的主题在内部紧密相连,有一部分研究机构定期研究,但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4];第四象限的主题处在图谱边缘地区,研究空间和价值较小。
四我国MOOC研究热点分析
从中国MOOC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MOOC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即MOOC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MOOC与高校课程改革研究、MOOC影响下的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第一类为MOOC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课程资源建设是MOOC领域的核心问题,没有优质的课程资源,MOOC的开展将无从谈起。而如今的课程开发应以联通主义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个人学习活动,是个人和网络互相构建组织网格。MOOC建设应该体系明了,重难点突出,MOOC课程资源建设应围绕学习资源整合、实践操作活动、考核评估项目;此外,课程资源应是流媒体式的,而不是简单视频拼凑和堆积。MOOC的实际应用主要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和图书馆平台。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线,多数学者指出加强教师MOOC培训,以增进教师对MOOC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从MOOC资源使用者转变为建设者,从而进一步丰富MOOC资源,满足教师的需求,促使教师能积极应用并建设MOOC课程,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5]。
第二类为MOOC与高校课程改革研究。本类研究将目光聚焦于MOOC与传统课堂融合后的机遇与挑战,并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以更好的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让学习者可以得到更便捷、有效的学习体验。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推动MOOC与学校课程的整合,甚至独立或合作开发MOOC平台,使得在线学习模式不断优化。如SPOC、DLMOOC、PMOOC。更有少部分高校创新的采用翻转课堂、联合培养和小班化教学等模式开设MOOC课程,进行了MOOC与高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尝试。讲授者在课程设计时更注重学习提示、学习支持和评价规则[6]。以知识点为载体,模块为结构,清晰地规划每课的学习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独学、合作,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将大学课程与国际水平相结合,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水平,以此促进学校教师教科研水平为学校发展带来新契机。对于学生来说,MOOC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较大可能性,将零碎的10分钟利用起来,突破课程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全过程学习,使得偏远的学生也能获取了开放透明、资源完备的MOOC资源,促进高校课程落地,一定程度解决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
第三类为MOOC影响下的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研究。MOOC之所以迅速火遍全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向全球学习者免费提供开放的名校名师课程[7],并且增加学习过程中的教师和学习者的互动交流,提供多种多样的促进学习的支持工具与服务,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支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MOOC立足办校特色,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将专业学科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科学研究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集于一体,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8],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性育人格局。研究者们梳理分析了MOOC的发展趋势,认为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具有交互功能的微视频作为主要学习资源;还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分析MOOC平台学习者特征,得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共同规律和本质特征,并进一步指导开放教育资源建设。
五 对我国未来MOOC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MOOC热点知识图谱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学者主要分三个领域对MOOC进行了研究,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若要取得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必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研究热点所涵盖的内容,促进中国MOOC更好更快地发展。对我国未来MOOC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三个议题。
(一)MOOC课程体系化和评价体系研究
伴随着MOOC实践热潮,涌现了一大批MOOC平台和课程资源。一方面当前大部分MOOC课程资源品质虽高,但零散无序,不成体系,无法提供如传统大学的系统完整教育,这对MOOC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设有不小的影响。国外MOOC平台已经尝试改变这一现状,如Coursera的Specializations项目等,都在尝试提供系列化的专业课程。而国内MOOC平台尚且还未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课程仍是各自独立,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导致学习者上完某一节课内容后,往往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学习该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国内学者需要及时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积极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大量的MOOC课程资源涌现,却缺乏统一的量化课程资源评价体系,课程资源良莠不齐,导致学习者在MOOC平台搜索相应的课程时经常性“迷航”,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国内研究者需要探讨如何制定一份量化的、科学的MOOC课程评价体系,使得MOOC平台能根据这一评价标准筛选出优秀的课程,淘汰掉质量不高的课程,以提高MOOC课程资源质量,平衡校际间教育水平差距,实现教育共享之路、公平之路。
(二)MOOC与传统大学课程的融合研究
由于MOOC是远程互联网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不统一,学习者和教师无法及时的沟通和交流,此外传统大学课堂的学习氛围、校园独特的文化浸润、学生完整的人格魅力和诚信意识的培养都是MOOC无法做到的。如何将MOOC与传统大学课程融合一定是未来我国MOOC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MOOC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大学的围墙,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必将为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的变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传统教育产业的颠覆性创新,MOOC的资源畅通流通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职能和作用愈发凸显。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以履行教育社会责任为己任。从创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和活力的角度出发,把MOOC纳入大学教育的发展战略,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
(三)“中国式MOOC”应用模式的构建研究
众所周知,今天高等教育主力军是欧美几个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名校也是推动MOOC建设的主力军。同时,MOOC也成为世界知名大学扩大各自软实力的重要工具。MOOC的出现将导致强校和弱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这也将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这将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产生巨大阻碍。然而国际通行的以教育机构主导的在线教育模式,在中国成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因为目前中国在线教育模式仍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和国外不尽相同,因此构建“中国式MOOC”应用模式迫在眉睫。MOOC具有后IT时代教育系统转型的各种特征,无论它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能使得未来在线教育模式越来越清晰[9]。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性分析,稳步推进这一重大教育改革。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优质的大型“中国版MOOC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同时鼓励支持引导地方院校建设本校或者地区建设SPOC平台,即小规模限制在线课程,以达到点面结合的在线教育模式,使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在线学习资源接受高等教育,以弥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性,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同时,我们需要制定中国化的MOOC标准,“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
六 结束语
面对全球化MOOC实践浪潮的冲击,国内教育机构及研究者应以理性的眼光看待MOOC实践过程中的产生问题,不应单纯地鼓吹MOOC万能论,也不能片面地看待MOOC事件过程中产生的消极一面,应通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并吸取国外MOOC实践的经验教训,主动参与,积极迎战,探索“中国式MOOC”应用模式,以推动MOOC研究在我国的实践进程。已经认识到MOOC时代意义,并已经参与到MOOC建设中的高等院校,需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分析自身已有的教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重新定位目标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投入资源建设更优质的网络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广泛的传播本校优质的网络课程,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而未参与其中的高校需要及时规划本校MOOC发展战略并迎头赶上,通过和其它高校或者教育机构合作等形式、建设本校使用的SPOC平台等手段开始分阶段分步骤引入MOOC课程,为推动本校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大胆
实践。
参考文献
[1]孟亚玲,魏继宗.MOOC本质界说[J].电化教育研究,2016(7):43-49.
[2]王京茹,李平康,郑宏伟.主元分析法在火电厂过程控制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4:1016-1017.
[3]万昆,叶冬连,戚丽,等.多维视阈下的国内MOOC研究进展与可视化分析——以我国MOOC研究领域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5:38-44.
[4]王佑镁,叶爱敏,赖文华.MOOC何去何从: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12-18.
[5]单永志.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成长[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88-190.
[6]李胜波,陈丽,郑勤华.中国MOOCs课程设计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2):46-52.
[7]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48-54.
[8]冯远征.MOOC+SPOC在线课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反思与展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11):62-64.
[9]吴伟龙.MOOC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06):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