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对中职数学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改变。数学作为中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老师的授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吸引教师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引发教学模式改革,同时进入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等职业教学;数学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史文哲.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教学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82):348-349.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这个拥有多种多样诱惑下的时代,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和授课,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课堂模式。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对中职数学教学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接受能力,将传统课堂有效平稳转变为现代化信息课堂。
一 信息技术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凡是能扩展人们所认知信息的方式都称之为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对信息管理和处理的总称。通常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获取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模式的信息,这样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展现的过程。而在教育领域里,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指利用因特网计算机等网络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理念,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二 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今天,更多的多媒体设备走进了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在许多课程教学中,都有配备相关课件,许多教师基于课件的播放进行授课。课件中包含着许多动画,例如对于动态物体特征的描述,同时利用相关软件对枯燥数学字符的创新呈现,这种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进度,给学生呈现的是一个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新的教学辅助软件,如几何画板、geogebra等,它们在图形和数据的辅助处理功能,让传统课堂中较难呈现的点、线、函数图像等数学图形的运动变化,在电脑软件,手机APP的帮助下直观清晰的显现出来,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些软件或是APP来观察数与形的变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已不仅仅是课堂和书本,许多的慕课、网络学习平台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但同时有许多地区的中职学校匮乏多媒体设备硬件软件资源,无法将信息技术应用至课堂教学舞台,许多年纪较大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相关理念接受慢,学习能力弱,同时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对多媒体软件和数学软件的应用,也不能对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取的知识进行取舍和引导。这些现状都将阻碍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的教学和发展,对此应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改善优化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和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 加强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教学实践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对于教材上的知识和课件上现有的内容,教师应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扩充和完善,扩大授课范围,拓宽课堂内容。学生从网络或者其它途径所获取到的知识往往是比较有趣的,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这本身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适当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即预习反馈),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将好的学习资源进行分享,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内心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
在收集学生前期学习反馈的基础上,做好针对知识重点难点问题的准备,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分析。同时给学生留以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这种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课堂内容的演示和示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以一种更新颖和有趣的方式,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同时得到不一样的授课环境体验。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扩大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多媒体设备的教学打破了数学传统器具和人为实践的局限性,改变了课堂教学知识内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数学问题。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改变了原有课堂书本式生硬化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入和推进,有效地将数学问题简单化和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
(二)优化教学设计实践信息化数学教学
教师需要增强能力意识,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匮乏的一部分,提高技术能力。优化教学设计是在教师能力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展现,在当今这个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的时代,有许多知识和内容都在变更,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信息技术下数学实践的知识概念。并不是多媒体引入课堂,课堂就不再需要教师的存在。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授课,丰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千万不能主次颠倒,对于课件和多媒体软件的应用,都将要与课堂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分隔,不能讲所有数学知识都交由机器灌输给学生。
进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而这些问题的来源大多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影响,面对这种难题就要结合新的手段和方式——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下的今天,给教学环境带来了崭新的一面,要基于信息技术下多媒体应用,同时结合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打造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课堂,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问题的理解和接受,实践信息化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性。
(三)与传统数学教学相结合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能够以生动和直观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合理且新颖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但并不能抛弃传统数学教学,从古至今的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之所以流传,是存在一定道理和理由的。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点问题,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利用几何画板、geogebra这样软件,不但可以很快的作出立体图形,更可以拖动它们移动、旋转到教师所需要的位置观察三视图;再比如传统教学中要研究“轨迹上某一点沿着轨迹运动”这一问题时,教师在黑板上画的点是不能动的,但用数学辅助软件完全可以做到让轨迹上的点动起来,从而让学生直观的体会运动变化的过程;还比如在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a=0)其系数a,b,c与函数图像的关系这一问题时,在传统课堂中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只能通过举几个代表性的数字然后观察其图像后作出结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通过软件,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随意修改a,b,c的数值观察图像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化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除了数学软件对理解知识的辅助功能外,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机录制一个某个知识难点、某种题型的微课,发布到学习平台中,供学生们课后巩固学习。
总之,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接受的疲劳感,从而缺乏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抵制学习。为避免这一后果的产生,应将传统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相结合,将传统数学教学中强大的教育功能和教师强调作用带到多媒体数学教学中去,两者有机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加具有包容性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
(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下问题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问题,课堂是的教授时间是及其短暂且有限的,对于学生课下和课后的掌握情况很难把控和指导。所以建议教师成立自己的博客,建立本班级相对应或者本学年相对应的聊天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生内部和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能发挥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功能,解决相对薄弱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也能做到查缺补漏,对于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身进行思考,这无非是一个查找和补救知识盲点的难得机会,同时对于疑难问题,教师能够在线上对学生及时进行反馈和教授,做到何时何地有问必答,有疑惑必解决这一难题。这一平台的开展,不仅能完善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让教师掌握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当然这也是一个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感情交流的平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是对学生学习鼓励和嘉奖,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努力进步。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交流,采用专家讲座,优秀教师莅临现场指导,小组对实践反馈的交流等方式,有效改善现有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解决完善此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倡鼓励开发创新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资源应用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具体教授内容进行取舍和判断。要进行多创造,结合学生特点特征,创新出符合自身学校学习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设计打造出真正属于他们的直观化动态化的教学环境。
四 结语
为解决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同时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实践信息化数学教学,合理应用多媒体资源,与传统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两者互补相互推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课下问题创新教学模式,创建聊天群进行进一步交流和探讨。在课程设计创新中,要结合具体内容和类别进行创新,选择合适的演示渠道和方法,将客观因素和学生的接受度结合分析,留有充足的学生探索的领域,将贯穿于整个课程:问题导入、探究学习、提高能力、强化应用、课后辅导。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中职数学教学步入一个新时代,为学生获取知识创造更好的环境,同时也需要一线中职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嵌.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243.
[2]汤胜福.中职数学“情最创设-问题探究”教学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各因素研究[J].电子测试,2016,(06):92-93.
[3]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2015(12):29-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