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仅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笔者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为课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地探析了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探究了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承
本文引用格式:颜娜.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9,6(82):346-347.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了中华儿女的脊梁,那么民族精神则相当于是赋予给了中华儿女千千万万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民族精神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使得其就像是星星之火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在唐朝,中国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空前的,很多周边小国都会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总是会产生新的变化,使其所蕴含的价值和作用更为强大。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就是使我们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不仅是提高中国未来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发展潜力时往往不仅会以其现有的物质资源为立足点,同时还会研究其历史文化,通过研究其历史文化而判断出它的内在发展动力。
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保证中国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障中国国际地位的关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虽然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像一盘散沙一样,不能集中所有人的力量到一个“点”上,那么不仅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甚至还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可以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在世界其他国家眼中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因为中华儿女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最终才能完成那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才能让其他国家不敢小觑中国。可以说,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仅是很多其他国家没有想到的事情,甚至很多老一辈的国人都没有想到,都为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自古以来就给其他国家一种谦谦君子的形象,而自强不息更是中华儿女所具有的高贵品质。新中国成立之初可以说是百废俱兴,很多领域都属于空白,没有资源、缺少技术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教育、政治等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伟大的中华儿女并没有轻言放弃,向我们这些后辈们诠释了什么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怀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时至今日,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仍然是支撑中国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不仅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该继承、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虽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已经走在的世界的前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摒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反,虽然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精神道德方面还非常有欠缺,与他们富足的物质条件不相匹配。只有不断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继承其中所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在将其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促进国民身心健康成长,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一份子。
二 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他们身心更健康的成长,同时还可以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有效性,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等院校都不太注重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课程教育上,导致很多大学生虽然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但是他们却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不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宝贵的民族精神,而这些民族精神却恰恰是当代很多大学生所欠缺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丝毫没有感受到他们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努力。很多大学生家境殷实,所以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多努力,而且未来的工作都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张文凭而已。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这些学生每天醉生梦死、沉迷于享受,根本就没有将国之兴起与他们未来发展挂钩,不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不仅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领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降低一些外来文化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民族精神。只有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才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会把他们未来发展的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德才兼备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能够顽强拼搏、勇于奋进的底气。与此同时,只有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发展者,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走的更远,才能表现出更持久的生命力。教育的本质包含“教书”与“育人”,其中教书的职责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核心,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教书与育人同步实施已经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也是他们保家卫国的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其包含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有很多黄赌等不良信息,如何能够通过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环境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如何才能塑造一个更健康、更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则同样是教育教学领域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 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很多大学生由于心智发展的并不成熟,所以他们的意志往往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在大学生群体间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那些高尚民族精神的洗礼,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自信建设事业的发展,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降低那些外来文化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校园内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或者说学校并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激发学生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辐射到校园内的每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官网平台、宣传栏等方式在大学生群体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学生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提高自身未来发展竞争力做好准备。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到一起
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很多大学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会对他们的学历、个人综合能力做出要求,同时还会考察他们的人品。社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体,只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才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提升。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就完全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应用价值和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让教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
(三)培养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学习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民族精神。团结统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工匠精神等民族精神都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认真学习并继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只有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进一步去发现其所包含的价值和营养,我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壮大自我。因此,学校必须要学会培养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品味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员孟源北.在红色文化洗礼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22(008).
[2]宋志权.传民族文化基因,弘扬发展中国梦——集民族传统精髓、塑民族风格精英、扬民族文化精神[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四)[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9:2.
[3]穆帝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探析[J].大众文艺,2018(20):249-2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