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3:47: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已成为一大趋势,尤其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网络的存在给教学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激发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尝试从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融合中所表现出的几方面优势与经常出现的突出问题着手,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路径,以完美地解决此类问题,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政教育;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蔡国栋.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82):314-315.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模式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其影响一直存在。这就导致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在不同程度上相对落后,整个教育供需失衡。受此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极有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和难题。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了高校思政教育更多的可能。作为一个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其他通讯产品集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其有着突出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便捷性、超时空性特点,能够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人。利用这一载体,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以全新的姿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所以,探索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其中有优势也有不足,只有借力优势,直面不足,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势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网络对其的影响有着十分突出的积极作用,突出表现在网络很好地开拓出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样的教育手段,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下面即对此展开深入探究。

1.拓宽了思政教育内容

目前部分高校仍主要依靠书籍、报刊等作为参考对象的现象,我们必须及时寻找最新的海量信息,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网络的发展,就给这一需求带来了福音。借助网络的便利性、及时性等优势,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新闻,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提供保障。另外,借助网络的力量,学生还可以及时有效地阅读国内外的权威的专家老师的实时文献,并与全球范围内的志同道合者进行深入交流,不断提升自己。

\

 
2.丰富了思政教育模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让高校大学生在选择上有了更多的余地,其所营造的海量资源平台已经强有力地击败了传统严肃的教育形式,无论是方法还是手段都变得更加新颖有效。突出表现在,慕课、微课等新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这些都大大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形式,同时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使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变成了双向,完全颠覆了传统严肃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了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与途径,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严格实践于教学过程。

3.提高了思政教育时效

在当前网络逐渐盛行的当下,高校的思政教育早已不再被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所束缚,其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方便与自由。首先,网络对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毋庸置疑,其海量信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网络信息的快速与高校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使得信息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也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起来。再次,网络交流的便利给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条件和机会,使其能够主动转变观念,以更具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些或大或小的便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学实效,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有趣。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诚然,网络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有很多突出的优势,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1.价值观存在偏差

大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网络环境影响下,他们需要面对多样化的价值观念、舆论表达、文化信息,但由于尚不具备较强的分析鉴别能力,经常出现思想的偏差,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奇、异的信息上,更没有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如果不加以干预,极易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

2.道德意识逐渐淡薄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虽然有着优势的一面,但“造假”“盗窃”“欺诈”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三俗”文化无法彻底阻挡。一旦大学生的抵御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薄弱,便会导致道德自律性的丧失,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行为。

3.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习生活中至关重要。但是,受网络大环境的影响,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软件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交的主要载体,导致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学、老师、家长的沟通日益减少,在无形中减弱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不但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对其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关系处理造成障碍。

二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路径

从上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育革新路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有效策略。

(一)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正面引导

鉴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帮助大学生客观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同时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减少不良影响的出现,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净化网络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从源头抓起,对大学生的上网轨迹进行适时监控,同时采用技术过滤手段过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给大学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另外,还要成立由大学生组建的网络监管小组,正面引导和干预大学生日常的上网行为,将细节做到位。第二,强化正面引导。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用积极的信息去感动他们、鼓舞他们、教育他们、影响他们,给他们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筛选科学、正确、积极的网络信息资源,让他们从中了解社会上的积极因素,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创新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个人需求

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教育优势开展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是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路径。第一,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教师可以网络为中介,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文化生活等知识内容,通过自由、平等的谈话使学生增强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咨询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就其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进行及时干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二,尊重学生“个人需求”。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并不相同,且有的存在偏激倾向,严重的更是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倡发扬大学生积极的“个人需求”,抑制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个人需求”,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思想认识中学习和生活。

\

 
(三)提升网站思政教育功能,促进现实交往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拉近了大学生与同学、教师的距离。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予以重视,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当下的社会焦点、学校热点,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使网站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与此同时,还应在网站上建立互动交流板块,比如,教师要将学生在网站上提出的各种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回复和处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可利用网站上的交流板块进行良好的学习交流与日常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感情的融洽。有了这样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借力网络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语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高校及相关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规范带来的影响,从其中普遍存在的弊端与现象着手,探索学生群体的现实需求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云.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方向探索——基于供需的经济学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6(25):141-142.
[2]张爱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J].未来英才,2017(17):165.
[3]王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17(15):48-49.
[4]龚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9):44-47.
[5]吴金仁.浅谈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9):64-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