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探索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改革模式 ——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1:32: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元文化思潮不断的冲击,以新媒体建设发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本文以信息化时代为主要契机和背景,结合社会环境,探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法与模式,把握网上话语权,切实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信息化;爱国主义;改革;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郑海涛,等.探索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改革模式——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2):102-103,107.

一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新要求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做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高校思政课新的使命和重要思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信息化视域下用网络平台来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弘扬社会主义的正能量,已经成为今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以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与对策,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确引导青年学子的思想意识,利用新媒体折射出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理想信念的光芒,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1]。

(二)信息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网络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征呈现于今天,构成了新的人类文明体系,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信息化时代为主要契机和历史背景,网络的信息丰富性、广泛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对学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阵地逐渐丧失,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独具的信息优势,网络资源以其繁多的种类,海量和共享的资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针对上述特征,需要增强责任感,高校力求结合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探究教育方法与模式,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

二 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学模式的探讨

据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己经达到了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报告显示,网民属性结构方面数据统计,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3]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络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在不断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 紧扣时代特色,彰显育人力量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立足现实,更要放眼未来。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凭借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互联网作为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造福于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信息化视域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意识观念,甚至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模式受到现代传播方式的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新时代,立德树人需融入思想教育、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等各个环节,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将其实实在在地体现到思政教学之中。教师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同时,需结合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从紧扣时代网络特色教育的内容整合,教育模式、教育环境,达到“内外兼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网络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主要载体,网络的广泛使用,成为了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各种信息的超越地域的流通,使得多元文化传播网上畅通无阻,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合理辨别以及正确选择的能力,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多元化和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爱国意识面临着冲击;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来自于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和舆论的挑战。原有的课堂教育模式,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与针对性缺乏、理论与实际之间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在价值与学生需求之间不一致,教学模式较单一与实践教学全覆盖面窄等,使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当务之急需在信息化视域下重构教学内容,探索课程内容体系需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教师以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设计教与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强化理论育人的实效性,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和身心特征,给予学生及时的思想修正,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

三 探索网络教学的途径和教学改革的措施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网络强国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发挥网络空间的最大作用,才能让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打造优质课程

高校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构建中,坚持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出发点,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使思政课充满活力,每堂课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学活动的设计中结合信息化技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轻松、方便地开展学习活动。[4]在主导的意识形态范围内,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在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探讨适合新形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有效性,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为优质课程。

(二)利用网络便利,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垄断传播者,加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加强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把握正确的尺度。网络提供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利用好网络的特征,通过图片、视频、动漫、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医学院校可通过网络设计“医学史教学活动”“爱国人物故事”“国情调研”等模块,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拍摄情景剧、微电影、微视频等。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交往过程中正确表达爱国情怀,从事件的讨论中,获取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抒发爱国情怀。

(三)结合网络特点,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网络是把双刃剑,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与学习,多样化的网站代替了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但是与此同时,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正冲击着民族文化和国家意识,影响着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感。[5]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校需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思政课程网络中心,收集相关的教育资料,打造校园思政信息平台,丰富网络教学体系。课前,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送相关资料;课中,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课后,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如手机、邮件、QQ群、微信群等回答问题或与教师互动交流。

(四)创新教育方式,以新媒体凝聚新青年

中国正在走向网络强国,网络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网络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运用新媒体使工作活起来。大学生思想活跃、感受灵敏,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面对新挑战,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宣扬以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与传统教育资源结合,使大学生加深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在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有效利用超星、智慧树、课堂派等目前已在线开放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线上学习、线下教育的互动互补模式。并在改进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使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和单一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6]推进理论主课堂到网络大课堂的协调推进和有序开展,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激励医学生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不畏困难的宝贵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医学院校必须加强研究,并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提高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更多有能力、有担当、有温度、有灵魂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

 
参考文献

[1]杨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究.教育现代化,2018,5(03),244-245.
[2]曲洪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融合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2019(02).
[4]李琼.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143-147.
[5]唐亚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黄倩,王冬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30):249-2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