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协同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24 10:39: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基于创新教育过程的“四个存在”和“四个具有”基本特性,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四个阻碍因素”,结合研究生的“三个培养阶段”,提出了“一服务、双主体、三协同、重过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协同控制模式,其内涵为服务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明确研究生与导师为创新的双主体,实现阶段、科研和师生三个协同,尊重认识、尝试和实践创新的过程性,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协同模式;培养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陈尚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协同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82):53-54.

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是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中提出“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赋予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和职责,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中,将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到首位,鼓励和要求相关培养单位通过科研活动的方式提高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质量。创新能力培养已是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培养提高,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和制约。本文系统分析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任务及其特点,分析各阶段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遵循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自身基本规律,以培养过程的控制为核心,建立可行、优越和可推广的过程协同模式。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基本特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身是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尽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性,但把控其教育过程的基本特性,就可以控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1)研究生教育过程的起点源自明确的资格认定。要进入研究生教育序列,首先要有一个正式的资格认定过程,目前形式较多,除传统统一考试招生,还有免试推荐及其他特殊类型。因此,存在明确的资格认定,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第一个特性。

\

 
(2)研究生培养方式普遍采用导师负责制。具备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入学后一般会进行“师生双选”,经所在培养单位确认后,研究生教育即从学校和学科平台转入指导教师平台。因此,存在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第二个特性。

(3)研究生的质量考核以论文方式考核为主。研究生第一个阶段通常需要进行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课程学分,之后进行论文选题。很大程度上,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决于研究生选题和论文质量。因此,存在论文方式考核,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第三个特性。

(4)研究生的培养经费多由导师自筹。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不同单位,对研究生设有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助学金及生活补贴等,这些经费主要解决研究生生活费用,用于支撑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研究经费和培养经费相对缺乏,且学科差异性极为显著,一般定于导师研究经费,因此,存在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导师自筹,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第四个特性。

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性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要求研究生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探索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以及创新个性自我养成的能力。国外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专业式、协作式和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并且注重研究生的自觉性、创造性、独立性。国内学者多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导师、激励机制、及环境建设等方面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有限三年时间培养,使研究生在综合知识、科研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产生明显的进步,能够具备进行创新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知识储备积累、专业技能素养和精神品格等综合能力,即视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也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性。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四个具有”基本特性。

(1)具有不排斥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能做到不排斥不熟悉的知识,对于新生事物有好奇心、并在接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接纳能力。

(2)具有获取知识和探索新领域的能力。获取知识和探索新领域的能力,需要具备文献的查找、追索、阅读、管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具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能力。一旦确定一个兴趣点或者方向,就需要具备能够独立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包括问题和假设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实验实施与组织管理、数据分析、成果总结、成果呈现与推广拓展等能力。

(4)具有激发潜在创新意识的能力。使研究生具备不断通过自我创新精神的丰富而挖掘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并不断运用到实践过程,这也是造就强大内心和精神品格的过程,同样属于创新的关键性因素。

三 阻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目前多数研究成果都得出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不甚理想”,科研能力需要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观念、科研活动管理体制、导师参与程度、科研活动评价机制、硕士研究生扩招、导师监管力度、学术氛围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阻碍创新能力因素可归为四个方面。

(一)研究生生源分异性增强,个体差异性加剧

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的流动性更强,地域优势性、学校优势性及学科优势性明显,致使分异性增强。缺乏优秀本科生的研究生群体,创新示范效应和氛围会显著下降,阻碍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置较为固化,调整周期较长,研究适应性降低

研究生部分公共基础课内容更新缓慢,限于课程大纲修编等制度性原因,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设置灵活性较差,课程设置和调整周期较长,受课程学习和管理方式等因素影响,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和前沿性内容设置,阻碍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研究经费明显不足,创新支持程度受制于导师

导师制模式下研究生的研究经费主要依赖于导师研究课题,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和创新能力培养对导师科研项目的类型和层次依赖性很大;加之导师间招生不均衡性,致使研究生创新培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显著差异性,阻碍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四)导师指导制度的自然缺陷,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总体提升

导师制的自然缺陷是导师资格的准入制,而无法衡量指导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部分研究生导师或因科研、教学任务重,或因行政事务多,致使导师职责偏离,容易忽视个体差异性,阻碍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近几年笔者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可以大致与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时间相对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关键的创新要素,并基于此,开展协同创新过程控制培养模式的研究。第一阶段关键创新要素为课程设置和研究生自主学习管理能力。第二阶段关键创新要素为选题的适宜性与导师平台的创新性。第三阶段关键创新要素为研究生的思维拓展与导师的精力投入。

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协同模式

针对阻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四个因素”,进行相应的方法优化。对于生源单位基础弱的研究生,应要求补充基础,让研究生参加部分本科生的课程或者实习。课程设置方面,导师应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增加相关学习任务。导师应努力申请相关科研项目,学生也尽量了解各类可能申请到的经费。导师指导制度缺陷方面,只能从自身做起。具体建议方法有:(1)阅读文献;(2)组会讨论;(3)逻辑思维训练;(4)持续申请课题;(5)为师在度。

\

 
五结论

基于“四个存在”和“四个具有”特性,针对“四个阻碍因素”,结合“三个培养阶段”,建立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协同控制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一服务、双主体、三协同、重过程”,其内涵为服务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明确研究生与导师为创新的两个主体,实现阶段协同、科研协同和师生协同,注重创新认识、尝试和实践的过程性,最终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璐.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自我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2]王贤敏,吴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0:220-221.
[3]郭成龙.提升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50):13-14.
[4]王亚青.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高福霞.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