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语言学概论课程已不适应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在讲述抽象的语言学理论时,应该注意融入丰富多彩的汉语现象,尤其是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本文以苏州将地方特色文化作为案例研究,结合多模态的理论支撑,探讨如何在语言学概论课堂中变抽象的语言学理论为趣味性强的语言现象。“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的各个语言学分支(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言同语言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教学,涉及到了诸多江苏地方特色。语言学诸要素中均可以在内容和用例方面结合地域文化。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多模态;地方文化;吴语
本文引用格式:杨黎黎等.地方语言文化资源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多模态结合——以苏州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3):210-212.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长期以来,由于其教材陈旧,且构建的理论是基于西方语言学的印欧语系的研究,对汉语事实挖掘不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能从网络平台接触到比任何时代都丰富的资源。当下,语言学流派和分支异常活跃,沓来纷至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方法、新视角强烈冲击着语言学理论。在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也有很多探索,诸如从“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定位”(聂志平2010;刘云2010)、“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曾毅平2001)、“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与衔接”(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课程设置”(聂志平2010;叶川2011)、“教材与课程体系”(刘云2010)、“语言学理论创新(申小龙2004)”等五个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问题,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主要依托任务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法的理论为教学手段改革的参照。
本研究立足于地方文化语言资源,以体验教学法为依据,将语言学概论抽象的语言学知识同语言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联系在一起。虽然语言学概论涉及的理论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实际的汉语语料却是丰富多彩的,不加以利用,势必会让语言学概论变成难以理解的课程。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学生身边最容易接触和最容易获取的地方特色资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性过强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学生了解语言学基础知识有重要作用。但语言学概论课一向被认为是中文专业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这是因为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主要讲述语言学理论和普遍的语法规律,其理论背景主要是西方语言学,因而抽象程度很高、学生不容易理解;其次,其课程内容本身又与现代汉语有过多地重复,缺乏新鲜感。再次,涉及到的语言学的分支和流派,种类众多,但对于每一家的观点都泛泛而谈,让学生掌握不到要领。
(二)教材内容、用例陈旧,缺乏与时俱进
目前,各高等院校中文系使用的教材中,使用最普遍的依旧是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概论》(1981年),是文革后第一部有着重大影响的教材,后来虽然多次再版,但未曾作太大的改动,在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材料都精彩纷呈,老旧的教材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这本教材的编排非常经典,后来也有其他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编著过其他语言学概论的编著,但影响不大。
(三)“一刀切”的普遍现象,缺乏个性化、地域化
西方语言学理论的长期主导,造成了我国普通语言学的教学与科研的严重缺陷。在对语言各要素的讲述中,高校教师对这些要素在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关注不够,在西方语言学理论背景下把这些语言要素简单地、不加论证地视为语言的“普遍现象”,很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听课学生生活环境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来说明理论问题。
(四)教学模式套路化
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基本上仍采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份讲义讲半天”的教学模式讲枯燥的语言学知识,由于没有结合实际的语料,难以设计课后习题让学生练习,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对课程的认识上也觉得该课程没有太多实用价值。
二 改革趋势和策略
(一)综合研究趋势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就不少大学的情况看,这门课的教学状况并不令人十分乐观,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认为,在当前创建“双一流大学”、学科调整、文科课程系统建设迫在眉睫的背景下,讨论语言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其改革趋势主要是:1)“语言学概论”课程将进一步确立其专业基础理论课地位;2)教师们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专业素养,发展学生认识和研究语言现象的能力。3)教学内容将调整要体现语言观的进步,为了让用例完善,可以加大补充汉语方言和汉语特色语言的语料,使得课堂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二)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语言学概论”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体现教学的现代教育价值,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材过于陈旧、教法老套等问题,我们需要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融入地方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所具有的形式多样化、素材贴近性、内容丰富性、价值导向性、空间拓展性等特征,极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不但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感悟当地文化,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2.地方特色资源结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可行性在讲述课程知识点时,融入地方特色举例说明,将地方特色文化作为案例研究,穿插在课堂讲授中。《语言学概论》中的各个语言学分支(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言同语言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教学,涉及到了诸多江苏地方特色。苏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丰厚,是江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语言学诸要素中均可以在内容和用例方面结合地域文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汉语的官话和方言”的知识点,从江苏省的方言分区入手,江苏省既有江淮官话又有吴语方言,是研究语言方言的典型地区。在介绍我国官话、方言的发音和方言词汇等均可以从江苏省的语言情况入手,因为江苏省既包含了官话区又有具有典型的吴语代表。
(2)“词汇”“专有名词”的知识点,则可以从苏州市的地名入手;苏州留存有很多古老的古迹老街旧巷,从巷子的命名中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比如“太监弄”“司空巷”等等。地名中还保留有古代汉语的读音,可以作为音韵学良好的素材。
(3)“语言接触”“语码转换”的知识点,则可以从苏州市目前的语言现状入手。结合苏州目前的语言现状,讲述苏州话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与融合。随着苏州城区的扩大,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苏州,苏州已成为一个移民城市。庞大而复杂的人员构成,稀释了苏州话作为交流媒介的主流话语地位,普通话就成为了一种通用语言,总之,苏州是一个存在双重语言现象和双层语言现象的言语社区。苏州市的苏州话和普通话的语言接触、碰撞,势必会带来很多新的语言现象。
(4)“语音”“音韵”的知识点,则可以从苏州的评弹、昆曲作为举例。游汝杰(2006)认为:“任何一种戏曲,其起源都局限于一定区域,采用当地方言,改造当地的民间音乐、歌舞而成,其雏形都是地方戏,”比如可以通过明代传奇作家张凤翼(苏州人)戏曲用韵研究、冯梦龙(苏州人)编写的《山歌》等都可以探索四百年前苏州话的语音特点,从而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变化特点。
(5)“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知识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地域文化历史上曾出现几个文化高潮,如春秋时期苏州的吴文化,汉代的徐州楚汉文化,六朝时期建康文化,隋唐时期扬州文化,明初金陵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在江苏历史上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些文化高潮同语言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可以深入结合作为该知识点的用例。语言学概论创新的密码就蕴藏在苏州当地的语言、艺术、习俗以及苏州园林、苏州昆曲、苏州评弹、苏州刺绣以及苏州民众世代相传的日常生活中。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
(一)基于多模态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改进
多模态是指采用多种构建意义的手段和符号资源,尽可能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同时结合起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际的行为。随着网络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课堂上的交流不再是单一模态,图像、音乐、颜色等符号已渐成多模态交流方式,成为表达意义的手段(张德禄2009)。最早将多模态引入教学研究的是胡壮麟和顾曰国两位学者,他们针对英语教学引入多模态模式做出探索:胡壮麟(2007)解释了多模态识读概念并指出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多模式的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顾曰国(2007)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两个概念。另外,张德禄等对多模态外语教学宏观模式和框架进行了系统研究(张德禄2009;张德禄、王璐,2010;张德禄,2010)。
(二)利用多模态展示课堂知识点讲解上的应用
1.语音方面,除了直接示范读法之外,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视频等展示吴语、江淮官话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声形并茂地学习汉语语音内容,还可以通过互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方言进行展示。
2.词汇方面,其读音可与语音教学相结合,词汇的词义教学可以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法直接演示词汇的动态发展史,变死板纯文字解释为生动活泼的动态的展示,让同学自己发现身边的例子,诸如地名、专有名词等保留有古语词的用法。比如:从甲骨文开始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用动态的视频展示。
3.语法方面,我们可以创设情景,摒弃单纯地讲述语法知识点的枯燥教法,让学生通过学、说、练、用等方式主动掌握句式,让学生切身融入情景中去体验当地的语言文化,掌握语法学知识。
(三)多模态理论在课外实践活动上的应用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具体如下:
1.“微”学习。课外体验的优化模式主要是指进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分享碎片化知识的“微”学习。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学习平台或者微信朋友圈学习平台,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微博可以上传文字、视频、图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这都体现了多模态的交流方式,因此说是多模态的课外教学模式。本研究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课内利用多媒体设备尽可能展现多模态课堂,让学习者体验丰富有趣的课堂学习过程。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互动平台,实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多模态化,让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2.“博物馆”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博物馆教育与当代课堂模式教学的相互结合,提高学习兴趣。苏州有众多颇具特色的博物馆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带领学生实际参观实践,在“第二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们教学的负担。
在课程设置的任务型导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手段、课堂互动等方面均可以用多模态的手法进行,从而使枯燥的“语言学概论”课堂变得通俗易懂。
四结语
在教学课堂中融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是一种保护当地文化资源的有效有段。从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看,更加有利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地方语言文化资源纳入课程,不仅适用于“语言学概论”,且适用于其他语言学核心课程,诸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语言学教程”等课程。成果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域,每个地域都有每个地域的特色文化,高校“语言学概论”均可结合当地文化进行讲授,使得抽象的理论有语料支撑,更贴切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02):77-81.
[2]曾毅平!510632.“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01):70-74.
[3]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04):135-138.
[4]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03):174-176.
[5]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化内涵[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04):79-82.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01):24-30.
[7]刘勇,张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3):191-192+2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