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19 10:07: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动高校实现思政育人的改革目标,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特质的要求与需求。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经研究指出基于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引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是制造业强国的现实需要。为了更好地融合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优秀特质,本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应注重优化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塑造校园文化。

关键字:思政教育;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本文引用格式:陈冬瑞.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3):236-237.

一 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业人员在执着追求工作质量、品质的过程中会形成较为固定的行为表现、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特质,此即为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职业精神。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而言,工匠精神与价值观、人生观的密切相关,且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特质的追求、对职业的态度。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匠精神所体现的优秀职业特质、职业精神仍旧被传承与延续。目前,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1)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业人员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并不以简单的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而是注重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精益求精,保证更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2)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与特质。无论是在知识、技巧学习阶段,还是在实践、总结经验阶段,关注对技艺能力的积累,进而实现“知行合一”,优化自身的职业特质;(3)尊师重道的优良特质与理念。工匠精神更加强调师傅对于自身成熟、成长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注重保持高尚、良好的道德品质,即尊师重道,始终对师傅充满敬爱与尊重。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可知,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以思政教育为基础,引导大学生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能够为我国培育综合素质高、优良特质突出的优秀人才提供保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特质的实际需求,为增强我国于国际社会中的整体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 思政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可知工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基于情感认同、工作行为形成优秀的职业态度,且职业素养的形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健全的人格为重要前提。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为保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职业素养,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培育作为思政教育培养目标。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培养方式简单、目标单一的不足之处,尤其是伦理品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多的处于机械重复课堂、说教的阶段,造成许多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伦理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特质等。同时,该问题也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而此现状反映至大学生人才培育方面体现为不能保证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发展等产生认同感,不利于高校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强调职业素养的形成,更应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等置于同等地位,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职业奉献、敬畏等精神,整合优化职业特质。

\

 
三 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

(一)通过优化思政教学体系


基于思政教育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优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在此期间结合思政教育中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将工匠精神置于精神追求、价值导向的思想坐标、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中,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措施与思政教学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载体等相结合,其表现形式包括申奥精神、长征精神、乐道精神、鲁班文化等。在优化思政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发挥科学发展的指导性作用,解放思想,将工匠精神融入于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特质培育的顶层设计中,同步实施大学生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工匠精神。根据高校的精神文化、行为特点、制度、物质条件等,对思政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使得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特质的配套,进而帮助高校构建具有明显优势的大学生人才培育模式,传承、释放高校思政教育能量。同时,为了有效将大学生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明确思政教育目标优化思政教学体系,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定位思政教育目标,将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特质水平、培育制造业强国所需综合型人才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为通过优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目标,还需要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形成、特质优化提高之间的关系。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加大思政教学体系优化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鼓励思政教师编撰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读本,建设基于思政教育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资源库。

(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

职业素养、技能、特性体现了工匠精神所追求的专业性,因此,以思政教育理论基础为支撑,需要保证思政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素养、技能等。高校在思政教育期间,需要运用技术规则,采用选择逻辑严密、理论色彩强的思政教学教材,通过实际案例等帮助大学生学习、接受概念化知识,即将传统的技术理性教育重点转向职业素养、特质内涵优化等方面。同时,在改革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到何种制造业技术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即引导大学生以科学、专业的视角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培育意义。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上需明确“劳力者”与“劳心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弘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与特质、尊师重道的优良特质与理念,明确“劳力者”与“劳心者”互相渗透、相互交融的状态。例如,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良好,而其能够取得该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全面弘扬职业平等理念。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日益渗透,大学生逐渐意识到通过提高职业素养、特质内涵也能够在微小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受此良好氛围的渲染,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体现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平等、自由等思想。另外,改革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工匠精神,应借鉴“知行合一”,坚持尊师重道的优良特质与理念。由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会大学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价值体系、学会做人,且此种匠人精神的培育方式也会引导大学生主动做到精益求精。

(三)塑造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以追求卓越、崇尚学术作为精神内核,其中,“卓越”强调精益求精,而此也为工匠精神的内涵。由此可见,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塑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为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工匠精神,需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塑造的契合点,即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塑造相融合,之后利用塑造之后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更加高效的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优化特质结构与内涵。强化高效思政学科建设,完善思政教学体系,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将之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融合。同时,在思政教育中增加社会实践部分的比例,目标在于通过实践活动显著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品质、职业特质等,尤其是将工匠精神中包含的道德楷模转变成更能得到大学生认可与接受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评论、征文、汇演、讲座、培训、专栏、论坛等形式宣传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在完善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塑造校园文化,并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中包含的隐性资源包括书法、绘画、集邮、摄影、音乐等,融合大学生奉行的时尚精神与工匠精神,致力于为大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氛围,积极的推动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特质与品质意识,且对职业素养、特质的追求与坚持也是工匠精神的表现,有助于为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为实现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目标的关键阵地,将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训相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特质内涵,为大学生完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助于国家实现制造业强国发展目标,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中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高校承担着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政教育知识学习中增强精益求精、敬业奉献、尊师重道的意识,而此也符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基于此,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会更具创新力与责任心,拥有优秀的特质、职业素养,激励自身努力学习技能与知识,增强职业发展自信心,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

\

 
参考文献

[1]谭璐.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8,231(09):102-106+164.
[2]杨军.高校基本职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81-83.
[3]张小云.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9(12):74-75+93.
[4]唐红波,邹喆.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西方理论依据与现实因应[J].教育评论,2018,229(07):30-34+87.
[5]何仕.应用型大学工匠精神培育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86-88.
[6]李强,乔东.发扬“工匠精神”对于振兴实体经济的现实意义[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03):75-79.
[7]陈友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误区、价值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70(18):26-29+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