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路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6 10:19: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一个典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我校大力加强本科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在党建工作、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一系列成果,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建设;一流本科

本文引用格式:韩耀振,等.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9,6(79):168-170.

一专业定位、历史沿革和特色优势

专业定位:按照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以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为基础,以工业电气及智能化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交通电气、建筑电气、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应用领域,从事运行维护、技术支持、研发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并能承担社会经济、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以技术或管理骨干的角色,在创造性工程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就的应用型电气工程师。

历史沿革:我校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2012年开始招收电子电气方向研究生,2013年获批山东省省级名校工程财政支持专业,2014年获批山东交通学院A类强化支持专业,2017年获批山东交通学院首批校内专业评估A类强化支持专业。

特色优势:

1.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

2.学生就业既有交通特色,也体现了专业宽口径特性,毕业生既有交通电气、建筑电气领域,也到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等应领域;

3.历年入学高考平均成绩全校前4名,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在学校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国家电网、中铁集团、中建集团、地铁公司等交通电气、建筑电气领域逐步建成一流专业。

\

 
二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结合新工科思想实施教学。

成效:专业改革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的电气电子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成立认证常务工作小组,负责工程认证顶层设计、理念宣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已被师生广泛接受、认可,专业认证工作有序推进。

2.加强教材建设,努力打造金课。

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合作出版10门专业系列教材。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工作,引导、帮助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教学比赛。成效:(a)本专业教师先后获批省级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改论文13篇,建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校级MOOC一门,出版电气控制与PLC编程应用教材1本。(b)专业教师教学成果显著,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项13项。

3.深化课堂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采取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形式构建线上线下互动、虚拟现实贯通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成效:所有课程已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业批改、测试练习、答疑互动等环节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同步进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如,《电机与拖动》课程本着“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任务纳入2018年“专业育人示范课程”;《电路原理》课程成为我校首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范例。

4.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

结合信息手段,从过去的单一期末期中测试改为堂堂练、堂堂测,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学生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大幅提高。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等课程引入到实验室授课,变频器技术、电路制版技术等课程采取上机操作考试方式,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和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收到了很好成效,2019年6月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参赛组“轨道扣件智能安装机器人”作品获得省级特等奖的优秀成绩,开创了我院参加该项赛事以来最好成绩。

5.加大推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加大推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我们通过对周边大型相关企业进行沟通、调研,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效:本专业近三年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1个,获批教育部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项目15项。

三 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师资队伍建设:

1.有健全教学组织,电气工程系和电气电子实验中心复杂专业的理论实践教学。
2.有健全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制度措施。
3.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1)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攻读学位;
(3)支持、引导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项目培训、科研合作,帮助青年教师获取更多实践经历。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形式,学习“新工科”教育理念,将OBE理念贯穿每个教学环节。

2.组建教学团队从理论、实践课程,竞赛,课程建设等各角度建立教学团队。

3.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4.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成效:

1.积极引入博士、“双师型”人才,现有专业教师2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工程师1人;博士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11人;注册电气工程师1人。

2.建成校级MOOC一门;专业积极准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认证思想深入人心;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个,成立系级教学团队3个,竞赛指导团队1个,课程建设团队3个。

四 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举措:

1.建立基于科学管理理论的制度设计[1]

基于学校、学院相关文件制度,在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条件保障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2.培育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质量文化[2]

以学生为本,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完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以教师为重心,从促使教师发展的角度,激励和调动广大教师自觉参与质量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在系部内营造人人追求质量的文化氛围。

3.探索基于专业自身特点的保障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索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与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且对于专业教学质量保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发展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保障工具成效:

建立了四级质量监控体系;成立了电气系常务委员会,负责专业具体日常事务;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制度了一系列专业的规则制度;就业帮、蓝墨云等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广泛使用。

五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构建了创新创业引领的专业实践体系[3,4],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积极,成果显著。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CAN物联网大赛、信息技术水平大赛、蓝桥杯科技竞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000余项。

根据2016年、2017年、2018年麦可思报告涉及我专业报告情况,以及对就业单位、毕业校友进行调查,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管理、就业质量、教学改进期待等方面问题,反馈总结如下:

1.专业整体就业率98%,多半学生到国家电网、中铁集团、中建集团等大型国企就业。

2.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管理都给予极高评价,特别提到对实践能力培养专业非常重视,效果显著。

3.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敬业精神、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素养都较为满意。从用人单位的整体评价来看,毕业生综合评价优秀率达到67%,称职率30%人,基本称职率3%。由此可见本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4.毕业一年后,月收入人均六千余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8%,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74%),离职率低(13%)。

六 下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年内力争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2.坚持开放办学,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新建成实习实践基地8个,引入至少9名企业兼职高级工程师授课。

3.积极引进双师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人才,进一步提高师生比。近三年再引进博士5人,高级职称人才2名。

4.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主动调整服务面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新工科要求,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办学特色。在前期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一流本科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5.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设期内至少建成3门省级优质线上线下课程,出版1门省级优秀教材,争创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6.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建设期内至少培养一名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

7.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学分制改革,扩大选修课程学分比例,逐步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选课;全面实行学业导师制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类发展。

8.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三年内投入350万,新建新能源微电网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工厂供配电实验室。

9.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平台。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完善“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开展实验课程改革,建设优质实验资源。

\

 
七 结论

近几年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专业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本文结合省一流专业申报标准,总结了专业建设在综合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毕业生培养质量外部反馈等方面的建设成绩,研究了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思路及举措。

参考文献

[1]王立欣,王明彦,康玲.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5):32-33.
[2]王晓芳,罗庆跃,黄肇.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上,2008(12):96-98.
[3]陈晓英,任国臣,孙丽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129-130.
[4]马荣琳,韩耀振,潘为刚,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机器人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30):100-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90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