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类专业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研究 ——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2-05 09:23: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行业所需素质,借鉴相关学科非智力培育模式,探索旅游类专业如何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进行非智力素质培育创新研究,提出“421”新型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实施的相关措施——校企联合,引入真实职业环境;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创新“工学交替”实训模式;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手,全面革新教学模式;非智力素质和职业技能双培养,打造创新创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非智力素质;旅游类专业;高职

本文引用格式:吕新河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类专业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0):242-243+246.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职教二十条”)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同时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也面临着经济体系转变提出的新的要求,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现代旅游行业不仅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也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沟通和管理能力、得当的心理调适能力等非智力素质。非智力因素属于人的意向活动范畴,是有别于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考能力,除此之外的所有心理因素等,包括情感、性格、意志、动机、兴趣、生活习惯等素质的总称[1],指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因而非智力素质培育就是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心理等人的非智力因素,针对于此开展的教育都是在培育人的品质意志,为完成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平衡做准备。因此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仅指引着人的全面发展,也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指引方向。所以,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类专业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对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甚少,与“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直接相关的研究较为欠缺,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填补此项研究的空白,完善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的理论框架,为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理论基础。

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旅游产业供给结构也发生变化,全国上下推行全域旅游。此外,随着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国家“互联网+”经济战略的提出,旅游业加快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开始出现全面转型升级。

\

 
随着旅游类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旅游类行业人才需求也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趋于多元化逐步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旅游业正在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和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亟待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二是随着旅游空间从传统的团队封闭世界转变为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的转变,对于旅游类专业人才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多维的品质素养。倪月犁[2]等通过调研问卷得出,多维度的品质素养是所有单位迫切需要的。多维度的品质素养包括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体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旅游类人才在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方面,最为匮乏的是素质方面,其中突出的是在创新、适应、发展、解决冲突及问题等体现的非智力素质。于是出现了旅游行业的用工荒,而旅游人才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因此,对高职院校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的研究,能够帮助当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解决非智力素质低下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现代旅游类专业人才。

近年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但就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的研究尚且欠缺。虽然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兴起,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回归为最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学徒制模式下的非智力因素培育,则几乎空白。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看齐,重视理论与研究,与真实工作岗位脱节,与行业产业脱节,无疑与职业教育的精髓背道而驰,这就要求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回归现代学徒制,为非智力素质的培育提供良好的范本。

针对目前旅游类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素养需求和旅游类人才非智力素质欠缺,传统行业企业文化未能传承发扬等现状,在分析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的过程中,剖析可能的非智力素质培育创新点。基于旅游类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对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三现代学徒制下非智力素质421培育模式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现状、存在的问题,基于行业所需素质,借鉴相关学科非智力培育模式,探索旅游类专业如何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进行非智力素质培育创新研究,以培养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为目标,基于现代职业教育属性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指导思想,提出“421”新型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3]——通过实施4个“2重”,即学校、企业“2重主体”,学生、学徒“2重身份”,理论、实践“2重课程”,教师、师傅“2重导师”,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统一评价考核体系这一目标。不仅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纳入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的评价。通过激发其非智力因素的正能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明确就业方向,提前踏入就业渠道。同时重视隐性培养作用、促进非智力素质内化作用、崇德尚技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打造新时代的旅游类工匠。

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育措施

本文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育措施。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围绕旅游产业的细分行业“食、住、行、游、购、娱”等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空中乘务等专业,并在旅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出遵循421模式探索培养措施。

(1)校企联合,引入真实职业环境

目前,旅游类专业与上海迪士尼乐园、南京中北友好国际旅行社、江苏省中旅旅行社有限公司、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锦隆国际酒店、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苏州洲际酒店、上海JW万豪酒店、美国蓝蛙餐饮集团、金陵饭店、金丝利喜来登酒店、侨鸿皇冠假日酒店等30余家单位深度融合,吸收现代学徒制人培模式精髓,把旅游类专业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烹调工艺与营养、前厅与客房实务、餐饮管理课程放进旅游类企业,校企共同来完成理论与实践内容,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与合作企业深度融合,建设校内产教深度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蜂巢教工餐厅、御冠酒店、校内3A级景区,打造真实职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经营中习得非智力素质。

(2)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创新“工学交替”实训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革新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利用校企双元合作,教师师傅联手教育,学生学徒双重身份,试行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交替”实训模式。与美国蓝蛙餐饮有限公司、洲际酒店集团等进行深度合作,坚持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开展旅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一日识岗、一月跟岗、一年顶岗的工学交替模式,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下非智力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推动企业行业政府参与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真正的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真正的三全育人,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全面培养,最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旅游类专业人才。

(3)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联手,全面革新教学模式采用双导师制,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

共同承担。改革现有学校教师编制和企业人力资源的藩篱,试图构建企业兼职教师岗位或教师流动编制,实现校企人员的互聘互兼,双向流动,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展联合技术研发。企业导师的选取,严格审查其资质,选拔优秀高技能、职业道德高尚的在职人员担任,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酒店企业主要涉及的岗位师傅有餐饮服务、传菜部、厨师等,而旅行社企业委派的师傅主要涉及导游、计调等;在学校理论学习阶段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负责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实践课程由企业的师傅负责技术指导,不仅把企业的技术传授给学生,更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等非智力素质。

(4)非智力素质和职业技能双培养,打造创新创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学校与企业根据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和现有技能人才的实际现状,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等,在现代学徒制下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通过合作合同的签订,明确双方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责任,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旨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造创新创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为做好跟岗学生的管理工作,酒店方还安排了专门的辅导员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管理工作,岗位导师则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技能的培训。同时,学校方也委派一名骨干教师进入企业,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

\

 
五 总结

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亟需回归职业教育的本源——学徒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旨在更好契合行业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助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4个“2重”,即学校、企业“2重主体”,学生、学徒“2重身份”,理论、实践“2重课程”,教师、师傅“2重导师”,最终使学生达到“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统一评价考核体系这1目标,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旅游类专业人才,形成“421”新型非智力素质培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素质研究三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1):1-10.
[2]倪月犁,尹立杰.基于行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教育,2019(2):201-205.
[3]吕新河.高职烹饪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下非智力因素培育421模式的研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8(3):82-84.
[4]马建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类专业中的应用——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旅游类专业为例[J],人力资源,2018(9):195-1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8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