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回顾和展望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大众视野,并由研究与实践的推动逐步融入国家教育政策中。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进程上历经孕育与准备、初创与整合、成长与发展三个阶段,在结构上由松散变为紧密,在实践上由各部门独立到多部门联动,在理念上由单一教育走向多元服务。根据关键词频次统计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对 “心理” 类关键词的关注随时间呈阶段性递增,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显著预测对 “心理健康教育” 的关注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体系,是社会变迁、政府重视、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合力的结果。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仍需要内外协调一致、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现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育政策; 历史进程; 文本分析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心理辅导,并率先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孕育、发展和繁荣起来,目前已成为一个政策法规体系较为完善的社会建设工程。以美国为例,1908 年弗兰克·帕森斯( Frank Parsons) 在波士顿创办的 “就业指导局”标志着心理辅导的诞生[1],1946 年颁布的 《国民心理卫生法》和 1958 年的 《国防教育法》 (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则确立了心理辅导的法律地位。随后,一系列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法规应运而生。相比之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和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别诞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70 年代和 80 年代, 但发展各具特色。[2]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大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本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系统梳理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追本溯源、反思来路、认清去向,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这项 “强国惠民”的事业。
一、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定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轨迹大致经过了孕育与准备、初创与整合、成长与发展三个阶段,其特点在结构上由松散变为紧密,在实践上由各部门独立到多部门联动,在理念上由单一教育走向多元服务。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孕育与准备 ( 1978—1999 年)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由萌芽至落地生根的阶段,理由如下。
第一, “心理健康教育” 名称确立。1983 年,林崇德教授率先提出 “心理卫生” 的概念, 倡导心理健康教育。[3] 1989 年, 班华教授提出“心育” 概念。[4]1994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第一次正式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 强调“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1995 年 11 月,国家教委颁布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8 年 12 月,教育部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同年 6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 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进入课堂。1987 年 2 月,浙江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1997 年 4 月,国家教委印发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试行) 》,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小学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至此,心理健康教育正式进入大中小学校的课堂。这些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初具雏形。经过近10 年酝酿,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以不同的角色进入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在德育领域,198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 “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 在卫生和健康领域, 1990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发布的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第十四条则规定: “学校对残疾、体弱学生,应当加强医学照顾和心理卫生工作。”1992 年 9 月, 卫生部、国家教委等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 试行) 》正式将健康教育课列入教学大纲。在素质教育领域,1993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9 年,教育部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同年颁布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领导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是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标志性成果。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初创与整合阶段( 2000—2010 年)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初步扎根于社会教育系统之中,内部整合、自成体系的阶段。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社会发展。2001 年3 月,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进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视野。2006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的关系,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咨询网络。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二, 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多方发力。2000 年 12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 “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1 年 5 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 年 4 月,卫生部等颁发了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 2002—2010 年) 》,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指导安排。2004 年 2 月, 教育部颁布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同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同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2010 年 7 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在高等教育领域,分别于 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5 年颁发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 试行)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于 2002 年印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内容。在职业教育领域,教育部于 2004 年颁发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同时,专业领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政策体系得以建立。2008 年汶川地震后,教育部发布了 《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地震灾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目录》,系统地指导了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成长与发展阶段( 2011 年至今)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以独立的面貌在教育系统中茁壮成长、根深叶茂的阶段。这一时期,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制度不断建立,政策体系在完善中创新发展。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逐步向多元化、集约化发展。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进一步融合。2011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阐释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与 “心理健康教育” 的关系。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 “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从儿童青少年拓展到幼儿和弱势群体。2012 年 10 月,教育部印发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心理发展指导。2013 年 1 月, 教育部等 5 部门发布 《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首部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 2012 年 10 月26 日通过、2013 年 5 月 1 日执行。该法律不但对精神卫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作出了严格规定, 也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 年 12 月,教育部发布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 2012 年修订)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及组织实施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之后分别于 2014 年 3 月、2015 年 9 月启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并于 2015 年 7 月印发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予以指导、规范。2017 年 7 月, 教育部发布通知, 将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纳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2017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范畴。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向心理健康服务方向发展。2016 年3 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2016 年 10 月,《“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6 年 12 月,国家卫计委等 22 部委的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指导意见》从深化健康中国建设、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战略高度,部署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工作。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其核心是心理健康服务建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定量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本中关键词频次变化趋势和内容的发展特点。在统计对象上,选取 1978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0 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共 58 项,以各项政策文本的标题和正文为统计对象。在时间上, 包括孕育与准备阶段 ( 1978—1999 年) 18 项,初创与整合阶段 ( 2000—2010 年) 24项,成长与发展阶段 ( 2001—2017 年) 16 项。在政策类型上,包括国家发展规划类 ( 14 项) 、教育发展规划类 ( 11 项) 、德育类 ( 10 项) 、心理健康教育类 ( 15 项) 、卫生类 ( 5 项) 和其他类( 3 项) 。在统计指标上, 以时间为自变量, 以“心理”“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 “教育” “身心” “健康” 等 8 个词语为因变量。各因变量的统计指标包括三类: 一是各项政策文本中关键词的频次数量; 二是各项政策文本中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与 “教育” 的频次比例; 三是各类型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 “心理” 类关键词频次在上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各个阶段的均值,计算方法为: 频次均值= 关键词频次总数/ ( 文件数* 年数) 。在数据处理上采用了 Excel 2011 和 SPSS 23 等统计软件。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的总体趋势: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逐年攀升
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关键词频次随时间呈阶段性波动,波动的频率与上述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一致。如图 1 所示,在 58 项政策中, “心理” 类关键词的波动峰值在第一阶段 ( 1997 年、1999 年) 、第二阶段 ( 2001 年、2002 年、2004 年、2005 年、2008 年) 和第三阶段 ( 2012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 均有出现。而在时间维度上,峰值随发展阶段的递增而变得频繁; 在频次维度上,峰值在波动中递增。同时,线性趋势也显示, “心理健康教育” 一词的频次随年代而递增。作为参照,相比之下“教育” 一词的频次波动在横向和纵向上较为均匀,“健康” 一次的波动规律则与 “心理” 类相近。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随着年代递增,其中,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集中关注 “心理” 类词汇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出台得更为频繁。

那么,关键词的频次变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历史进程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呢? 我们以时间为自变量,关键词频次为因变量,对二者进行方差检验, 结果如表 1 和表 2 所示, “心理” 一词的频次与发展阶段的变化关系显著 ( sig. = 0. 077) ,“健康” 一词的频次与发展阶段的变化关系显著 ( sig. =0. 027) ,其他关键词频次与发展阶段的相关性不显著 ( sig. > 0. 1) 。这与图 1 所显示的变化趋势一致, 即随着发展阶段的递增,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对 “心理”和 “健康”二词的关注度均在上升。

( 二) 心理与教育关系的发展趋势: 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
首先, “心理健康教育” 在 “教育” 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如图 2 的线性趋势线所示,“心理健康教育” 与 “教育” 频次比例显著上升, 以 “教育” 为参照, “心理健康教育” 的提及频次比例增长了 5 倍, 由原先 5 % 左右升至30 % 左右。

其次, 在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中, “心理” 与 “教育” 关键词频次差别明显。如图 3 所示,除卫生类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类政策外,各类别政策提及 “心理” 与 “教育” 的频次存在显著不平衡, 出现重 “教育” 而轻“心理” 的现象。这表明, 尽管 “心理” 逐步得到政策制定者重视, 提及频次递增, 且整体上 “心理健康教育” 在 “教育” 的比例显著提升,但在具体政策中, 两者在数量上仍存在显著差距。

最后,政策对心理的关注点由教育转向服务。如图 4 所示,根据对 15 项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的词频分析,“心理” “心理健康” 的提及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而自 2013 年开始, “心理健康教育” 的提及频次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服务” 一词从无到有,显著增加。

各关键词频次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各阶段的变化趋势同样印证了上述特点,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对 “心理” 持续关注,但关注点由教育转向服务。如图 5 所示,“心理” “心理健康” 和 “健康” 三词的频次数量呈递增趋势,且第二阶段显著高于第一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 和 “教育”在前两个阶段呈递增趋势,在第三阶段则有所下降,“心理健康服务” 则在只出现在第三阶段。相比之下, “心理素质” 和 “身心” 的频次在数量和趋势上的变化并不显著。

( 三) 政策类型对关键词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至关重要
基于上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历史进程与关键词频次的相关关系检验,我们进一步以政策类型为自变量,以 “心理” 类关键词频次在上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各个阶段的均值为因变量,通过方差分析考察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 3、表 4和表 5 所示,政策类型与 “心理” 和 “心理健康”频次均值的关系显著 ( sig 值分别为 0. 027 和 0. 012) ,和 “心理健康教育”频次均值的关系非常显著 ( sig = 0. 000) 。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 “心理” 类关键词的出现。这表明,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显著提高政策文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

可见,对所选 58 部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本的关键词统计分析证实,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呈阶段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对“心理” 类关键词随发展阶段递增,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逐年攀升,其发展趋势正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非常显著预测政策文本对 “心理健康教育” 的关注和重视。
三、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历史进程的反思与启示
根据上述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历史进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相较于西方国家,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发展之路独具中国特色, 这给予我们诸多的反思与启示。
首先,社会转型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历史条件。从传统型社会逐步转变为现代型社会,社会结构在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诸多领域进行着密集的、普遍的、根本性的变革。[5]社会主要矛盾亦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步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其次,政府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快速、深入发展,政府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所发挥作用的重视,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存在的根本依据。再次,顶层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根本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在理念、结构、功能、制定形式上不断更新,折射出社会变迁背后国家在制度设计上的不断优化。从全局着眼的教育制度设计有助于多方联动,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 “碎片化” 效果,深度融合心理与卫生、健康、教育的关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目标的顺利达成。最后,问题导向是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肥沃土壤。回归本质,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6]。在当下,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亟需国家和教育发展的本土化问题解决方案,以整合一个问题多发、不断分化的社会,促进个体健康、人际理解、社会和谐,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研究与制定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政策制定者高瞻远瞩、不懈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向上出头,在我国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然而, 遵循事物生长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需要继续向下扎根,自证其在国家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逻辑。这里仅以教育部 2014 年颁布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 ( 试行) 》 ( 以下简称《标准》) 为蓝本加以诠释。
从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看,《标准》旨在通过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场地、师资,从而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政策的各项要求。从工作标准看,首先从国家政策、学校规划、工作机制、工作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与财政资源投入并重,确立教师资格、培养培训和待遇标准,以及心理辅导室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标准和专项经费投入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再次,以教育内容为依托,确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标准; 最后,以科学发展为原则,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标准。从工作内容看, 《标准》一方面从课堂教学、学科渗透、校园文化、心理辅导和社会合作等五方面具体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以一线教育实践反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从目前管理和实践效果看,《标准》及其相关制度建设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自 2014 年教育部启动特色学校争创计划至今,已确立两批共 414 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第三批特色学校争创计划业已启动,学校和教师广泛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健康观逐渐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所了解、接受,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得以及时解决。显然,《标准》推动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顶层设计走向基层管理,以政策促理论与实践互动创新,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独具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特色。
基于教育政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对于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效果最大化有两点建议。
一是向外要 “纲举目张”。在观念意识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具 “服务” 意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发展需求为导向,考虑学习环境中的所有影响因素、支持条件和供给渠道,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把丰富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优化教育的空间结构、监控和提升服务质量作为关键。在制度设计层面,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整合教育观念,创新政策生态环境和顶层设计,横向整合、纵向推进,关注各方对政策的二次解读, 以保证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在实践层面,构建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系统, 这是一条值得探寻的路径。一方面,继续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探索家校协同、校企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二是向内要 “内向生长”。在观念认识层面, 一方面要了解政策制定者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所掌握的事实数据,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将先进经验本土化,深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要透过当前的政策热点和现实需求,解决本国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自证其逻辑,澄清价值目标,回归其 “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心理品质” “开发心理潜能” “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本质,提升我国全体国民的 “实际获得感”。在执行操作层面,一方面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主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探索跨学科合作的路径。
[参 考 文 献]
[1]王定华. 美国基础教育: 观察与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37.
[2]俞国良. 社会转型: 心理健康教育报告[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9 - 40.
[3]林崇德. 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1983: 290.
[4]胡守棻. 德育原理( 修订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9 - 82.
[5]俞国良. 社会转型: 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 ( 4) : 433 - 439.
[6]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 / OL]. ( 2017 - 01 - 19) [2017 - 10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