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十三五”期间,开展了《校外科技活动中家长参与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面对校外科技活动中家长参与的现存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由于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活动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科技活动往往是学生的“放松课”,这就导致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参加科技活动时,只是充当看护者、接送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有的家长却为了让孩子成为“科技特长生”,达到升学的目的,完全代劳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
关键词:校外科技活动;家长参与;现状;合力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杨海燕,刘佳,翟琨.校外科技活动中家长参与的现状及合力育人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81):63-64.
在“十三五”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人们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资源的整合方式,希望通过协调、整合教育关系中的不同资源,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在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孩子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一校外科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校外科技活动”[1]专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专门的校外教育机构(以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学技术馆为代表),在专职科技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中的科技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科学实验、科技制作以及科学小课题的研究等活动[2]。宣武青少年科学技术馆作为西城区教委直属的校外教育单位,长期从事着学生校外科技活动中的培训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青少年科学技术馆这样的校外机构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参加校外科技活动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科技活动往往是学生的“放松课”,这就导致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参加科技活动时,只是充当看护者、接送者的角色,即便是陪同孩子参与科技活动,也仅限于为学生拍照、背书包,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而往往忽视了孩子在参与科技活动中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
二 校外科技活动中家长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一)家长态度调查
以宣武科技馆科学探索、环保化学、智能控制、机器人小组的学员为研究对象,面向学员家长开展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学员除了在科技馆、少年宫、少年之家等(如:宣武科技馆)这样的教委直属校外教育单位参加科技活动外,还有41.13%的学生有由科普活动场馆组织的科技、科普活动(如博物馆、展览馆)的经历。22.58%学生参加社会、民办教育机构开展的科技活动。38.71%的家长认为在陪同孩子参与科普场馆(如博物馆、展览馆)组织的科技、科普活动活动时会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相关问题。33.06%的家长陪同孩子活动,但是以孩子自主学习、游览为主。而尚有28.23%的家长在孩子参与科普场馆的科技活动中,主要充当接送孩子以及孩子的饮食问题。
被调查的87%学员,都在科技馆参与了1年以上的科技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课程覆盖了环保化学、乐高机器人、智能控制、科学探索等科技馆的11门科技类课程。81.45%的学员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科技馆活动是以培养科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为主要意图,并且有69.35%的家长是因为孩子的兴趣和要求而为孩子报名参加的课程。仅有15.32%的家长为孩子报名科技馆活动有希望通过培养孩子成为科技特长生而升学的目的。在调查家长是否了解孩子在科技馆所参加的科技培训活动的内容时,75%的家长只是基本了解学科学习方向和主题,19.35%的家长清楚地知道学科内容及知识点。5.65%的家长仅仅知道学科名字,其他完全不知道。在课后,被调查的所有学员都会与家长进行交流,52.42%的学生会对于感兴趣的话题会进行偶尔交流,47.58%的学生会把每次课堂所学内容讲述给家长,进行经常性的交流。超过60%的家长认为非常需要了解孩子所参加的科技培训活动,并且80.65%的家长认为不仅需要了解培训科目,还更应该参与到活动之中,观察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在调查了解目前学员家长与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情况发现:超过半数的家长在一个学期中会与老师进行2-4次的交流,36%的家长在学生的校外科技活动中能够做到积极参与,45%的家长偶尔会参与到学生校外科技活动中,但是尚有18%的家长没有参与学生的校外科技活动。
问及家长参与学生校外科技活动的现状,目前47%的家长都只是在负责接送孩子,39%的家长会结合孩子所学培训内容,在课后继续陪同孩子进行深入学习和实验。仅有13%的家长会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分析其原因,近年来出于安全考虑,到科技馆上课的学员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到校门口,家长不能随意进入校园,这就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及时交流带来一定影响。当然,这也为教师如如何与家长有效的建立沟通交流方式带来新的思考。此外,由于各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差异,有些课程便于家长课后与孩子进行深入学习和实验,如:孩子在科学探索课上学习了酵母的发酵,学会了蒸花卷,课后家长会陪同孩子在生活中实践。
被调查的所有学员家长都会在孩子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时,选择陪同孩子一起查资料、想办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62.1%的家长表示非常愿意定期参与学生的校外科技活动。对于参与形式方面,37.9%的家长希望和孩子一起参加由培训教师设计的科技活动,31%的家长希望通过学期成果汇报会、交流展示,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24%的家长希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孩子提供科学研究帮助[3]。
(二)学生态度调查
在面向宣武科技馆科学探索、环保化学、智能控制、机器人等课程小组的118名学员开展的调查发现,目前参加宣武科技馆上课的学员多数是由父母接送来馆参加活动,超过半数的学生反馈课后家长会询问其学习情况,学生也会主动将科技活动中所学到的内容与知识与家长进行分享。在学生眼中,学生在与父母谈论所学科技内容时,60%的学生反馈父母会与其互动探讨科技知识和相关学习内容,并且非常感兴趣,34%的学生认为其父母有求知欲,但是不能与其进行交流,只能充当听众。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与竞赛方面,65%的学生表示父母支持其参与所有科技相关活动,25%的学生表示父母在认为不影响其学习与明确活动的重要性后,基本支持其参加活动。但也有少数学生表示父母在科技活动和竞赛方面持有无所谓、不支持等态度。但也有14%的学生不喜欢父母在身边共同学习[4]。
(三)搭建校外科技活动中合力育人模式
目前针对宣武科技馆的科学探索、智能控制、乐高机器人等12个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构建了家长交流微信群。组织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家长电话访谈的形式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家长建议,初步确定了校外科技活动中的几种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合力育人的模式。目前主要提出以下四种家长参与方式:
1.家长进课堂活动。利用家长的专业背景,请家长进行相关讲座。开展亲子课堂,通过“学生——家长”对抗赛、“学生——家长”协作挑战赛的形式开展课程体验活动。通过学期成果汇报会的方式,邀请家长观摩学生的学习成果。
2.亲子外出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小组外出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明确学生、家长的任务。通过活动中的家长任务单的模式,指导家长如何在活动中观察子女的活动状态,做到有意义的配合教师开展活动。
3“.亲子微课堂”活动。利用家长微信群,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小小营养师家校互动课程”,通过“亲子微课堂”的方式进行有关营养膳食的专题讲座,实现亲子共学。在线下环节,学生来到科技馆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 结语
总上所述,组织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家长电话访谈的形式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学生发展需求、家长建议,初步确定了校外科技活动中的4种在校外科技活动中合力育人的模式[5]。
参考文献
[1]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
[2]史建华.校外教育机构教师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83.
[3]王毅.合力育人模式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路径分析[J].内江科技,2014(6):33-34.
[4]代浩云.基于“团学与教学工作一体化”的“三维双线”育人模式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57-59.
[5]赵小芳.导师与辅导员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育人合力的实践路径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6):147-149+1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