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为了适应国家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本科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进行传统本科人才培养范式的改革是关系到新工科建设效果的关键。通过分析传统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思路,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解红涛等.新工科下的本科教育之人才培养范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80):15-17.
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大学培养体系中,本科教育是最基本的任务,因为本科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无论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本科阶段打下的基础,所以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一流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随着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四新”(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对科技人才尤其是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各大学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积极开展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近几年,新工科建设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引发了对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深刻思考,关于新工科的内涵以及如何建设新工科、如何培养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讨论空前活跃,这对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新工科内涵
为了适应国家新型经济发展的需要,2016年针对高校本科教育首次提出了“新工科”概念。新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1]。由此可见,“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2017年2月,在复旦大学,由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的目前形势,教育部、国内外高校和企业代表对新工科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新工科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4月,在天津由教育部组织召开了“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对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及行动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新工科建设是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是提升国家产业结构与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目前对于“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战略型、系统化、开放式、创新性[2]。新经济背景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为科技创新、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3]。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要求高校教育改革要服务国家战略,应对新型经济挑战,及时推进新工科的发展,对接新兴产业,培养新科技人才,以满足发展需求[4]。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若进行精准改革,必须分析目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哪些因素阻碍了新工科建设的进行。
二 传统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培养模式陈旧、教学理念滞后、知识体系不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等问题。在传统的工科实践中,主要注重实际的操作训练,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把课堂知识延伸到实践,通过实践验证所学,从而加强工科实践能力。这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延续传统的模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缺乏调研和预测,不了解新工科背景下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学校教学体系陈旧,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偏重,对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训练不足,学生对现代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学生接受的知识理论及实践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5]。
(二)教学理念滞后,阻碍教育教学纵深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作为客体,整个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授课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局限于讲台和演示文稿。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差,缺乏主动交流,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三)传统课程体系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新工科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一般作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是以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算法等为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等内容。课程实验主要是对课堂上基础知识的验证,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以及综合性设计实验等,毕业设计的内容往往也是教师自拟的题目或者结合自身科研拟定的课题,真正结合企业需求的实际课题很少。这种传统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将会导致学生脱离实际,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的工科人才,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要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了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工科的大趋势,势必要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 新工科下人才培养范式改革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程实践,提高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
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应对变化,改变传统地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回归工程教育本身,加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不再是简单的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不仅仅是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的验证,而是把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及适应市场发展紧密结合,用企业中或行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教学,综合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专业方向和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丰富课堂内容。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工程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通过实际问题了解现代企业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程实践中,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拓展,鼓励学生创新解决方案,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兴起,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解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上,教师采用项目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勇于提问等能力。通过各种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结合线下学习空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将传统的被动灌输的“填鸭式”学习,转变为自主互助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根据课程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控制学习内容与进度。目前,随着信息化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MOOC、微课等为代表的一批在线教学课程逐渐兴起,带动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快速变革,出现了研讨式课堂、移动教学课堂,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了新工科建设的发展。
(三)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实现校企共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因此,课程体系中要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要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为基础,体现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以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例,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利用3年时间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利用1年时间进行实践。在前3年的学习中增加了当今社会需求量大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专业知识的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当今社会急需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在增加新课程的同时,又减少了整体理论课程的数量和学时,增加了实践环节学时。在实践环节,比如课程设计,突破传统的课堂设计实验,与校外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由校外公司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实践课题,并配备公司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这种形式的课程设计对学生今后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及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拟定,为企业工程项目的实际内容。学生在企业内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采用企业和学校双导师负责制。通过校企共建,增加工程实践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探索着,这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影响面宽的系统工程,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保证新工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及深入发展,必须对新工科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等各领域的范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模式陈旧、教学理念滞后、知识体系不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等问题,探讨了本科人才培养范式的改革,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1-13.
[2]李慧勤.“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143-144.
[3]赵庆建,丁胜.“双一流”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与质量提升路径[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9):68-70.
[4]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02):17-24+103.
[5]费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教育评论,2017(12):1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