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第一、二课堂分割状态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需要第一、二课堂相互融合,形成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的构建应坚持全面发展、系统性和主体性三大原则。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包含动力机制、组织机制、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
关键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机制
本文引用格式:陈维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2):129-130.
一 第一、二课堂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我国目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正在加快步伐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继续前进。为此,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包含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时还要求两者之间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思想素质提升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目前,高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处于分割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不符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和目的分离。第一课堂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教育内容较为固定。第二课堂注重学生思想政治、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教育内容广泛,较为灵活丰富。二是教育实施主体相分离。第一课堂教育实施主体以专任教师为主,一般只负责课堂教学,属于学院和教务部门统筹管理。第二课堂实施主体辅导员为主,由校团委、学工部等学生工作部门统筹管理。二者的教育实施主体分属不同的教师群体和管理部门。三是教育组织方式差异。第一课堂以课堂教学形式,呈现课程化和体系化的特点,教育时间和地点较为固定。第二课堂教育形式较为灵活,由讲座、论坛、比赛等各类形式组成,教育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较为灵活。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采取教育改革措施,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促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过程全课程。但是,由于现行考核、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等政策未进行相应调整,第一、二课堂实质性分离状态并未得到改变。因此,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需要从本质上对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进行研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 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系统性原则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全体教职工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还包括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等组成部分。
(三)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并且随着物质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变化而变化。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另一方面说明人具有主体性,对外界变化的反应,是人为了自我保存和更新的根本动力。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最核心的环境。高校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教育是经过加工和过滤,具备选择性和控制性,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同时,在成长发展的需求动力下,学生可对学校提供的环境和资源进行选择和组合,达到自身成长发展的目的,体现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它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的主体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三 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
“机制”一词来自拉丁语,原指机器的构造机器工作原理。后来,“机制”被引用到其他学科,用于阐述某个系统或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指的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两个子系统,即第一课堂和第二堂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促进两个子系统相互融合,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各类功能总称。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组织机制、一体化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动力机制
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的动力机制指的是在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总目的之间构成的相互制约及相互影响的关系。动力机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的动力源泉和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的一个核心构成部分。各参与主体的动力源在于能够满足其需要和某种利益诉求。对于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其事业发展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促进第一、二课堂融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有利于其吸引更优质生源,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的事业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参与第一、二课堂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学校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一方有利于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也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追求。对于学生而言,更加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能胜任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组织机制
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的组织机制指的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相关部门和参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的总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部门众多,人才培养不只是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功能,需要与科研、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部门紧密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需要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消除各部门之间行政管理壁垒,使得各部门之间加紧密的联结起来,形成各部门之间高效协作的局面。
(三)一体化运行机制
一体化运行机制指的是高校第一、二课堂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机理和过程。一体化运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第一、二课堂教育观念和目标的融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而不是以教育体系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地实施教育活动。二是教育内容的融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集中在第一课堂,缺乏对第二课堂培养方案的谋划。高校第一、二课堂融合发展需要将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素质、自我管理和发展提升等方面要求结合起来,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教育实施主体融合。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条件下,教育实施主体要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不仅注重传授专业知识,也要注重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是教育组织形式的融合。教育组织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成长需求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不拘泥于第一课堂的固定课堂教学或第二课堂的灵活组织形式,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个性化设定教育组织方式。
(四)保障机制
第一、二课堂融合需要制度保障,对整个人才培养的组织、管理和评价等制度进行调整。需要基础设施和资金投入保障,为教育者、管理者和学习者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条件。需要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提升加强教师和管理者素质,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艳菊,李重阳.高校“网格化”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5):206-207+212.
[2]陈瑞三,杨飞雪,阚迪.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1):165-169.
[3]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38(08):25-31.
[4]杨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5):48-49.
[5]董云吉.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及价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56-57.
[6]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第1版)[M].人民出版社,2010-12.
[7]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23):62-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8924.html